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易全书(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商)姬昌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易》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姬昌编译的《周易全书(精)》将《周易》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爻辞进行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并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印证,是一本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易学普及读本。

内容推荐

  姬昌所著《周易全书(精)》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它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周易大全》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目录

卷一 《周易》基础

 《周易》之概述

 《周易》名称之含义

 《周易》之作者考

 《周易》之基本术语

 《周易》之性质

 八卦之象征义

 六十四卦之顺序

 《乾》《坤》是《周易》之门户

 太极图之含义

 《周易》学说之流变

 研究《周易》之主要方法

卷二 《周易》卦爻辞详解·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卷三 《周易》卦爻辞详解·下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央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卷四 《易传》详解

 系辞上传第一

 系辞下传第二

 说卦传第三

 序卦传第四

 杂卦传第五

试读章节

(三)《又言传》

《文言传》分前后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象征意旨,故前节称《乾文言》,后节称《坤文言》。《文言》两字之义,即谓“文饰《乾》《坤》两卦之言”。《文言传》所阐发《乾》《坤》两卦的卦辞与爻辞的意义,是在这两卦《彖传》《象传》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为深刻详明而广为引申旁通。至于为什么《文言传》只释《乾》《坤》两卦,不涉及其他各卦?朱熹的《周易本义》认为:是衍发《彖传》《象传》之旨,以尽《乾》《坤》两卦的意蕴;而其余六十二卦之说,即可依此例类推。

(四)《系辞传》

《系辞传》因其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前篇称《系辞上传》,后篇称《系辞下传》。“系辞”两字的名义,本指在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下撰系文字,以成卦辞、爻辞,故亦为卦爻辞之别称。但作为《易传》的一种,其意则是申说六十四卦经文要领,条贯卦爻辞之基本义理。因此,《系辞传》可视为早期的《易》义通论。文中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可取的辨析、阐发,有助于后人理解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通常义例。其中有对《周易》作者、成书年代的推测,有对《周易》“观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或辨阴阳之理,或释八卦之象,或疏解乾坤要旨,或展示《易》筮略例,并穿插解说了19则爻辞的象征意义(集中见于《系辞上传》者7则,集中见于《系辞下传》者11则,散见于《系辞上传》者1则,共19则)。当然,《系辞传》在通说《易》义的过程中,也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哲学观点。但就其创作宗旨分析,这些哲学观点,又无不归趋于《易》理范畴。简言之,《系辞传》的本质意义,在于抒发《易》理之精微,展示读《易》之范例。

(五)《说卦传》

《说卦传》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草”演卦之历史;再申言八卦的两种排列方位(宋代人称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并广引众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讨《易》象产生及推展的重要资料。其中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种大体不变的象征意义: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附着),艮止,兑说(悦)。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义理中几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条例,对于明确《周易》卦画符号的构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六)《序卦传》

《序卦传》旨在说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卦相承相受的意义。全文分两段:前段叙上经《乾》至《离》三十卦次序,后段叙下经《咸》至《未济》三十四卦次序。这种卦序,显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义,含有事物向正面发展或向反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可以说,《序卦传》是一篇颇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纲要。(七)《杂卦传》

《杂卦传》取名为“杂”之义,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即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32组两两对举,同时以精要的语言概括卦旨。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其卦画的构成状态或“错”(亦称“旁通”,意为六爻相互交变,如《乾》□与《坤》□即是),或“综”(亦称“反对”,意为卦体相互倒置,如《比》□与《师》□即是),其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从《杂卦传》一文,可以窥探出该传作者对《周易》卦画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其哲学意义在于表明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的因素中体现其变化规律。

上面,我们大体揭明了《易传》七种的内容要点。同时,我们可以因之获得这样一种观点:《易传》诸篇的创作,尽管其抒论角度各不相同,或叙述的重点各有所主,但其基本宗旨无不就《周易》经文而发。那么,作为《周易》经文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并成为自古以来众所公认、无与伦比的解经专著的《易传》,不但是今天研究《周易》经文的最重要“津梁”,而且其本身的哲学内涵也值得深入探讨。

