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紫茵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王健征服速度与力度艰深高难的技术“陷阱”极为得心应手,他的左手指法和右手弓法配合衔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总是轻松自如地逢凶化吉。例如,第三乐章回旋曲式的主部主题,重音饱满丰实重而不拙;十六分音符紧接五连音的一串密集音型,敏感灵活富有弹性,演奏得清晰而均匀。这里,技术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稍有负担牵扯,音乐中应有的那种舒畅、欢乐的感觉就难以准确而直接传达。他独具的自信像电流一样从内心辐射指尖,自然投影在流畅的音乐中,带给观众听觉的美感享受真是妙不可言。

谁也无法否认,大提琴的音色天然浑厚如歌,神似人声。但是,谁能真正让大提琴自由地“唱”出美妙的“歌”来呢?王健的演奏技术和艺术造诣几近登峰造极,他的“德沃夏克”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恰恰就是那些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段落。王健独具的优势和特征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他两三岁时还不会识谱,成天拿父亲为他改装的一把长了腿的中提琴,当作有声玩具耍弄,拉出来的全都是歌。幼儿园里教的、收音机里放的,什么歌他都会唱得有板有眼像模像样。他喜欢唱什么歌就拉什么曲儿,特别能自己琢磨。一首新歌只要唱会了,他马上就在琴上摸索,想方设法把音符高低长短的关系搞得一清二楚。一小节一乐句,断断续续拼凑成一首完整的小曲儿,自己因此而得意开心。

这个被父亲唤作“民间艺人”的小琴童,在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很快便引起声歌系周小燕教授的注意,她发现这个在走廊上拉琴的小孩具有非凡的才能,他会在琴上“歌唱”。小王健演奏巴赫的《众赞歌》,令访问上音的美国教授团大感惊讶,一个中国小孩子,怎么能将巴赫音乐对上界的倾吐诉说,传递得如此准确深刻呢?长大成人的王健把内心的歌唱化作手上的功夫,他用心用情自由自在地在弓弦上歌唱。周小燕教授在听了回国后的王健演奏后,欣喜有加地夸赞他,演奏的琴音超越了某些声乐专业演唱者的歌声,带给她内心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动。

从德沃夏克的这部传世经典中,王健始终在默唱着一首魂牵梦绕的思乡的恋歌,他可以从自己心里一直唱到你的心里。从中不难发现,作曲家和演奏家彼此心灵契合交融的理由和依据。德沃夏克小时候也十分爱唱故乡的民歌,他从本土汲取音乐养分,远足新大陆扩展视野,积蓄对祖国和故乡的情感在这部作品集中体现。王健一颗漂泊的游子心灵,反复从静止的音符中寻觅鲜活的生命回应,怎不引动听众强烈的精神共鸣。

王健深得世界大师真传,但他从不盲目追随。他坚持艺术精神的独立操守,只有从自己心灵感悟到的音乐才真正具有艺术的价值和感人的魅力。他拒绝任何“秀”的东西,心到手到,乐随情动。听王健的演奏,可以听到从未听到过的东西。那种既不同于自己,也不同于他人的新颖别致,音乐中可贵地张扬着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却依然严格遵循着原作的法度、情理。忠实还原经典,重新解读经典,这就是王健的“德沃夏克”,实在美得让人落泪!

大提琴最后一个音符飘然而逝,场内爆发出热烈持久的掌声、欢呼声。王健往返数次谢幕,欣然为观众两次加演巴赫无伴奏组曲。王健曾经说过,“巴赫”是一面“镜子”,谁在他面前都藏不住躲不了;巴赫的音乐纯净透明纤尘无染,掺不了任何杂质。拉巴赫如同拉自己。如果要想了解一位演奏家的艺术理想和美学趣味,只需听他的巴赫就可以了。王健认为,巴赫的音乐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最崇高、最圣洁的那一面,而很多音乐作品则是表现人性多侧面的综合复杂的状态。王健的“巴赫”,呈现出和罗斯特罗波维奇、梅斯基、马友友等大师完全不同的面貌,听上去更为纯朴简练平实率真。

P6-7

后记

已经编辑四本百万字成书,还有必要写这篇后记吗?因有些感慨愿意和读者交流分享,也不妨再多写几个字。

中国有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写这些文章时并未想到过将来会入书、成书,写文章就是写文章。在二十年职业记者生涯中,写成多少文章?无数。这并非吹牛,真的就是没算计过,无数不等于无限量,只是因为没数(四声)、没数(三声)。如果按周报一周一万字算,一年就是五十多万字,二十年就有千万字。我应该没写到那么多,但折半也有五百多万字吧。从五百多万字里选编五十多万字集结成册,算不算精选?这个要等读者来做评断。

