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
分类
作者 陶力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陶力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与姐妹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两卷),共同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地面和空中技术装备的大全史,见证技术进步如何剧烈地改变着战争进程……

一部以作战车辆视角进行独特呈现的一战陆战史,系统梳理一战各交战国主要作战车辆类型,讲述相关陆军部队、陆战经历和精英人物的生动轶事,坦克装甲爱好者的启蒙良师、案边宜友,引领你进入军事作战车辆的世界。

内容推荐

陶力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系统地记录和呈现1914-1918年间出现的各种作战车辆,在车辆类别上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巴士、小型乘用车辆、卡车、火炮牵引车、装甲汽车、坦克等;在国别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等国;在内容上涵盖了这些作战车辆的发展、技术特性、战场使用及秘闻轶事等。

目录

引子 从一战单兵装甲说开去

第一篇 单兵骑乘车辆

 第一章 自行车上战场:“见识未来”

 第二章 摩托车上战场:脚踏风火轮

第二篇 保障车辆

 第三章 英国:政府津贴下的产能大户

 第四章 法国:让火炮跑起来

 第五章 美国:了不起的福特T

 第六章 同盟国:老牌帝国的工业之光

第三篇 装甲汽车

 第七章 装甲汽车初露端倪:“倒扣的浴缸”及其他

 第八章 英国:银色魅影

 第九章 俄国:钢铁洪流先声

 第十章 其他国家:赛车基因和抵抗精神

 第十一章 装甲汽车战记:车轮滚滚

第四篇 坦克开发史

 第十二章 英国:“陆上战舰”

 第十三章 法国:战场突击者

 第十四章 德国:会移动的堡垒

 第十五章 其他国家的坦克设计:幻想曲

第五篇 坦克作战史

 第十六章 1916年9月至1917年1月:恶魔降临

 第十七章 1917年2月至7月:乘“铁马”冲锋

 第十八章 1917年8月至1918年3月:“光大纳尔逊的精神”

 第十九章 1918年4月至6月:坦克对坦克

 第二十章 1918年7月至11月:凡我触者,皆燃烧

 第二十一章 尾声——谢幕时分

附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二章 脚踏风火轮——摩托车上战场

以相同的车体结构和骑乘方式,摩托车用配备机械动力的方式实现了对自行车的重大超越。简单地说,摩托车相当于安装了马达的自行车,这也体现在其英文名称Motorcycle上。摩托骑行者不用千辛万苦地两脚并用发力踩踏板,只需要控制手把上的油门线就可以实现自如行进,而且只要前路平坦,大可享受风驰电掣的快感。当然,摩托车需要消耗燃料,保养和修理也远比自行车复杂得多。

摩托车出现的时间比自行车要晚,不过也晚得并不算太多。追根溯源,世界上第一辆雏形摩托车应该算是法国人皮埃尔·米修(Pierre Michaux)在1869年打造的一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两轮车辆。真正意义上的摩托车是以汽油机为动力的,而第一辆这样的摩托车出现在1885年,由德国人戈特里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联手打造,称作“戴姆勒骑行机车”(Daimler Reitwagen)或者“单轨车”(Einspur)。这种由两位在德国汽车工业界具有里程碑式地位的人物共同完成的车辆,被广泛地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摩托车。

继带有试验性质的“戴姆勒骑行机车”之后,创下“世界上第一种量产型摩托车”纪录的依然是德国人。1894年1月,三个德国人海因里希·希尔德布兰和威廉·希尔德布兰兄弟和阿洛伊斯·沃尔夫缪勒通力合作,在慕尼黑(Munich)批量生产他们的希尔德布兰&沃尔夫缪勒摩托车。这种摩托车配备1台气缸容积1489毫升的双缸四冲程水冷汽油机,输出功率为1.9千瓦,可使车的速度最快达到45千米/小时。这一世界上最早量产的摩托车,据说总量在2000辆左右,不过由于定价颇为高昂,希尔德布兰&沃尔夫缪勒公司没能借此获得什么商业上的成功。

德国人在摩托车早期发展的历史上独领风骚之后,这一时髦的行驶工具便迅速在各工业大国中生根开花。1898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大规模”的摩托车工厂,接着在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出现了这样的专业工厂。

正是在这种大量制造的背景之下,一些摩托车发展史上的著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01年,美国数一数二的自行车赛好手乔治·汉迪(George Hendee)与瑞典商人奥斯卡·海德斯特罗姆(Oscar Hedstrom)合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创立了印第安摩托车公司(Indian MotocycleCompany),很快就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印第安”也成了一战前全球最畅销的摩托车。

P17-18

序言

从一战单兵装甲说开去

令人有些惊奇的是,曾经以自己的出现而宣告冷兵器时代重要战具之一的装甲“死亡”的火器,竟然在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召唤”了装甲死而复生、重临战地。

当身着各色卡其布军装的士兵们在一战的泥泞战场上惨遭轻重火力屠戮的时候,多个交战国的军事领导者都必须寻找提高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下提高生存率的手段。于是乎,曾作为中世纪武力标志物之一的盔甲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当然,头盔的使用从未间断过,只是发生着样式和功能上的变化。一战各主要交战国的陆军都或多或少装备着不同式样的头盔,其中德军的所谓“煤斗式”(Coal Scuttle)头盔外观最为漂亮,实用性也最强,制造的整体塑形工艺令这种头盔可以同时有效保护士兵的头部和后颈部。其精当设计的影响于今不绝,美军最新式的头盔设计也是源自这一设计思路。

和常见的头盔相比,德军在一战期间为其开发的配套使用的面罩则相当少见。1915年9月4日,德军装备部门在柏林举行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专题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头盔的防护性能。办法看似简单 ,那就是加厚头盔的材质,可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头盔重量增加,令佩戴者平添重负。

