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的“面子"和“里子"
马红漫:欢迎胡润和袁呜来做客我们今天的《醇享人生》。提到《富豪榜》大家比较熟悉,但真正关于胡润这个人其实大家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先让袁鸣来讲讲,从个人角度来说,你所了解的胡润算不算一个标准的英国人?
袁鸣:我觉得胡润是典型英国人。
马红漫:前提得先讲讲英国人。
袁鸣:我说说我怎么理解英国人,不知道对不对。
胡润:王牌特工。
袁鸣:提到英国人你能想到很绅士,有一点点保守或者说比较谨慎。如果你跟他做朋友,他其实会非常nice,非常慷慨。但是如果不是朋友的话,他们会有一层壳把自己包得比较好。
胡润:英式幽默我觉得跟中国幽默有一点像,就是有很多的双关。
袁鸣:一语双关。
胡润:我很喜欢这种双关,就是把一些事情说黑,实际上是翻过来了。
马红漫:正话反说。胡润,大家越来越熟悉你的中文名字胡润。你的英文名宰叫什么,能给大家讲一下吗?
胡润:我的英文名字其实跟我的中文名字差不多,我姓氏英文名字ru开头。
袁鸣:谁给你取的这个中文名字?
胡润:是一个安达信的助理会计师。
袁呜:所以是你工作以后才取的。那你读大学学中文的时候,中文名字不叫胡润?
胡润:我的中文是一个台湾老师教的。他给我们全班20几个人都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我说叫胡儒佩,儒家的儒、佩服的佩。
袁鸣:其实也不错。
马红漫:也蛮好的,感觉很有文化。
胡润:后来觉得这个汉字太复杂了,我不太习惯太复杂的东西。我就问能不能换一个新名字?然后他们说,三个字还是两个字?两个字比较流行。那就定下两个字,“胡润”就这样出来了。
袁鸣:“胡润百富榜”好像是要比“胡儒佩百富榜”念得要朗朗上口一些。
马红漫:想想看如果当初你没有做富豪榜这个事情的话,你还会待在中国吗?你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胡润:这个问题我也经常问自己。我觉得如果富豪榜没有做成功的话,不一定会留在中国,但还是会考虑创业。
袁鸣:说到这里我也挺好奇。因为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胡润你们家算是富二代。你应该算什么?
胡润:我不算富二代,我是富四代。
袁鸣:富四代。 胡润:我们家前面三代、四代之前算很有钱的,然后到我们这里一代是零。
袁鸣:你是零?
胡润:我们是零起步。
袁鸣:富不过三代,所以到第四代刚好又得从头开始。
胡润:我们是完全零。
袁鸣:所以他要创业。
马红漫:用我们中国的俗语,你属于望族没落之后白手起家。因为你是专业观察中国富豪,我就特别好奇一个问题。你看下来中国的富豪和欧洲的富豪有什么区别?
胡润:区别还是蛮大的。首先这里全是第一代的企业家,号召力很强。欧美的企业家其实读过EMBA、总裁班的不是那么多,但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全在中欧、复旦等读EMBA和总裁班。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征,就是中国的创业环境很好。你可以找到很多这种同行、协会,大家都有创业精神。但是你到了英国,不一定能找出那么多具有创业精神的人。
马红漫:所以英国的老板们在干什么?是老板们没有创业精神吗?
胡润:创业精神都存在的,但是就不像在中国那么热闹。因为你天天坐在这里,你天天接触的是企业家,你就没有注意到中国的这个创业精神是很了不起的。尤其是对比欧洲、美国,欧美的企业家真的没有那么团结,一起上EMBA、总裁班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的一个特色。
马红漫:这只是从读书的角度来讲,其他还有什么区别?
胡润:中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还有一个特点:都把小孩子送出国念书。10年前大多送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现在基本上是英国、美国。
马红漫:所以现在出了一本书。
胡润:《胡润国际名校》,这个我已经做了七八年了。
袁鸣:每年都收到,做得很好。P2-4
我们的《醇享人生》节目还在不断录制中,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希望这个节目可以一直存活下去。换句话说,我们的图书还可以继续出版下去,未来还有《醇享人生2》、《醇享人生3》等等。先打住我的美梦,当年的赢政创造了始皇帝的称号,好像也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能够万代延续,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二代而亡。
其实,对于此书的未来延续,我们的确也并不乐观。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信息供给大于需求的世界,未来的信息供给只会更加严重的大于需求。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人们,越来越难以坚持阅读大部头的图书。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倒逼我们作为内容制作者,无论是节目还是图书,都必须要有趣、有内容、有价值。未来我们要尝试的,不只是图书一种衍生品,我们的特色小视频、小音频,乃至碎片化的节目内容传播,我们也会尝试付费阅读与订阅。总之我们需要因时因势而动而变,最终提供给您的才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内容体验。我们在路上、我们在努力、我们向往光明的未来。
按照惯例,在本书的末尾,我们要感谢一下所有应该感谢的人。首先是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嘉宾,无论是否被本书收录,您都是最重要的内容构建者,感谢分享故事、讲述人生;其次,感谢约珥传媒公司和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播出了《醇享人生》节目,没有你们就没有人为节目制作投资出钱,也没有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最后,感谢所有电视节目和本书出版的参与者,编导、摄像、后期等,也许你们的名字永远都不会被人提起,但我们知道并纪念,你们所付出的所有艰辛工作。
还有,感谢读者朋友们。无论您通过什么渠道、出于什么目的购买了本书,您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此,鞠躬致谢!
