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凤羽滋味(食话食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峥嵘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峥嵘的《凤羽滋味(食话食说)》由五十篇小文章组成,专题性地从中国名镇——云南凤羽历史上和民间的饮食文化入手,以散文的笔调,记录了白族地区,特别是凤羽地区的民情风俗和饮食习惯,每篇文章介绍一种民俗或饮食,并配有一幅线描漫画,生动有趣。书稿说的都是与吃有关系的,也都是与凤羽有关系的,最根本的,是与作者的童年、成长和记忆有关系的,是作者满满的乡愁,读者可以从中品出凤羽的滋味。

内容推荐

风羽——神话般的名字,据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倒映高原蓝天白云的幽幽湖水,再后来,它成了云南的茶和盐进藏的必经之路……在这么一个当初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之地出产的东西,不仅生态,而且稀奇,可惜的是,几十年过去,在凤羽,有些东西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王峥嵘的《凤羽滋味(食话食说)》中这些以“吃”为记忆的篇章,想表达的是,在回忆这些吃食味道的同时,是不是,我们也能咂吧出一些可以回味的滋味来,比如,关于那片山水间世代生息的人,关于那个历史文化名镇从远古至今的文化况味。

目录

杀头肥猪过大年

生皮不是生肉

剁碎骨头做咸菜

春节要早起

大年初二吃饵块

瓜子可以要来吃

春天从香椿开始

小野果也有春天

不在家做的凉菜

龙爪菜土名叫蕨菜

生吃的野菜

卤腐香香情谊长

做客吃两顿

端午节的另一种快乐

盛夏的果实

芋花生吃也不麻

炎夏卖雪

稻花香里捞鱼吃

吃蛋要吃秧鸡蛋

凤羽人把“石蹦”叫“欠及”

松茸或者鸡枞,最爱是谁?

海鲜哪得黄蟮美

炒豆香飘情谊长

洋芋好吃趁新鲜

飞禽走兽上桌来

松子是甜的

头两次吃牛肉的记忆

风味独特的凤羽豆粉

别把蔓茎不当好菜

梨放久了就成了酒梨

洋甘露的关系

鱼是一种调料

骨比肉香

腊猪脚是不卖的

红糖是这样炼成的

最补是偏方

吃冰的幸福生活

凤羽糯米面的名声

苞谷很好吃

月饼自制甜又香

何物应中秋——唯有泥鳅

土蟹无肉也过瘾

愈久弥香杨梅酱

母亲的零嘴

羊肉是最绿色的肉食

水豆豉不能当饭吃

蜜蜂蜇人蜂蜜甜

我的白糖我的甜

请客就上八大碗

我吃得最多的咸菜

试读章节

01杀头肥猪过大年

年关将近,下关街头,凤羽人相遇,问的是“什么时候走”,而不是问“回不回”。对于大家来说,春节回老家过年是天经地义的,“不回”是个案,就如玉波说的:“回到家,闻着家家户户点香的那个味,才是过年!”

工作十多年,四分之三的春节我都是回凤羽过的,拖家带口,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习惯也是规矩,象征着家庭和美,生活幸福。而每年一进入腊月,大哥、二哥(这几年又加上几个侄儿)总要打电话问我们的归期,好确定家里杀年猪的时间,就是年三十才回,那头肥肥的猪也要等我们回去后才杀。

对于农村人来说,杀年猪是春节最大的事。不仅是整个春节期间有新鲜的肉吃,而且,从烧猪的火烧起的那一刻始,春节就红红火火地来到了家家户户。讲究的人家,杀猪也要看日子,不能是大的节气,也不能与家里的大人生肖相;中。

天刚蒙蒙亮,养了一年肥肥壮壮的猪就被赶出圈门,在它惊天动地的叫声中被牢牢地捆上、干净利落地放血,然后抬到门外小河边,四脚分开肚皮贴地地竖卧着,在背脊上撒上灶灰,用筷子卷着又长又硬又直的鬃毛拔下。这毛是好东西,可以在供销社换点钱,家里做刷子什么的也用得着。开烧了,两侧放上麦秆,点火,用竹簸箕使劲地扇,旺旺的火很快把猪身上的毛燎得干干净净。不一会儿,猪皮开始爆响,用刀把猪皮上烧下的东西刮掉,接着再旺火猛烧一遍,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烧猪头、猪臀、肚皮、四条腿。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就基本烧好了,熄火,舀河里的水泼在麦秆灰上,和成黑黑的泥,仔细地抹遍猪的全身。看着猪身上的热气阵阵往上冒,三五分钟后,把猪抬到小河的石板桥上,用杀猪的尖刀认真地刮去厚厚的黑泥灰,浇一遍水,再仔细地刮两遍猪皮,重点刮好猪头及四条腿的褶皱缝隙处,用清清的河水再浇一遍,黄生生的、在初升的冬日朝阳下闪着金色光芒的火烧猪呈现在大人小孩面前。

