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报名戏校
在中国历史上,1929年是个相对冷静的年份:北伐战争已经结束;中原大战还未打响。这一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中,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
这一年出生的宋梅珍,儿时也过着平静而小康的生活。
她家住上海法租界圣母院路荪吉里五号,圣母院路后来改为象山路,也是现在的上海人熟悉的瑞金二路。梅珍的亲生父亲当时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工作,母亲是一位贤能的家庭妇女。梅珍出生前,这个家庭已经有了三个男孩:大哥宋兴元,属狗,比梅珍大七岁;二哥宋隆元,后改名叫宋承宪;三哥宋宏元,属兔的,比梅珍大两岁。
作为这个家庭迎来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女孩子,本就喜欢女儿的母亲特别宠爱于她。梅珍幼年时家庭条件很好,有一个照顾母亲和孩子的保姆,还有一个负责做饭的佣人。梅珍出生后,家里又专门为她请了奶妈,断奶后还请过一位保姆,专职照顾这位小女儿的起居。
“生活真的很优越。”尽管时间已经远去,但张正芳的记忆依然清晰。她还记得,四五岁时自己就进人家附近的幼稚园接受西式教育;稍年长后,又在家马路斜对过的陪元小学读书。
平静优渥的生活,就这样分分秒秒走到了1937年。这一年的7月7日,中国人不会陌生。
晚年的顾正秋,在回忆录中写道:
对上海来说,战争早已开始。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持续了近三个月;11月9日,国军撤退;11月12日,进入“孤岛时期”,那段期间,上海的工厂被毁5255家,实业界的损失高达8亿元。1918年由姚伯鸿先生所建,占地60余亩的上海名园“半淞园”,也被日军滥炸、洗劫,完全损毁。死的人,伤的人,流离失所的人,出走到香港或重庆的人……黄浦江忙碌依旧,上海也仍是冒险家的乐园。战火在世界许多角落燃烧,也在中国的许多角落燃烧;然而,“孤岛上海”维持着表面的繁荣,“战时的和平”……
这一段,历史书上往往只有简单的一句: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国民党军队伤亡30万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但很少有人想,抑或不敢去想:在宏大战争面前,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平凡女孩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七七事变后,我的父亲失业了……”
这个家庭之后所有的命运转折,大概就是从父亲带回失业消息的那天开始的。
失去了经济来源后,宋家辞退了保姆,兄妹四人因交不起学费也全部停学。当时,梅珍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如何才能既帮家里减轻负担,又不中断文化课学习呢? 她从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进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白天,她到食品工厂去当包糖的童工。把吃的糖放在糖纸里捏起来,再扔进筐子里——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梅珍一天要重复数百次。当时的她实在太过年幼,工厂的案子都上不去。只能在工厂的大板凳上再放个小板凳,才勉强够到工作台。工厂采用计件制,每包一斤糖给两毛钱,每天下班时按筐子里包好的糖的重量发钱。梅珍记得,冬天的早晨天不亮就要出门,七点开始工作,晚上七点才能下班。往往腰酸背痛一整天,只能挣个“块儿八毛”的。中午饭就在工厂里啃大饼油条,简单一吃。
“都这么艰难啊!”如今的张正芳感慨,但她也很欣慰,“至少可以帮助妈妈维持生活嘛。”
后来,不肯放弃孩子教育的宋家人发现,上海有不少学校在自己的学生放学后,利用校舍开设了难童夜校。于是,梅珍每天傍晚就会早早离开工厂,走去当时九星大戏院对面的上海暨南中学上夜校。P6-7
第一章 戏校生活
一、十里洋场
二、报名戏校
三、创办戏校
四、戏校上课
五、因材施教
六、名角亲授
七、初见荀师
八、登台公演
九、戏校停办
第二章 生活苦难
一、婚姻困境
二、短暂的重返舞台
三、好同学顾正秋
四、走出家庭
第三章 重登舞台
一、红旗青年京剧团
二、张正芳京剧团
三、唱红烟台
四、京剧的传统与创新
第四章 丹东岁月
一、试办入团
二、热火朝天排新戏
三、春风得意在丹东
四、向组织靠拢
第五章 继承和发扬荀派艺术
一、拜师荀慧生
二、荀先生说戏
三、临别赠言
四、荀派培训班
五、替祖师爷传道
第六章 “文革”风暴
一、一夜之间
二、下乡劳改
三、重回剧团
四、离别丹东
第七章 投身教育
一、初到北京
二、《杨排风》
三、《百花赠剑》
四、《挂画》
五、奉献终身
附录一:不同寻常的“正”字辈同学演出盛会
附录二:故友情兮音未绝——读顾正秋《十八拍兮曲虽终》有感
附录三:“正”字辈同学的世纪聚会
附录四:“好同学张正芳”
附录五:“正”字辈的学生们
放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是沙垚和周劫人两位作者撰写的《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张正芳教授是20世纪30年代末老“上海戏曲学校”“正”字辈的佼佼者之一,后来又是20世纪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的入室弟子。她不仅在舞台上演出过许多荀派名剧,更培养了一批荀派艺术的传人,在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尤其是荀派艺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张正芳教授年虽已臻耄耋,然于往事仍记忆清晰。她的回忆叙述,经沙垚和周劫人两位弟子编辑整理成这部《评传》,给世人留下了一部真实、丰富、生动的20世纪京剧史料。
