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读书,观影,有所感,便写下来,并无企图。写。既是方式,也是目的。水满则溢,自然而已。《竹外疏花》是作者石莉萍的一本散文集。本书分“杏花时节在江南”“书中日月”“光影游走”“纷纷开且落”四个部分,内容包括《江南纪事·云》、、《时光流着,苏州闲着》、《那一夜的月》、《生活每天吹它》、《悲观者的豁达》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竹外疏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石莉萍 |
出版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看景,读书,观影,有所感,便写下来,并无企图。写。既是方式,也是目的。水满则溢,自然而已。《竹外疏花》是作者石莉萍的一本散文集。本书分“杏花时节在江南”“书中日月”“光影游走”“纷纷开且落”四个部分,内容包括《江南纪事·云》、、《时光流着,苏州闲着》、《那一夜的月》、《生活每天吹它》、《悲观者的豁达》等。 内容推荐 《竹外疏花》为一本散文集,作者石莉萍以“杏花时节在江南”“书中日月”“光影游走”“纷纷开且落”四个部分划分该书收录的散文。文章借景抒情,借事抒怀,且述且议,抒发生活中的情志。文笔流畅,富有雅趣,文章短小易读,为闲情逸致的读物。 目录 杏花时节在江南 流年暗换 客里相逢 等 殇 江南纪事·闲 江南纪事·云 江南纪事·空 江南纪事·乡音 文徵明的静与淡 梅 那一夜的月 她会呆在哪里 对面的沙发 茶 时光流着,苏州闲着 与谁同坐 冷香 彼岸 影 幽蓝之光 细雨中的老宅 空无的那个小时 书中日月 《顺生论》读书笔记 凡人 人间只有相思分 苍茫 生活每天吹它 我们并不如想象般的与众不同 董桥的文字 所有人的故乡——《百年孤独》随想 不知 我们这样忘记痛楚 有时,花朵会在它们的体内开放 悲观者的豁达 回家其实更需要勇气 心碎 磁力般的吸引——读卡瓦菲斯 事情发生了 自己那样的一种紫 唐鲁孙的书 俯瞰 我选择轴心,而不漠视旋转——周梦蝶印象之一 不得不——周梦蝶印象之二 恍惚 甚至一个短暂的瞬间也拥有丰腴的过往 ——《纯真博物馆》阅读随想 光影游走 盖茨比的梦幻一《了不起的盖茨比》 又是她——梅丽尔·斯特里普 巴塞罗那的意义——《午夜巴塞罗那》 如果只能选一段记忆——《下一站,天国》 这些都不会长久——《挽歌》 时间的足迹——“爱在”三部曲 生命是个礼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一片深情冷处浓——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10周年 凉意中的暖,与暖意中的凉 ——《如父如子》与是枝裕和的电影特色 渐渐迷失的世界——日本电影《记我的母亲》 相信它,在喃喃的“念念”中——《念念》 拼图的过程——瑞典影片《寒枝雀静》 时间之镜——法国影片《锡尔斯玛利亚》 纷纷开且落 三页书里的人生 有幸活着 零零碎碎的如意 水煮豆腐里的鳕鱼和茼蒿 无处不可系一梦 惆怅 再 满 荒凉 屋外的金光 台阶 补 You Raise Me Up 静物 美器 死在别人眼里 日常 一声鸟鸣 观复记游 有人跳舞 慢箭 不变 六月雪 美丽的颓废 遗珠 淡白的天光 也许,这是个例外 曾经沧海 桥 不动声色 结束 状态 永在 凝静 远观 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 坠落 唯此悲伤 黄连树下弹琴 瞧,我把你忘得一干二净 恍惚 良策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我们的深处永远沉静 黄山之美 镇静 回应 凝视 渗透 提前怀念 低温 无力 古都 山的颜色 老境 喜鹊的食物 有些人这样思考 逝者 若斯之美 你的意义,在于你成为形式 想起陈超 慢 软 跋(王东华) 试读章节 我第一次去甪直时,赶上了盛夏里难得的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天阴阴的,雨似落非落,很是凉爽。那是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夏日了。班里有几位同学先去了,回来便说用直如何如何的好。我虽是从小就知道角直,也一直吃着甪直那著名的萝卜干,但还真的没去过。 于是我们,好像是四个人,五个人?记不太清了,坐上了从苏州到甪直的汽车。那几个去过的同学吩咐说,一定要数着桥去啊。我们就不断地数着经过的桥,数了三十多座桥后,到了甪直。 那日飘着细雨。十多年前的用直只有很少很少的游人。清静的石头铺成的小街,临水的凉棚,一座又一座的小桥。我们几个人走在街上,看着景,也被当地的人当景看。那些坐在门前的静静的老人,好像多年未变过姿势,看我们嘻嘻哈哈地走过,目无表情。有些探头探脑的小孩,好奇地在前面路中间站着,看见我们过来,又一窝蜂地跑了。 我们去了保圣寺,那儿有著名的唐塑,但我没留下什么印象。却记得在寺中的一个小小池塘边的石桥上,照过一张相,桥边有一丛异常鲜艳的萱草,曾从书上看过,萱草也叫忘忧草。 后来我们去了个饭店。饭店临水,便有临河的窗子,探头出去,就可以看见河中的小船。整个饭店,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有两三个服务员,端上饭菜之后,坐在远远的厨房门口看我们,眼里是掩饰不住的疑问:大老远的,看什么来了? 那天桌上有一大碗鲫鱼汤,价钱便宜得惊人,才两块钱。汤鲜美无比,绕于舌间,至今难忘。 毕业后同学各个云散,同游甪直的那几个人,已杳如黄鹤,不知他们会不会在某一日的某个瞬间,想起遥远的那个江南小镇,想起快乐而忧伤的大学时光。 有了第一次的美好印象,寒假里,便执意要带年幼的弟弟去玩。