《醇享人生》策划团队
2016年6月于上海
很多电视节目都喜欢把播出内容整理后出书,从这个意义上,《醇享人生》并没有免俗,甚至可以说我们也其实很俗气。其实电视节目出书的主要原因并非标榜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价值给受众而已。电视节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回看,或者回看很困难。由此导致很多精彩的内容被错过,甚至有的观众还可能因为镜头稍纵即逝而误以为我们有过错。把节目内容整理文字并集结出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文字可读,且阅读速度由您;文字可存,且价值高低由您;文字可批,且道德仁义也由您。由此,理论上讲,一档电视节目变身为图书应当成为惯例。
但惯例之外必有不同。《醇享人生》并非一本普通名人采访录,我们只关心和财经、财富、财运相关的顶级人士。任何的社会,榜样都是需要的。很多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的文化是“反精英的”,即越是所谓的“榜样”越可能被污名、被排斥,而只有大谈“屌丝”文化才更得“网心”。我认为,这个说法说对了一半。的确,互联网时代普通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民粹意识膨胀哪怕在财经领域也是一样。其特点就是放大极端观点,以颠覆精英为目标。但另一方面,即便在互联网逻辑中,愿意去拨开迷雾探究真相的理性思维也慢慢成长。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天然的精英,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精英”无不是从一个又一个当年的“屌丝”起步,历经各种艰辛磨难而有所成就。甚至一些主人公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被迫重新创业、再历荆棘。由此而言,精英绝不意味着公众的反义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体传播形态如何更迭,从普通人起步的成功人士路径,永远值得我们去知晓和思考。
我们的节目自开播以来采访过的著名财经人士已近两百人,本书选择了其中38位,将采访内容整理后刊出。挑选入书的原则大体有三条,其一,嘉宾需要具有足够的影响力,不只在财经领域,也包括更广泛的领域;其二,采访时间限定在近年的节目中,以保障采访内容具有足够的时效吸引力;其三,讨论的话题要有时代感,比如互联网、金融、创业此类话题优先。
至于本节目与本书的特色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您为何要花钱买它、放置于床头,有聊或者无聊时翻看呢?我要告诉您,我们有两个理由。其一,我们采访的不是单个大咖嘉宾,我们采访的嘉宾必须要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出场。网络语言说,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的确,我们虽然不需要朋友出卖朋友,但朋友在一起可以告诉我们真实的对方。做到让嘉宾既不装A,也不装C,主要是不装两者之间的字母。亲和、好玩、真实、有料等等,这些评论词汇您都可以用到我们的节目和这本书上。其二,作为《醇享人生》节目的主持人和本书的编者,我的个人身份其实很复杂。我几乎坐过一个财经电视台所有可能出镜的位置,无论是磕磕绊绊的播出新闻,还是滔滔不绝、语速极快的做评论,抑或是全新互联网自媒体的知名主播,这些角色都是我的工作和身份。而在本书中,我的工作则是撰写了每个采访的后记,也就是每篇文末的“老马说”。引用一句互联网语言,很多网友喜欢说“我是来看评论的”,因为评论可能比正文更精彩。而我就是写评论的那个人,我虽然无法保证评论文字的精彩程度超越正文,但至少值得您看那么两三眼。
总之,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言论、故事,我保证,这并无法让您成为同样的成功人士。但至少有可能可以让您知道,为什么您和我一样没有能够成为这些成功人士。古语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这个道理。
马红漫
2016年6月于上海南京西路
《醇享人生》是约珥传媒联合财经推出的一档访谈节目,是国内“老友记”对话模式的访谈节目,由经济学博士马红漫主持,每期节目力邀一位中国学界或商界、艺术界、娱乐界明星以及“他”或“她”的一位“同量级”好友,与马红漫开启三人“老友记”对话,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商业的感悟,传达给观众“商业大有可观,生活小亦精彩”的主张。
聆听商业智慧,分享精彩人生。
经济学博士马红漫与38位财经风云人物的访谈实录。
第一财经《醇享人生》未经删节版。
宗庆后、杨澜、潘石屹、季琦、胡润、范敏、秦朔、江南春、戴志康、吴晓波、靳羽西、章苏阳、龚方雄联袂推荐。
翻开本书与马红漫一起来聆听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