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丰碑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编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二、筚路蓝缕成就中国航天梦

钱学森在航空理论上的成就对于他一生的贡献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决然回国之后,由于国家的需要,他毅然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中。从此,他用知识和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将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提前了至少二十年,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安全条件。与此同时,他从理论研究转向工程实践,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

(一)顶层设计谋新篇

为了让刚回国的钱学森尽快了解新中国的科研情况,1955年初冬,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安排他前往当时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考察。陈赓大将奉命专程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迎接来校参观的钱学森。在陪同他观看简陋的小火箭实验台时,陈赓趁机向钱学森提出了中国能不能自己制造导弹的问题。钱学森脱口而出,很干脆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钱学森的雄心壮志更加坚定了中国领导人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决心和勇气。在陈赓大将的安排下,钱学森给在京的军事干部连续作了3场《关于导弹武器知识的概述》报告,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向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从领导、科研、设计、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重要意见。

随后,钱学森陪同聂荣臻到苏联进行考察。在飞机上,聂荣臻十分认真地问钱学森:“我们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造出导弹?”钱学森回答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是在美国恐怕是不行的。但是换了中国就可以,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可以聚集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一件事情,这在自由意志的美国是做不到的。”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设宴招待出席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部分委员。席间,他特别安排钱学森同自己坐在一起,毛主席对钱学森说:“从现在起,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我国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能不能做到?”此时,钱学森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导弹事业即将腾飞,他满怀信心地说:“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1956年春,钱学森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一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担任综合组组长。他还主持完成了该纲要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制定。在他的倡导下,火箭和导弹研制被纳入到国家长远规划之中。

(二)开天辟地航天梦  1956年10月8日,这一天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我国的导弹研制机构一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而这一天正是钱学森回到祖国整整一周年的日子。钱学森用行动证明了在他离开的时候加州理工学院杜布里奇先生意味深长地说过的那句话:“钱学森回国绝不是去种苹果树的。”

研究院虽然成立起来了,但当时年轻的共和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人才奇缺、资金困难、科研实验室几近为零,要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发展导弹,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在聂荣臻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下,包括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技精英组成了中国的导弹团队,戮力同心,勇敢地朝着导弹这座科技高峰攀登。30年后,提起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钱学森曾感慨万千地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老人要记住,也要让后来人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事。”也正是这样一个神秘的“老五院”,为共和国的导弹研制事业拉开了大幕,从事着提高中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神圣事业。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在不断地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苏联寻求帮助。几经交涉,1957年12月24日,两枚苏制P一2弹道导弹秘密运到北京。有了这两枚导弹,钱学森带领着这批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者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科学研究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勇拼杀。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各研究室检查工作、讨论问题,每逢遇到年轻人请教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条理清晰。最终,技术人员们慢慢摸清了P-2导弹的设计结构和性能,逐渐消化了先进技术,为将来独立自主研发打下了基础。

基础打牢了,研制导弹的战斗很快就打响了。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豪迈地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听到毛主席的期待,航天人恨不得不吃不睡,尽快把导弹造出来。他们精神极度紧张,脑力、体力超负荷支出,但所有人都无怨无悔,喊出了悲壮的口号:“生在老五院,死在八宝山!”

眼看导弹就要仿制成功,苏联却宣布终止援华,所有苏联专家奉命回国。在此之后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党委扩大会议上,钱学森动情地对大家说:“现在国家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困难,国外压我们,国内经济困难。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决不会动摇对祖国、对党的信心。我们一定会在撤走专家的压力面前挺直腰杆,通过努力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导弹事业。请聂帅转告中央放心,苏联压不倒我们,一定要搞出‘争气弹’!”

苏联专家撤走后,航天人的创业更加艰辛,科研人员碰到问题,专家们挨个给他们上课。夜深人静时,全体科研人员都在伏案整理笔记,办公楼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所有人都在没日没夜地苦学和苦读,以至于深夜动员大家回宿舍睡觉、休息,成为让领导每天头疼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试验,1960年10月23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从北京出发,

1960年11月5日,钱学森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任务。该导弹是我军武器装备和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可以造出导弹武器运往酒泉导弹试验基地。11月5日9时2分,炽热的太阳从霞光中跃出,茫茫大漠在一片寂静中等待着,随着一声发射口令,1059导弹烈焰喷发、势如狂飙地向目标区域飞去,7分钟后,弹头落在距发射台550公里的目标区。这一天,是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5天,伟业自此奠基。后来按上级指示,1059导弹改名为“东风一号”。P14-18

后记

《丰碑》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展现钱学森先生一生杰出的贡献、伟大的科学成就、宽广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精神风范,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思考、研究与实践所涉范围之深、之广,令人叹服;许多思想都是历久弥新,今天看来仍具前瞻性、战略性。出版本书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和社会实践家钱学森。