还应当指出,《易传》七种原来都是单独刊行,后来被合人六十四卦经文并行。所以,今本《周易》中,凡《彖传》《象传》均附于相应的六十四卦卦爻辞之后,《文言传》分附于《乾》《坤》两卦之后,而《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则依次列于六十四卦后。这种经传合编的《周易》本子,是古代《易》学经师为了便于学者以经文与传文相对照诵读而编成的。大约编定于汉魏期间,是当时崇尚经学的社会背景的反映。后代学者多依此本子研习,影响至为广泛,遂使《易传》的学术价值提高到与“经”并驾齐驱的地位。乃至人们在传述研究时论及《周易》一书,事实上往往兼指“经”“传”两部分。唐代的孔颖达即用魏王弼的经传合编本修撰《周易正义》,成为后世治《易》者必读的一部重要著作。故凡言《周易》者,其狭义虽曾特指“经”部分,其广义则兼含“经”“传”两者。P8-10

序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谏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对他的大臣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比培根早了将近一千年。仅此一斑,足以管窥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她蕴藏的每一部历史典籍,就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我们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为了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经典文化源头可分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尽管其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过曲折,甚至是断层,但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既是中华智慧的先祖们的丰功伟绩,也是我们的福分和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渊源上源远流长,在思想上也包容扬弃,而且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譬如《易经》,号称万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密码,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承接伏羲八卦,以八八重叠演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六十四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遂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更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中医典籍,古代兵法,风水玄学,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可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的分法,当时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道、墨、法”和外来的佛学,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除此,其余皆为从属地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其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命相、风水是古老易经文化的具体应用,是国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符合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原理。而中医理论则是来源于对历代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融汇。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当代新儒家的兴起,点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薪火,代表哲学家主要有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及第二代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由于诸位大家各自的传统文化功底扎实深厚,独树一帜,学问融贯古今,其教化涵盖儒、释、道,兼及医卜天文、诗词歌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么卓越的贡献。他们多是学术殿堂的教授、也是生活实践的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

唐代韩愈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符读书城南》)梁实秋先生说过:“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曾在香港向中文大学的师生提出了研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的要求。

事实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化典籍,其文体均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文言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无不透露着一股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还是战国后期的骚体,也无论是汉魏晋时期的古体诗,还是有唐以后的格律近体诗,抑或是宋词元曲等等,都有一股浓浓的沁人心脾的中国味道。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体的多样性,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激发今人延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新整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丛书的意义所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是以吸《大学》《中庸》之醍醐。初读《大学》部分,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无憾与清爽。《大学》之所以受到2000年多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就在于它极为简明扼要地回答并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大学》)。可见,大学为千古立志作君子者树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诗经·国风·卫风》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就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变得更加的精致,要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尊重自我,对得起天地良心,则应当注重修为,人前人后一个样。因为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操守。正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若要是非黑白一眼洞穿,这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也只有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尚书·秦誓》)。”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宽厚仁慈,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应容之、惜之、爱之、举之、助之。是以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如此,则“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礼记·大学》)。”这就是所谓实现社会大同的标准,就是“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语出屈原《离骚》)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形而上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故,中庸之道,为的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而“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如若明白了中庸之道,那么,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味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实实在在的平凡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我们把这些具体而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启迪与思考呢?“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语出《中庸》)。”尽管一个人的修为要达到中庸的程度有如此难度,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不能放弃对中庸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史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思考自己过去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明了事物发展兴衰的客观规律,吸纳前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宝贵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因之深深植根于自己心灵深处,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再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终日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我们总是因之深深感到,中华优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如沐甘露。我们只有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知识的教益,体味其中的意趣,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

我们真诚地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若能使读者在其帮助下,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修为,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如此,我们更加地相信,在我们和读者共同的孜孜追求和发愤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多么令人喜悦的幸事!

胡奇川

乙来年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