好戏上演。一直眼巴巴地等着的孩子们终于在猪被开膛破肚前尝到了第一份吃食——每人一截小小的猪尾巴,在嘴里慢慢地嚼,皮的滑和韧,骨头的脆,瘦肉丝的香和甜。太美妙了,就这么含着,看大人把猪破了肚,将猪的大小肠、板油花油、肝和肺等倒到竹簸箕里,猪心露出来了,大哥用双手捧了一捧红艳艳、热气腾腾的血出来,招呼我们吃,谁也不敢,二哥说:“快吃,这是护心血,补心补血!”还示范着从猪心处捞了一团吃下去。我大着胆子把头埋到大哥的手心里吸了一口,一股热热的淡淡的腥气,舌头的感觉却是甜的,咽下去,再吸一口,细细地品一下,很好吃的,腥甜腥甜的。接下来,二哥去旋猪头猪脖,大哥去翻粉肠撕猪油。我们围着大哥,看他把板油撕下来,再撕花油,发现有团状的东西,就撕下来递给我们吃,那是白族话叫“猪黎子”的东西,也是我们一直等待的东西,每人吃一团,弹性十足,有小颗粒被嚼碎的感觉,有肉香,更有淡淡的甜味。大哥让侄儿找来一片青菜叶,把“猪黎子”裹好,让我们回家在栗炭火上烧着吃,那滋味好香,也更甜。

P1-3

序言

至少是在五年前,我夜里说梦话的时候,依然用的是白族话。它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我的梦境里,我肯定置身于故乡凤羽,所梦到的事,一定与凤羽有关。或者说,在梦中与我对话的,是白族人,而在日常生活中,和我用白族话对话的,基本都是凤羽老乡。那么,它同样证明,在梦里,我是和凤羽老乡在一起的。凤羽,确确实实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对于一个从小离开故乡的人,故乡,更多的时候,是梦,是渴望归去的心灵寄托之所。我一直以为,我的童年,是从我九岁那年离开凤羽转学到县城读书时戛然而止的。从此,我九岁前在凤羽乡间所经历的一切,如胶片般,被封存在我记忆的深处。偶尔,它们会在梦里不由自主地冒出来,于是,我的心就酸酸胀胀的,不知是喜是悲是甜是苦,那应该算是我最早的也是一生最重要的如影随形的乡愁了。

小时候,凤羽其实就是一种直觉,一个固化了的场景——罗坪山顶四季白雪皑皑,柳叶形的坝子四周的山上长年郁郁葱葱松涛阵阵,坝子里一片金黄,蜜蜂在油菜花间嗡嗡吟唱,清源洞的泉水潺潺而下,越过坝子流向远方……就是这样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是我自由呼吸自由奔跑,每日里都能找寻到无穷乐趣的地方,它真真的是我快乐的源泉。

长大后,才知道,凤羽不仅仅是我寻觅和创造快乐的自然之境,它还是闻名遐迩的文墨之乡,是人才辈出、文人济济的文化重镇。于是,对故乡的思念之中,我多了一层景仰。

凤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据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倒映高原蓝天白云的幽幽湖区。再后来,它成了云南的茶和盐进藏的必经之路,于是,凤羽的文化与外来的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相互交通,相生共长。开放包容的性格和聪明朴质的品行成了多少代凤羽人共同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讲,凤羽的人,凤羽的文化,凤羽的发展史,是浓缩了的大理白族的发展史。