本书作者担心书中主人公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从而影响读者。其实,历史的真实永远只是相对的。一群人同时经历一件事,而事后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叙述也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件存在着观察角度的不同,感受程度的不同,等等。而当听到经历同一事件的更多人对于亲身观察、感受的叙述后,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一事件了。所以,每个个体的经历,都为后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评传》中的张正芳教授,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日常生活中的起伏跌宕,也有学艺道路上的坚韧刻苦,更有舞台演艺上的丰富精彩,以及教授学生的认真关爱。此中点点滴滴,不仅让人感动、敬佩,更给学子们留下了生动真实的学习楷模,激励后辈们发奋上进。
感恩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和情感,人生在世要感恩天地、父母的生养,要感恩前辈、师长的教导,要感恩同学、朋友的帮衬。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正芳教授把自己点滴的成长和成就,都与师长的教导和同门的帮衬连在了一起。她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时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对师长、同门的真诚感恩之情。她在讲到她叙述这部口述史的缘起时,曾深情地说:“我已八十多岁了,一种使命感常常拨动着我的心弦,我感觉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段珍贵的历史挖掘出来,为了表达我们这些‘正’字辈老学子们对母校、对恩师们的感恩之情,为了给我们的京剧历史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也为了追寻我们童年学艺的苦乐年华。”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希望年轻的读者们,能好好学习张正芳教授的这一品德。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整理张正芳教授口述史的过程中,也是煞费苦心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他们希望本书不仅是一个京剧艺术家口述自己的往事,而是将艺术家的人生故事置于波澜壮阔的20世纪社会历史之中,将无情的历史与有情的人结合起来。他们也希望在讲述人生故事的同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中,京剧教育、传承、表演的特征,从而把握时代的文化脉搏,并希望藉此展示一幅生动的20世纪京剧变迁图景,让读者从一个视角,更全面地了解京剧在这段时期内的发展和变迁。应该说,作者的这种探索和尝试是有意义的,也是成功的。
张正芳教授希望我为本书写一个序,开始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对她的一生经历了解得不多,但当两位作者把书稿寄来,我匆匆读了一遍后,就觉得这本书应当、也值得向今天的年轻人推荐。让他们从书中老一辈艺术家的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学做一个有历史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由是,我就写了以上这些感想以充书序。
楼宇烈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沙垚、周劼人著的《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主人公张正芳,作为上海戏校的第一代传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女教授,其从业、授业的人生经历代表了自民国以来大多数戏曲行业从业者的真实状况。本书由点及面,通过深入讲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为反映中国20世纪的京剧变迁、时代精神和历史选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对当下京剧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作者沙垚、周劼人担心书中主人公对自己经历的叙述带有一些主观色彩,从而影响读者。其实,历史的真实永远只是相对的。一群人同时经历一件事,而事后每个人对这件事的叙述也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件存在着观察角度的不同,感受程度的不同,等等。而当听到经历同一事件的更多人对于亲身观察、感受的叙述后,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一事件了。所以,每个个体的经历,都为后人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