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来自于错误的心态
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绝对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有些人得到了重用欣赏,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有些人却终日郁郁寡欢,始终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其中,心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企业员工,特别是那些只认为自己是打工仔的员工,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归类或定位为打工一族,以打工者自居。因此,不管做任何事情,总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打工的,认为自己是为领导打工的,是为领导出卖劳动力的,是为领导作嫁衣的,是被领导“压榨克扣”的人;而不是为自己工作的,不是为自己创造和提高价值的,不是为自己而积累资历和财富的人。
在这样的心态和观念指引下,许多人得过且过,对工作不主动负责,不愿意多付出,老是担心自己付出了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总觉得吃亏的是自己,总有一种受害感。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样的心态是消极的和不利的,最终耽误的和受害最深的仍是打工者自己。这种心态不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还葬送了自己原本应有的大好前程。结果,自己一辈子就永远只是打工的。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打工的人都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看看今天处在领导位置上的人,绝大多数不都是从打工者做起的吗?许多著名的打工皇帝和各种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起初不都是打工的吗?比如唐骏、刘永好、张瑞敏等等。
所以说,要改变自己打工的命运,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唯有如此,你才能突破自己。
“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是许多企业员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打工心态葬送了很多人的前程,长久的打工心态限制和固化了人的思维,弱化了人的责任意识,抹杀了人的立异思想,没有本钱概念,缺乏长远的规划。最为可怕的是,打工时间越久,看问题的视角就越悲观,自己也就更自卑。一群领导聚在一起时交流的话题往往是贸易环境,以及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意和他们创业的经验等等,向对方展示的往往是自己光彩照人的一面。而一群打工者聚在一起的话,牢骚往往占了多数,骂领导刻薄,抱怨工作量大且与收入不相符等等,很少打工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是比较满足的。他们向对方展示的也往往是自己没有得到重用或没有得到施展的一面。
打工心态的三种突出表现:
1.没有积极的主动进取精神。具体表现为: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决不多做一点。做起工作来,磨磨蹭蹭,一再的磨洋工,甚至敷衍了事,缺乏进取的精神与激情。 2.缺乏责任意识,遇事推卸责任,一味诉苦,有受委屈和受害感。
3.缺乏自我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意识,不敢突破自我,不敢挑战极限与大胆勇敢立异。
为何打工者要选择用语言而不用实干来使自己心理平衡呢?与其絮絮不休地诉苦,不如干脆利索地起而步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业绩来证实自己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利人利己,是使自己摆脱贫困的最佳选择。之所以那样说而不做,这与打工者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在打工密不可分。永远用打工者的心态和做法来打工的人,他永远只会是一个打工者;而真正能够用领导的心态去打工和工作的人,才会不断提高,即使今天机会不成熟,自己还不能成为领导,但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预备的人,只有在心态上做好了当领导的预备,才能在将来当机会静静来临的时候被你十拿九稳地把握住,幸运才会降临在你身上——这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
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往往知道自己最终想得到什么,具备长远的眼光和长久的战略意识,而不单单考虑保住自己现有的饭碗。有人曾经问李嘉诚:“你跟街头的乞丐有什么不同?”李嘉诚回答说:“街头的乞丐只想着他的下一顿饭在哪里,而我主要想的是我这一生的最后一顿饭在哪里。”由此可见,领导的眼光是多么的长远。
在解决问题的立场上,领导对完成一件事情的定义通常情况下都是要彻底解决,今天能搞定的事情绝对不会让你拖到明天,而打工者却会习惯性地把事情分解成数天来完成。领导具有系统而全面的全局或整体思维视角,不会拘泥于一个局部或受限于当前的现实中。领导们的成长是由一个个的失败和失利换来的,在失败和失利面前,领导们更加勇于承担责任,并且能够从中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与教训。可以说,领导是最经得起失败考验的人。一位成功领导曾说:“你想成功吗?那你就要和我一样把失败的速度和次数提高一倍。”
领导从不推卸责任,更不会回避问题或者想方设法推给别人,但很多打工者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找出种种借口,试图让自己远离责任。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