如果不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米加德博士真诚相约,我这些零零散散的文章,何时能够集结成册?“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竟然就让我赶上了。第一个应该感谢,米加德先生和他的精英团队及本书的编辑。

如果不是应约出版这套书,我从来没有像2015年春天这样,将自己二十年职业记者生涯的文章,从最早一篇到最近一篇像篦头发似的梳理一遍。这些日子,我的小小书房简直乱得不成样子,但一颗心却是干净而快乐的。

早期只为我所供职的《音乐周报》写稿,十六开小报纸,篇幅有限,水平更是有限。世纪之交,开始为其他刊物和报纸作文,空间更开阔更自由,写作也日渐上道。本书所选文章,曾相继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北京青年报》《音乐周报》,《人民音乐》《艺术评论》《歌剧》《歌唱艺术》《影响》《国家大剧院院刊》《东方艺术》《中国艺术时空》等国内主流媒体。本套书选编的基本为2000年以后发表的文章(大约仅有一两篇1999年的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记者生涯前五年所有手稿,因数次搬家迁移,已散失殆尽。1997年“换笔”改用电脑书写的文稿,因1999年一次电脑突发“瘫痪”而无影无踪!有些文章在报刊发表,依据媒体编辑要求做过删改,本书收入基本原文原貌。写作永远会或多或少留有遗憾。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些文章里有多少粗糙、潦草的“急就章”痕迹,现在读来自己都会羞愧。可当初的“急”也实属无奈,因为报纸的时效性,根本不允许反复斟酌修改润色,更多也是杂志经常会突发性紧急约稿。

永远感谢我的母亲和父亲,他们是在我心田催生音乐萌芽的人;我要感谢我的母校,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在我们七八级进校时,她的原称为西南师范学院音乐与汉语言文学系。感谢我的主科老师和科任老师,音乐教育家李滨荪和罗宪君教授、琵琶大家刘伯英(已故);感谢声乐老师王铮铮,钢琴老师冯继秀、江静蓉,他们是在我心田摇活音乐花蕾的人;还有肖常纬老师、赵光耀老师,很多很多……

真诚感谢我的家人,一个常年跑音乐新闻、写音乐评论的女记者,二十多年间,曾以每年累计一百至二百场音乐会、歌剧演出的频率“泡”在音乐厅、歌剧院。如果没有我的丈夫、儿子和婆母的理解、宽容和支持,我能听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吗?

还应感谢《音乐周报》老领导金仁平、田祝厚、周国安;感谢一路引我上道的师傅张鸿玮、杨晓东;感谢杂志向我约稿最早的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陈立、陈胜海、张志羽;感谢最近十余年间给予我最大支持的《光明日报》记者、《影响》和《中国艺术空间》执行主编谌强,《歌剧》杂志执行主编游睥之,《艺术评论》主编唐凌,《国家大剧院院刊》编辑部主任苑晨曦,《人民音乐》执行主编金兆钧、编辑部主任张萌,《人民日报》徐馨、《文艺报》高小立、《北京青年报》刘静植……

如果没有我的摄影师朋友费斌、陈雄、梁彦、王晋福、王晓京、李姝、邵奇青、谌强、刘剑颖、孔令杰、黄惠伶、妮妮、凌风、姚玉、周继冬、刘文斌、成卫东、李龙臻、张美才欣然为本书提供精美图片,我的这些拙文又怎能以此“美貌”示人?还要感谢国家大剧院陈平院长及品牌中心单丹丹、赵振超。感谢他们!

紫茵(陈志音)2015年5月于北京

目录

笔底留天香梁茂春

一、交响辉光——器乐音乐会

 穿越百年时空的灵魂对话

听王健和中国爱乐乐团音乐会

 双栖音乐家的多重魅力

听阿什肯纳齐与中国爱乐乐团音乐会

 深秋那一抹斑斓的色彩

听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谁为“逝去的时光”感怀

听中国爱乐09/10新乐季开幕音乐会

 无限春光在险峰

听北京交响乐团2004音乐季首场音乐会

 在方圆规矩中自由奔放

听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

 雪夜紫禁城琴音回荡

听陈宏宽北京音乐会

 不听陈萨怎知巾帼不让须眉

听陈萨钢琴独奏音乐会

 走出动漫异彩大放

听久石让北京音乐会

 奇特的“冷门”意外的“火爆”

