《历史的驴友》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熊召政的散文集。熊召政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入选了2010年湖北高考语文阅读赏析题,《饮一口汨罗江》入选了2010年江西高考语文阅读赏析题。他的散文融历史、文化与游记于一体,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且写作规范,适合诵读。散文《运河是一段乡愁》更是被译为韩文,广为传诵。熊召政先生在行走途中遍访山川古迹、野山野水、城市村庄,并对所到之处的历史典故信手拈来,颇有古游记风范,但又有一种对当今社会的审视与反思。而且文字优美、清新自然,不时插入的古典诗词和庙宇对联等,更添浓厚的文化韵味。
《历史的驴友》是熊召政先生的历史随笔集,是作者20余年的旅行、阅读与思考的总结,思想的结晶。熊召政称自己是“历史驴友”,带读者回到历史发生的现场感悟历史,俯仰之间读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兴衰。该文集分为“祝福祖国”“炎帝的力量”“踏遍青山人未老”和“依旧的青山”四辑,记叙了熊召政对国家大事的感悟,对历史、人生的追溯,以及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反思,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
选一个词来赞美祖国
在英文中,祖国与故乡是同一个单词,而组成这个单词的是母亲和土地两个单词。我热爱我的故乡,就意味着我热爱我的祖国、土地和母亲。
长期生活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可能对祖国与故乡的概念有些模糊。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但是,如果一个人童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少年经历了太多的折磨,青年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一直在希望与忧患交织中行进在人生最为饱满的中年时,他不但会产生“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而且对祖国的认知也会更加具象、更加丰富、更加美好。
记得1979年的8月下旬,秋老虎还在南方的原野上肆虐。我在大别山主峰下的一条山路上,碰到一个形容枯槁的农妇。如火的骄阳下,她还穿着夹衣,神情一片冰冷。这引起我的好奇,通过采访与调查,我得知她的丈夫冤死在兴修水利的农业大会战中。她不但得不到任何抚恤,还因为屡屡上访而被冠以“坏分子家属”的罪名。孤儿寡母,倍受欺凌。她想为丈夫讨回公道,一次次请人写信给有关部门申诉,皆石沉大海。当天晚上,我无法入睡,那位可怜的农妇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辗转反侧,半夜里下床,点亮煤油灯(那时的乡村里没有电灯),我写下了这样几行诗句:假如是花神,欺骗了大地,我相信,花卉就会从此绝种,青松就会烂成齑粉!假如是革命,欺骗了人民,我相信共和国大厦就会倒塌,烈士纪念碑就会蒙尘。这是三十年前,一个文学青年的呐喊。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太多的冤假错案,经过长久的蓄积,愤怒终于爆发。上面的几旬,成为我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的一部分。这首诗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
这首诗是我个人文学创作的里程碑,放大一点,该诗的发表在当年的中国诗坛亦是一件大事。它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位农民工的冤死。前几年,当我看到电视上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农民工讨工资的消息,不禁感慨良多。在同一个国度里,同一片大地上,仅隔了二十多年时间,对农民工的关注竟如此迥然不同,这让人产生了隔世之感。
不弃块石,始成高山;不弃涓滴,始成大海。一个又一个的故乡连缀成了祖国,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与姓氏组成了民族。只有每一个国民都得到尊重和善待,只有一个又一个故乡都在重建诗意的生活,我们的祖国才有可能充满生机,民族的发展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六十年,可分为两个三十年。前三十年,我们从解放的喜悦进入痛苦的泥沼;后三十年,我们从变革的渴求进入民族的复兴。六十年的岁月,六十年的沧桑,值得我们作家倾尽心血写出无数部震古烁今的史诗。但是,如果只能挑选两个词来表述共和国的历程,那么一个是“解放”,另一个是“改革”。如果只能挑选一个关键词,那只能是“改革”。
不单是新中国六十年,就是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改革”也是一个最为辉煌的字眼。从1919到1949,经过无数仁人志士三十年的持续接力,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新中国,从1979到2009,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引领下,一次又一次闯过急流险滩,终于创造出干载难逢的盛世。这一时期的领导人,向历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但是,作为用一支笔参与改革进程的作家,我们又为这一场伟大的变革奉献了什么呢?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