但这次,我却找不到前次游玩的那条路了,只好不断地跟人打听。弟弟跟在我后面嘀嘀咕咕,骂我笨。虽是个冬日,我还是微微地出了汗,在弟弟面前,多少有些威严扫地的感觉。 最后自然是找到了,也玩了,但印象最深的,却是领着弟弟,不断地打听、问,急得出了汗,至于景色,反倒是浅淡的了。 再去甪直,已是十多年后了。又是盛夏,上午十点半,江南有无比毒辣的阳光。 先生把车开进停车场,走出来。赫然发现原先窄窄的街口已拓得很宽,街中间立着一个气宇轩昂的牌坊。 我就是站在牌坊前照相时,想起这个词的:流年暗换。 走进步行街,街边已摆满了小摊,河边也系着许多游船,有一些船娘在招揽生意:坐船吧,四十块钱,周庄要六十呢,坐不坐啊? 我的心就有些沉了。抬头看去,河边的房屋窗口,大多挑着一些帘子,上面写着××酒店,还有些写着大大的“蹄”字。我知道蹄子最有名的是周庄的万山蹄,从小就未听说过甪直出什么蹄子的。那种萝卜干倒还真有,但很贵。还有卖腌菜的,那也是周庄的特产,有些瓶子盖上,连商标都懒得换,赫然印着“周庄特产”四个字。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有些东西再也找不到了。 我站在一座已有了五百年历史的桥边,晒着江南盛夏中午十二点的毒辣阳光,想啊想,为什么五百年未改的容颜,十几年的光阴就能将它改变了呢? 于是保圣寺也不想去了,慢慢地往回走着。 角直啊甪直,已不再是我的水乡了。 在因叶圣陶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而著名的万盛米行旁边,我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在他的小店里埋头画画,他说他二十多年前毕业于上海的美术学校。他的画全是水墨,角直在他的笔下都是浅淡而悠远的。我挑了春、夏、秋、冬四幅组画,它们都镶在小小的紫檀色的镜框里。 千里迢迢,我把它们带回了北京,挂在屋里的楼梯边,顺着阶梯往上走,便依次经过春、夏、秋、冬。 甪直的四季,就这样定格在我的屋子的墙上。它再也不会改变:永远是淡淡的水和天,河边泊着小船,跨河的拱桥静默。桥下的水面,有浅浅的光影,我知道,那就是流年。P3-6 序言 常去购物的网站会根据浏览和购物习惯为买家推荐商品,有一天,打开为我推荐的网页,在十七本书之后,是一把锅铲,不禁哑然失笑。这实在是很准确地概括了我的生活——我最爱的两件事,一是读书,一是做饭。 很小的时候,在江南,最喜欢在夏天捉蜻蜓。蜻蜓的大眼睛,薄翅膀,翅膀上细密的纹路,精巧得无以言说。尤爱其轻灵点水的样子:细足轻触水面,一触即飞,飞而又触,总是点到为止。由此想来,我的读书,也只凭兴趣,如藤蔓,牵牵扯扯,没有系统,毫无章法。蜻蜓点水,无法深入,亦无需深入。读书与做饭,只是填充我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菜市场的市井气息,读书时的心无旁骛,一闹一静,对我来说,于愿足矣。 看景,读书,观影,有所感,便写下来,并无企图。写。既是方式,也是目的。水满则溢,自然而已。渐渐积得多了,经不住众人撺掇,就有了这本书。算一个交代吧,对时光,对亲朋。 偷来姜夔的句子作书名,“花”在“竹外”,已远,又“疏”,便更不足道了。辛弃疾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陶前林后,岂无菊梅?待知音而已。 2015年12月 后记 二十年前的一天,和小石闲聊,聊唐诗,聊到王维。她说,在王维诗歌中,她最喜欢的是《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让我有些意外。在我看来,这首小诗虽不错,但在王维诗歌中却算不上最出色。过后细想,好像有些明白了。《辛夷坞》很可能是王维诗歌中最具有“现代性”意味的一首。 “现代性”是与“传统”、“古典”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对这样一个深邃而庞大的理论性话题,本不是浅学如我可以言说的,也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可中国自一百多年就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至今还在进行中,恰恰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活了几十年,多少还有些感悟。 叫我看,“现代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国自秦开始,是一个“群体”意识非常强烈的民族,家国意识、民族意识、家族意识、家庭意识、组织意识、单位意识等等几乎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群体意识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可过分强烈则肯定会挤压和扭曲个体生命的灵气和活力。现代人开始明白:人当然离不开社会和群体,但他首先是以个体生命状体出现和存在的,如果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得不到实现,群体生命的活力也终将萎缩。想一想鲁迅批判的“国民性”就会明白。试想,每一棵树都半死不活,整个森林还会有什么生气?辛夷花在“寂无人”的环境里“开且落”,自然且自由,也就完成了对“山中”万物应承担的使命。我不是说我的解读就是王维创作的原意,更不是说小石是在做过一番哲学思辨后才喜欢《辛夷坞》的。其实,读诗的真谛不是“理解”,而是“感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正是读诗的最高境界。