听邹翔全套利盖蒂练习曲独奏会

 寒夜偶闻忧伤曲

听祖克曼与“英皇”新年音乐会

 十指连心百指寄情

听奥运黄金档期的钢琴盛会

二、咏叹之诗——声乐音乐会

 紫禁城的辉煌之夜

听世界三大男高音北京演唱会g

 意大利来的真骑士

听佳克米尼北京演唱会

 大师的路有多远

听温可铮与获奖歌唱家新秀音乐会

 他不是辉煌灿烂的太阳

听范竞马独唱音乐会

 “伊阿古”唱了一出独角戏

听杨小勇独唱音乐会

 “夜莺”之美可望可及

听吴碧霞独唱音乐会

 天上星辰闪亮人间茉莉飘香

听笔再属jP亩围际害乐节开慕式音乐会

 向卡拉扬奉献安魂曲

听中国爱乐乐团音乐会

 “森林”激荡的回音

听肖斯塔科维奇清唱剧北京首演

 天空惊现七彩霓虹

听TianKong合唱团E海专场音乐会

 “列侬”在北京的“复活”之夜

听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音乐会

 一部史诗性的好作品

听大型交响合唱《神话中国》

三、国风华韵——民乐音乐会

 金陵弦引春气暖

听《江苏——二胡之乡》大型音乐会

 两个圆圈的交汇组合

听《咏叹人生弦诗篇》音乐会

 “绿色音乐”活气来

听潮州音乐专场音乐会

 神往“复古殿”的传奇

听陈雷激深圳音乐会

 满台生辉乾坤明

听吴汝俊京胡交响音乐会

 清莲一枝出水来

听吉炜古筝音乐会

 黄土地上的生命之歌

听《白鹿原》原生态作品音乐会

 解密一个“神话”式的传说

听女子十二乐坊音乐会

四、音由心生——作品音乐会

 十年磨剑藏锋芒

听叶小纲作品音乐会

 江山多娇蜀道难

听郭文景作品专场

 长江学者以乐服人

听陈怡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澳门怀思女儿心

听林品晶作品音乐会

 突破禁忌胜于自新

听高为杰作品音乐会

 个性化与程式化的碰撞

听鲍元恺《京剧》交响曲首演,195

 满怀虔敬温故知新

听交响南音《陈三五娘》

 千古名城尽风流

听敖昌群声乐新作《成都之门》

 歌飞九重乐游天地

听周龙交响史诗《九歌》世界首演

 《香之舞》散发奇异芬芳

听何训田作品音乐会

五、翩然律动——芭蕾和民族舞剧

 谁点亮了“大红灯笼”

看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杜丽娘立足尖要走多远

看芭蕾舞剧《牡丹亭》

 美丽青春的爱情悲剧

看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颗挣扎在地狱里的魂灵

看大型民族舞剧《白鹿原》

 谁解“酸枣”其中味

看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

 贤士之灵圣者之舞

看大型民族舞剧《孔子》

六、多彩空间——音乐剧

 奇异幻彩魅力超凡

听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

 百合怒放七彩风

音乐剧《天使合唱团》观后感

 大美母爱化彩虹

听原创音乐剧《情暖天山》

 莲的哀歌动人心弦

听原创音乐剧《紫石街》

 凤凰和呜古书奇

听原创音乐剧《锦绣过云楼》

 你在北京你的青春

音乐剧《狂奔的拖鞋》观后感

 关于“信”的那些人和事

听原创音乐剧《王二的长征》

 我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

听原创音乐剧《你是我的孤独》

附 穿越光与影的性灵之歌

 观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

序言

笔底留天香

——“紫茵音乐笔记”《调弦》序

梁茂春

陈志音即将出版“紫茵音乐笔记”(《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和《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这是她二十余年来辛勤笔耕结出的硕果,得到的福报,值得庆贺,我从心底里为她高兴,很乐意为她写几句话,于是借她的这一方风水宝地,来简略谈谈我对音乐评论的理想及其他问题。

乐评的理想

我多年来也参与过一些乐评活动,心系乐评,逐渐产生了一些不成系统的想法,即我个人的乐评理念,大略有以下几端。

乐评家应该有一颗善良之心,对作曲家、对作品,对表演家都充满真情和友善,带着热情的笔触。音乐评论是心与心的交流和交融。

请读读德国作曲家、乐评家舒曼的乐评文字吧,尤其是他对年轻人的热情和爱意,力透纸背!

我们的乐评,曾经被认为是音乐战线的斗争工具,是观察敌情的前哨。我们习惯于在乐评中随时带着敌意和戒心。其实,善是乐评的出发点。在音乐评论中,善意比什么都重要。

不是说乐评中不能有批评和论争,我指的是:提出批评,指出缺点也应该是从善意出发的,这就是俗话说的“爱之深,恨之切”。

人有善心,必有善报。写乐评时不能想着要任何回报,善报是历史的最后回应。

真话乐评

我国乐评中最大的毛病是假话太多,大量的“马屁乐评”彻底败坏了乐评的名声,误导了年轻幼稚的爱乐者。“文革”中政治威权控制下的乐评,当下权威和金钱双重支配下的庸俗性吹捧乐评大行其道。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提倡真话乐评或称直言乐评。

当今,在乐评中想讲真话何其难矣!