本书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负责总体策划并亲自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科技委顾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为本书编写提供了许多资料与指导意见,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社会系统工程实验室和西安市高新一中的有关人员具体承担了编写工作。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申一茹和研究生王晗、薛昱、占敏、郭潇濛、宋超、冉迅、孙璞、杨越、鹿智、朱里、曹世博、郭江民、杜兴林、罗婷、齐刚雷、康阳春、李士群、柯文浚、冯敏、李晴等人,以及西北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的各位同学审查了书稿,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

在此,谨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书写作、修订和出版的各单位、部门和个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副社长、黄莘、刘凯、马喆等人为出版此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如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篇 辉煌

 一、负笈游学迈向理论新高度

(一)心怀救国梦想远赴重洋

(二)开创空气动力学新理论

(三)树喷气推进领域里程碑

(四)撰《迈向新高度》规划

(五)首创两大世界前沿学科

 二、筚路蓝缕成就中国航天梦

(一)顶层设计谋新篇

(二)开天辟地航天梦

(三)导弹重器振国威

(四)抬头仰望中国星

 三、运筹帷幄指引未来新发展

(一)开创中国系统工程学派

(二)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三)绘总体设计部建设蓝图

(四)首创综合集成方法体系

(五)倡导开展大成智慧工程

第二篇 荣誉

 一、功勋卓著享世界美誉

(一)矢志科学名扬美国

(二)献身伟业荣耀中华

(三)居功至伟举世瞩目

 二、自强不息树高风亮节

(一)鞠躬尽瘁至高评价

(二)造福人类世人称颂

 三、影响深远引后人纪念

(一)奠基航天功不可没

(二)学成归国爱国典范

(三)高山仰止风范永存

(四)德馨品高翰墨留香

(五)致力航天硕果累累

(六)丰功伟绩旷古烁今

(二)发展系统工程创新方法

(三)研发系统工程高级工具

(四)探索系统工程新兴领域

(五)获得国际学术充分认可

 二、航天事业谱写新篇章

(一)航天基础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二)航天重大工程收获丰硕成果

(三)航天科学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三、沙草产业永续新发展

(一)知识密集型草产业获高效益

(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创生态奇迹

 四、全面培养育大成智慧

(一)解读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二)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传承和探索

(三)西安市高新一中的探索与实践

 五、口述工程传钱学森精神

(一)精心策划,全面启动工程

(二)脚踏实地,扎实开展工作

(三)初见成效,获得专家好评

(四)风范永存,展现精神内涵

(五)继扬精神,助推梦想腾飞

附录一 钱学森同志生平

附录二 纪念钱学森的文章

 人类和平的坚强卫士

 难忘的教诲

 学习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现代化建设

 钱学森归国的影响及意义

 事理看破胆气壮

附录三 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情况

 (一)会议议程

 (二)宣传报道情况

 (三)会议材料

 (四)主办单位介绍

附录四 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的楹联

结语 一切为了国家的强大

后记

序言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对科学执着追求,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为了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专著,是为了展现钱学森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以及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这本书包括“辉煌”“荣誉”和“传承”三篇。

第一篇“辉煌”主要记录了钱学森在美国以及在我国航天事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钱学森晚年在科学研究中的非凡造诣。这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钱学森一生在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第二篇“荣誉”记录了钱学森所获得的主要荣誉、国内外各方人士对钱学森的评价以及“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的有关情况。钱学森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社会各界给予钱学森的赞誉、评价和开展的纪念活动就是这座丰碑的注脚。

第三篇“传承”记录了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传承并发扬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和他所奠基事业的情况.主要介绍了系统工程、航天事业、大成智慧教育、沙草产业四个领域的传承情况,并通过“口述钱学森工程”论述了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钱学森在其98年的人生历程中,在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程建设、经济社会管理以及思想和哲学领域,树立了一座座丰碑。一位科学家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钱学森一生的成就对中国的国防、科技、经济影响之深远,使我们至今仍享受着他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利益,现在如此.以后仍将如此。

我们以此专著缅怀“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并希望以此专著激励同仁们继承钱学森的遗志,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薛惠锋、郭京朝、钱永刚编著的《丰碑》在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之际,记录了钱学森的重要成就和获得的主要荣誉,展现了钱学森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以及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精神和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编辑推荐

薛惠锋、郭京朝、钱永刚编著的《丰碑》一书试图从多维度展现钱学森先生一生杰出的贡献、伟大的科学成就、宽广的学术思想、高尚的精神风范,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思考、研究与实践所涉范围之深、之广,令人叹服;许多思想都是历久弥新,今天看来仍具前瞻性、战略性。出版本书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和社会实践家钱学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