小石对我说过,她喜欢《庄子》,喜欢《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入,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诗句。我想,其实也是同样的心灵呼应。 “现代性”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命“过程”意识的觉醒。传统中国人对生命的最高关注是结果。所谓“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甚至“泰山”、“鸿毛”之分,也都具有最后结果的指向性。而现代人却明白了: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生命的价值在过程的每一刻。生命不具有终极意义。正如汪曾祺反问:你说的那个意义,有什么意义?“过程”意识的觉醒让人们意识到:如果丢了今天,“将来”也会失去。于是许多伟大的乌托邦废话就被解构。“纷纷开且落”,就是一个生命过程,一切美好都在过程中。 也正因为保留了自己生命意识的天性,感悟到生命“过程”的重要,小石就能很轻松自然地躲开那些表面宏大高深实则空洞的话题,从日常生活中和阅读中悟出诗意和禅意。哪怕是一次很简单的出游,甚至看起来很凡俗的家务;一篇并不知名的小说,一首寂寞等待着知音的小诗。我以为,读懂《辛夷坞》,或许能让你对小石所有的文字有一些别样的感悟。夸张些说,于“竹外疏花”的观赏中看到种花人清亮且平静的眼神。 我和小石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十多年里,工作之余的闲聊十有八九是关于读书。这样的闲聊对我是非常愉快和珍贵的。比如,就是在她的提醒下,我才开始关注王小波和木心。然而,小石对我最大的启发却是阅读方式和态度。她谈到某一作家或作品,常常是用“喜欢”或“不喜欢”评判,也会问我“喜欢不喜欢?”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进京前,我教过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这门课的最大苦楚是阅读量太大,讲什么就要读什么,所读多数是早已没人读的东西,有些作品读起来简直就是受罪。而对于当代文学,什么火,就要读什么,因为要和学生交流。由于无法由自己的爱好选择书籍,所以职业性地要从“思想性”、“艺术性”、“文学史地位”来评价作家和作品。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无可奈何的阅读方式。进京后,工作有变化,可是积习难改,总还是想“评价”。费了好大力才由“评价”改为“喜欢”。比如,如今则完全不管专家学者的所谓“评价”来选择读物。我也知道张爱玲和周作人是大家,读了几页,不喜欢,放下。川端康成名头大,但我不喜欢,不读;我读大江健三郎,因为喜欢。小石文字里涉及的书籍和电影很多,古今中外。我不想用“博”或“杂”评判,我以为她的选择标准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才去读,去看。这样的阅读和观赏是快乐的,写出的文字也就真挚。我想,读小石的文字,最好也是读出她的“喜欢”,不必做过多的理性评价。 小石是苏州人,大学毕后到北京工作,定居京华。这样的生活经历很简单,但却不局促,自会影响她的性格与文风。既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滋润,据我看,她也还能适应“落叶满长安”的萧瑟与壮阔。“文如其人”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一个“诚”字。小石的文字是诚恳的,或许说不上多么深刻,但绝无矫情和虚张声势的时候。就文风看,应该还属于“婉约”一派,但清秀而不纤弱,单纯却不枯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有一份唐音宋韵的典雅。所以,小石的文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于江南、日常生活和读古诗文的篇什。因为这些文字最能体现她的风格。 最近几年,小石写影评较多。说老实话,我读得较粗略,原因是我很少看电影。不过,我绝无轻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意思,而且认为,在评论性文字中,“影评”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种。前面我说,“现代性”更重视过程。其实在艺术上更是如此,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行为艺术”——艺术创作、艺术展现和艺术欣赏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电影现代性的关键并不在于它的科技性,而是与小说相比,它更具有“过程性”——艺术展现和艺术欣赏完全是同步的。欣赏者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自己掌握欣赏的时间和速度,电影不会给你放下书本思索、品味的时间。书读完了,还在手上;电影一结束,银幕上一片空白。所以,写影评需要观影者具有细腻而敏锐的形象感受能力和记忆力,这是小石的强项。 现在,小石的文字要结集出版,她命我写一篇序文,我很惶恐。在我看,一部文集的序文就像运动会入场式一支队伍前面的旗帜。旗帜当然要漂亮,但关键是举旗的人要模样好,本事大,名气高。这三条我全不具备。我劝小石还是请一个名人作序。她的回答非常干脆:绝不!协商,我答应以朋友、同事、读者三者兼有的身份跟在队伍的最后面入场,分享她来自读者的一份喜悦和温暖。 是为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