李慎之曾言:“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真能改造好人们的思想,而在于它居然能把八亿人口的大国,改造成一个普遍说假话的国度。”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但是要提倡“真话乐评”,难矣哉!

“马屁乐评”和假话乐评是音乐评论的癌症。缺席了真话乐评,音乐评论死路一条。

多元乐评

为了适应当今基本进入多元状态的音乐生活,乐评也应该多元多彩。

多元乐评观应该具有宽宏的容纳性,能够倾听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能够包容不同乐评观念的存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乐评人和被评者之间,最需要相互尊敬、理解和珍惜。在音乐思维上,要能够含化中西,包融今古,沟通雅俗。

历史乐评  乐评要有历史观念,乐评人要有历史的学养和眼光。乐评要对历史负责。

对复杂的音乐现象,能够做复杂的解读。对复杂的音乐家,要善于做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

这就对乐评人提出了熟悉和理解中外音乐历史的高要求。专业乐评人必须对音乐专业的历史烂熟于心。

乐评,是通过音乐对社会、对历史的观察和反思。今天的乐评,就是明天的历史。

美文乐评

我们乐评的通病是语言枯燥,文字乏趣,像个瘪三。“瘪三式乐评”充斥音乐报纸杂志,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于是,产生了一种观点:中国没有乐评。其本意是指:中国没有高水准、高质量的乐评。

乐评是一门艺术,就像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一样。乐评人必须要有创造精神,他要有一副善于发现音乐美的耳朵和一双能够聚焦音乐美的眼睛。

……

当然,话要说回来:这个时代可能还不是产生伟大乐评家的时代,因为我们音乐评论的总体生态还不够良好,从某种程度上,乐评人还只能戴着枷锁写作,带着框框赏乐。乐评人常常被扭曲,修为高深且刚直的乐评家面临的挑战仍多。我们对时代不能求之过高。英雄的产生,都要有时势的推助,不能强求,别作奢望。

笔底留天香

我比志音痴长多年,但是我们是真正的“文友”,即传统意义上的“以文会友”。君子之交,淡而如水。我们文字上的接触和神交远比实际上的接触要多。志音在《音乐周报》当记者、编辑,直至任副总编的时期,也是我给《音乐周报》写稿较多的时期。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回望百年的那几载,我给《音乐周报》写了几篇连载的长篇文章,如《百年风云百年歌——二十世纪中国歌曲创作发展脉络》《交响乐是一种文化——二十世纪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历程》等,都是在志音的组稿和催促下成文的。她采用热情的“鼓励法”和“赞扬法”催人写稿,此招对我非常有效,因为我是一个喜听好话和赞扬的人,于是一篇篇文章在愉快中很快就按时交稿了。

2009年我退休了,之后我不幸跌入了人生的低谷。不久后志音也离开了她工作奔忙多年的《音乐周报》。此后,我们的接触和交流却更多了。她对我在遭遇磨难时的真诚关怀和帮助,是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真个是上善若水。2011年我曾写了一首小诗《赠志音》,记录了我的真实感受。现抄录如下:

赠志音

侠女直心肠,

慷慨话苍凉。

为人能忍辱,  做事敢承当。

心底无私念,

手下闪灵光。

上善若流水,

笔底留天香。

——2011年4月14目。

诗很稚笨,唯最后一句“笔底留天香”颇能表达我对志音乐评文字的赞赏之意,因此录存于此,并用此句作为本篇《序》的标题。

只有内心有真善的人,笔底才能有这份天香。

天香本无香,就是真诚善良的心。

——2015年10月18日草于北京

内容推荐

紫茵著的《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精选了作者多年来现场观看音乐会,撰写的国内音乐舞台现场演出评论60篇,包括久石让音乐会评论等文章。所观演出相当比例为国内首演、亚洲首演、世界首演的作品。既有历久弥新的西方经典力作,更有新颍鲜活的本土原创新作;既重点关注音乐会舞台表演层面,又关注作品的特殊背景;一度、二度创作(作曲、指挥、演员、乐队、合唱队),全面观照一场音乐会各个有机组成部分。

编辑推荐

《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作者志音(紫茵)上过专业音乐院校,她又勤奋好学,每次现场聆听之前,她都要先做足功课——预先将要评论的作品、作曲家、演员进行回顾学习。这使她能够回避许多“记者评乐”的通病——一张嘴就出硬伤,一落笔就暴露出许多基本知识上的欠缺。这使志音的乐评具有了专业的水准。

志音的乐评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她有记者的机遇,论者的眼光,作家的笔墨。应该说,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志音的乐评在当代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