对故乡凤羽的这种于历史于文化的景仰,让我开始在思念和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经历时,有了相对深一点的认知。我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我的一些固化了的记忆,在我重新把它们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也许,会带上凤羽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当这些记忆中的人和事在场景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的今天,会不会勾起同辈人和上辈人的思绪,成为另外一种乡愁呢?机缘巧合,我在大理日报社当业务副总编时,开了个“食话食说”的栏目,请人写了好多期,但总觉得与我设想的“写本地食物,还要带上本地特色,特别是要有民族文化特征”有一些差距。想到自己儿时关于食物的很多记忆,就想,我不妨来试试,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这些以“吃”为记忆的篇章。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出来后,陆陆续续地有老乡给我打电话或者来信,说希望我坚持写下去,因为看了很亲切,勾起了对乡村的记忆和儿时生活的回想。我想,这种“记忆”和“回想”就是乡愁了,是文化的一部分。

前面说了,因为我的童年记忆在离开凤羽时就已经封存了,所以清晰如昨,而为什么多数都是些与吃有关的内容呢?一方面,那个年代,是个缺少吃食的时代,生活中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吃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凤羽的吃食真的有不同于别处的地方,何况,在那么一个当初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之地出产的东西,不仅原生态,而且稀奇。可惜的是,几十年过去,在凤羽,有些东西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书名取为“凤羽滋味”,想表达的是,在回忆那些吃食味道的同时,是不是,我们也能咂吧出一些可以回味的滋味来?比如,关于那片山水间世代生息的人,关于那个历史文化名镇从远古至今的文化的况味。

真的希望,我魂牵梦萦的凤羽,变化得慢些,再慢些。乡愁照进现实的时候,它们或许可以重叠。

后记

当初在报纸上一周出一篇,整整出了一年共五十篇的这些稿件,一直并没有想到过把它们收拢来集成一个册子出版。一是因为自觉水平实在有限,难登大雅之堂:二是为报纸版面所限,写的都是些1500字左右的短文,集成册子会显得很零碎;三是暗自以为,在报纸上登就已经浪费了读者们的时间,再次出来显摆,就是出丑了,所以没有动过这个心思。

真正起意想结集出书,是在去年。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前年,在大学班长李同新和曹斌同学的倡议下,我们复旦大学新闻系87级的同学共同个人出资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在大理定点进行教育公益支持,取名“益善”,做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在我高中的母校下关一中和初中的母校洱源一中每年从高一学生中各选二十名学生进行资助,包高中三年全部费用(每年每位学生大致8000元);二是在我的故乡洱源开展乡村小学共同阅读计划,计划对全县近160所小学全面配送适合不同年级段的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大致投入300万元);三是每年拿出1O万元对洱源县优秀乡村老师进行奖励。项目实施后,全班同学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纷纷到大理来考察和走访学校、乡村和学生。按事先的约定,所有同学到大理费用全部自理,我作为地主最多只能在第一天请同学吃个便饭。为了让这个便饭变得有特点和有吸引力,我就在微信同学群里鼓吹大理白族地区有什么什么好吃的,当然基本上都是我写的那些记忆吃食,结果是,同学们一批批地来了,我吹嘘的东西,少数的可以让大家吃到,多数已经吃不到,就是吃到的,也没有小时候的那个味儿。我就心中惴惴,自感惭愧,尤其是去年六月,大学同宿舍的现阿里巴巴总裁金建杭同学带女儿来大理走访学校和学生,李同新班长和我带他们到故乡凤羽去,感觉到这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与我们自己想象的和嘴上说的都有太多差别。特别是与儿时记忆里的故乡差了太多,我心中涌起了沉沉的悲伤。

我想向大家证明,我的故乡,真的很好,至少在我小的时候,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它是唯美的。于是,我把那些短文中的一些挑出来寄给上海《文汇报》的舒明同学,竟然有一些被放在《笔会》副刊上发出来了。我便想,干脆,集个小册子出版了,一是说明凤羽之美,二是想让大家知道以前的凤羽那么好,我们今天可不可以让它回到原来的美和好?

原本计划是要配好多图片的,至少每篇一幅与内容相关的食物的图,但一是因为这五十篇跨度一年的文章,各类食物出现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拍摄照片时间跨度太大:二是说是写吃食,其实更多的是我个人的记忆和感想,是写意的而不是写实的,配写实的照片也许不是最恰当的。想来想去,最后决定配插图,请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教授、大理白族自治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彭刚先生帮画了一批插图,真心感谢彭刚先生。同时,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孙听老师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唯愿这个册子,能勾起凤羽人和大理白族人对过往乡村生活的回忆,然后,能共同为保护家园、守住乡愁尽点心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