几天之后,一位姓施瓦伯(Schwerd)的陆军上尉在会议上提出了他的创想,这是一种配合头盔使用的钢质面具,厚度约5毫米,重1千克,使用时通过插销固定在头盔上,可以对士兵的面部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不用时则可以收纳在单兵野战背包里。施瓦伯介绍说:“这就好比是火炮上的防盾。”与会者赞成他的看法,于是面具成为德军采购的单兵制式装备之一——尽管装备数量并不多。在凡尔登会战期间,德军的面具式头盔首度亮相,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想起了中世纪带面罩的骑士头盔。

根据专门向部队下发的面具使用手册的记载,施瓦伯的发明适用于在50米及更远的距离正面防护小口径子弹,但不适用于穿甲弹;鉴于面具给头部带来的额外负担,只适合短时间使用;最适于使用面具的场合包括静态对峙中的堑壕以及观察哨所等。德军原计划以每20顶头盔配1副面具的规模投产,但实际上生产比例大概是每150顶头盔配有1副面具,由此表明这种面具乃是战场上的一种稀罕物件。与头盔及其精巧的小组件相比,以保护士兵身躯为目的的单兵装甲(Body Armor)的出现,无疑是更加不寻常的“新事物”。

一战刚刚开打时,在战场上并没有单兵装甲的影子,而到了1915年10月,也就是一战差不多开战一年多之后,英军首度引入了一种名为戴菲尔德单兵护具(Dayfield Body Shield)的新装备,它是一种内嵌钢板的帆布材制夹克,由士兵们穿在身上以防小口径子弹。据说,在英军开发单兵装甲的过程中,以自己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而闻名于世的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曾投身其中,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不过英国单兵装甲的开发程度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因为颇有许多军方高层人士对这些玩意儿不感兴趣。在欧陆征战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爵士(Sir Douglas Haig)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认为使用单兵装甲的做法是“没有绅士风度的”。或许是对领导人的这种态度有所不满,英军在一战结束后发布了一份统计称:假如广泛装备单兵装甲,那么英军在战场上伤亡的四分之三是可以避免的。

对单兵装甲投以更多重视并且取得更多实效的乃是德国人。进入1916年,一种由镍硅合金而非钢材为主要材料的单兵装甲开始出现在德军的装备清单中,它由多片钢板层层搭叠而成,主要部件是平滑的整片胸甲和背甲。在小范围试用后,士兵们发现自己很难在穿戴装甲之后肩扛步枪,因为枪带很容易从甲片上滑落,为此,装备部门又在装甲的右肩部加设了枪托,同时在腰线部件增设两处挂钩以便士兵携带其他装备。

从外观上看,德军的这种总重为8~10千克的单兵装甲显然是参考了15世纪条顿骑士的装备风格,而且钢甲是由知名军火大鳄克虏伯公司(Krupp)负责打造,这些甲片和那些令人生畏的大口径火炮一样带有三环相套的克虏伯商标图案。协约国的士兵们把这种单兵装甲非常形象地称作“龙虾”(Lobster),而且一旦有机会缴获(虽然这种机会非常少),他们往往非常乐于试着穿戴一番。

美国参加一战的时间很晚,但美军研发单兵装甲的努力至少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试验型轻型单兵装甲,它由若干块厚度为1毫米到9毫米的锰合金板组合起来,然后用皮带串接而成,里面还带有橡胶制成的背撑,胸甲和背甲的重量 为3.86千克,每个护臂的重量为1.02千克。还专门为这身装甲配套开发了一种头盔,据说在式样上“结合了德式头盔和英式头盔的优点”。

美军正式在小范围内列装的是一种布鲁斯特单兵护具(Brewster Body Shield)。其材质为含有铬镍成份的合金钢,据称可以承受住射速为820米/秒的刘易斯机枪子弹;不过其最大的缺陷是沉重笨拙,整套盔甲包括一个标准中世纪造型的头盔(或者说是头套),加在一起的重量达到18千克,穿戴起来还会给人留下“三K党党徒”的不良印象。

总的来说,各交战国在一战中开发的单兵装甲都给人以时光倒流之感,它们在本质上和多少个世纪以来的那些胸甲、带面罩的头盔、防盾似乎并无太大不同,唯一的区别是后者所要抵挡的是刀剑和矛箭,一战的装甲则要面对不同口径的子弹和炮弹破片。

和其他的单兵装备不同,单兵装甲始终只在小范围内列装而从没有大规模使用过,这种貌似中世纪重甲骑士行头的奢侈品令它成为一种价格不菲的点缀物。单兵装甲的笨重限制了其使用,就如一战中的德国名将、坦能堡战役的胜利者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将军所写的那样:“单兵装甲并不时常用于交战,但却在哨所、观察岗位、部队驻地、机枪阵地等场合具有突出的价值,尤其能够对使用者可能受到的背面威胁构成一种有效的防护。”

虽然存在笨重的缺点,但军队对装甲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因为钢板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有效地保护血肉之躯。当装甲的重荷令步兵难堪所负时,旧时期的军队采取的对策是用战马驮起顶盔贯甲的骑士,令其成为战场上陷阵冲锋的先锋,甚至到拿破仑战争的后期,胸甲骑兵依旧冲杀在前装步枪的丛林中。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全球已经步入大工业时代后的战争中,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在远比单兵装甲更为有效的领域,来多元呈现装甲的战场价值——汽车被装上钢板成为装甲汽车,前所未见的新奇武器坦克更以其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的有机结合成为划时代的“战场之王”……随着一战战事的不断演化,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轮式或履带式作战车辆竞相登场的画卷徐徐展开,尽管这些作战车辆的前路始终密布着似乎是无休无止的铁丝网、泥沼和堑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