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分金卷、木卷、水卷、火卷、土卷五卷。金者,情感;木者,心灵;水者,文化;火者,理想;土者,家园;金、木、水、火、土,字简意丰,千人千解。终其一点,“五行”乃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最本原的认识,宇宙万物相生相克,才有了这世界的无限循环,生生不息。而人世间,岂不是情由心生,心愿飞腾为理想,以理想创造文明世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循环?各卷就是围绕着情感、心灵、文化、理想和家园的主题。在中外文学名家的作品中淘沙烁金,选出诗、文两百多篇。《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的选编宗旨是:摒弃庸俗、摒弃媚俗,甚至舍弃熟悉——为了让阅读者有一种新鲜感,重归阅读的本质。
在《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里,我们不仅可以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相遇,同时还可以在“含英咀华”里欣赏到我们的语文老师跳出课本的卓越才华;在“读者沙龙”里参与同龄人对作品的“评头品足”。《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让我们享受阅读带来的那种像被光芒照耀着的真正的快乐。
让年轻的心重新柔软吧,让青春的翅膀重新坚强吧。因为有这么一群高中语文老师,他们自称是“抚摸心灵的人”,他们结伴去寻找那种让青春充满棱角、激动和理想的力量。他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文学。他们用了近两年。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寻找这样一种文字:“高深优美的境界,字字珠玑的韵律,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激情,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风雨中豪情万丈,让我们在纸醉金迷中坚守高尚的人格……”他们选择了——阅读。选择一齐去面对一些高贵的灵魂和纯净的心灵。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但这个开辟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
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是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开始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里面呆了一万八千年。
后来天地分开了,但它不是作为一个固体“啪”地从中间断裂,而是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这并不是天地开辟的完成,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其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要接着讲: 天地开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跟着天地一块儿长。
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P1-3
是阅读吗?你抚摸灵魂,喃喃自语。是什么时候起,那些文字就凸凹在灵魂深处了?
是披阅暮霭时独坐的湖畔?是沐浴霞光时推开的晨窗?是浓荫小径旁飘落的枯叶?是风雨忽至时温暖的烛光?还是,还是独自流浪时背负的行囊?……本书,就是那本书,让伟大的灵魂在耳边吟唱,让疲惫的双腿重新聚集起远行的力量。抬起头,你看,一个温暖的世界徐徐展开,就在目所能及的前方。
然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你被卷进一个巨大的旋涡——在茫茫的书的海洋。苦读六年,以为经历了锻打,思想会愈发强大,可为什么却僵硬了思维,麻木了心灵。从“题海”深处抬起的双眼除了迷惘,仍是迷惘?
让年轻的心重新柔软吧,让青春的翅膀重新坚强吧。因为有这么一群高中语文老师,他们自称是“抚摸心灵的人”,他们结伴去寻找那种让青春充满棱角、激动和理想的力量。他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文学。他们用了近两年。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寻找这样一种文字:“高深优美的境界,字字珠玑的韵律,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激情,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风雨中豪情万丈,让我们在纸醉金迷中坚守高尚的人格……”他们选择了——阅读。选择一齐去面对一些高贵的灵魂和纯净的心灵。于是,就有了你们面前的这套《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
《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分金卷(《握住我的其实是另一只爱的手》)、木卷(《让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水卷(《光芒照耀的大地》)、火卷(《穿越海洋,我心飞翔》)、土卷(《让灵魂在沃土中绽放》)五卷。金者,情感;木者,心灵;水者,文化;火者,理想;土者,家园;金、木、水、火、土,字简意丰,千人千解。终其一点,“五行”乃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最本原的认识,宇宙万物相生相克,才有了这世界的无限循环,生生不息。而人世间,岂不是情由心生,心愿飞腾为理想,以理想创造文明世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循环?各卷就是围绕着情感、心灵、文化、理想和家园的主题。在中外文学名家的作品中淘沙烁金,选出诗、文两百多篇。《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的选编宗旨是:摒弃庸俗、摒弃媚俗,甚至舍弃熟悉——为了让阅读者有一种新鲜感,重归阅读的本质。
在《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里,我们不仅可以与古今中外的伟大灵魂相遇,同时还可以在“含英咀华”里欣赏到我们的语文老师跳出课本的卓越才华;在“读者沙龙”里参与同龄人对作品的“评头品足”。《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让我们享受阅读带来的那种像被光芒照耀着的真正的快乐。
在这里,请让我们向这一群“抚摸心灵”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是:赵卫平、谭亿森、黄志达、刘溪、张宇、林少玲、邱兴玉、杨子江、葛菁、黄海丹、张任、崔蓉、林惠、李芸、杨东蕾、刘绮筠、杨鲜亮、黄欣、田士军、马新民、陈平、赵艳华、陈崇正、李穗等老师。
我们更要向各选文的作家致敬,是他们用自己伟大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思想的清泉,提供了让年青一代振翅的境界。
我们要感谢广东省的一大批高中同学,是他们的推荐,是他们的“第一阅读”,是他们用青春的不羁的思维,重新擎起自主阅读的大旗。
《高中自主阅读文学精读系列》让我们有了共同的经历,让我们一齐去朝圣,“共同静心倾听许多心灵的高歌与低语”。
策划编辑刘小玲
2009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