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撰写阵容:蒋方舟、媒体人黎文、音乐人程壁、学者刘柠、学者唐大年、学者常梦虹、旅行达人胡大暖、旅行达人凉夏、旅行达人唐人立等,深入了解日本,为读者带来日本最精华的体验、最深度的解析。
王家敏主编的《日本隐逸的日常》是一部分文章已在与日本或生活旅行有关的微信公众号中试验,点击率非常高,读者反馈“有深度,且实用”。大部分与日本相关的图书,要么是浅显的攻略,要么深入研究某一点,我们这本是写日本的日常,不会过于晦涩,又因为加入了使用攻略小册子(单独附赠64页),非常利于读者在阅读并了解日本文化后,拿着小册子游日本!
王家敏主编的《日本隐逸的日常》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的旅行书,目的在于让读者在出发前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带着了解去旅行,看懂景点的背后,也看懂人文的细节。区别于浅显的攻略类旅行书,这本书把关注点放在日本人日常的生活中,它集合了国内非常权威的旅行专家、旅行达人,通过探讨日本文化、解读日料之魂、探访匠人如昨、了解杂货、体验日式生活等,把最具特色的日本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本注重文化的分析与探索,附赠一个攻略小册子,以有趣+实用,让读者成为行家,既是经典又独具特色好玩到爆的旅行线路,又可拿来做谈资永不过时又非常实用的文化细节,力图打造如何玩好日本的文化旅行书。
日本宗教哲学家铃木大拙说:“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流派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范围,几乎仅仅限于宗教生活,只有禅宗超越了这个范围,这是意义深远的事实。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的确,在日本,禅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和艺术形式,如音乐、茶道、文学等联系在一起,也与精神医疗、日常生活等直接相关。人们常说,禅是日本的灵魂。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禅会如此深入到“日本国民文化生活中”呢?也许正是因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才使得禅在日本如此广泛地传播。
现代工业化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工的不断细化,人的工具性因此不断被强化,而且越发单一。人生的目的被单一的工具性异化,工具性的目的,代替了人作为整体生命一部分的目的,使人感到一种分离的痛苦,一种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族群、心灵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的痛苦,这是一种失去了家园的痛苦—“孩子找不到家,游魂找不到坟”。 正如弗洛姆所说,“人成了永恒的流浪者;他被迫前进,不倦地致力于填充自己知识的空白,从不知变为知。他必须向自己说明自身及生存的意义。他被驱策着去克服这一内在的分裂;他渴望‘绝对’,渴望另一种和谐,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与同伴、与自身分裂的祸根的和谐,并为此而殚精竭虑、苦恼万分。”
而禅,是一种试图克服这种分裂的尝试。禅试图建立一种无敌无我、无表无里的“绝对”的心灵状态,建立一种两境相入、圆融无碍的和谐状态。
禅通过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路所问、千圣不传等直觉性的修行方式,试图突破文化、语言、文字等纷纭的人造的原则,剥离出生动的自然的原则,在物的原则中剥离出鲜活的生命的原则,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貌”。据说佛祖释尊29 岁出家,苦修6 年以后,在菩提树下坐禅开悟,他开悟的第一句话就是“万物与我同根”。老子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而禅宗,正是印度高远的形而上学与中国的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禅的现象与本体、认识与实践的一元论把“天之大美”—自然与世界的万千气象,融入深邃的东方式哲思之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的独特思辨,试图克服物我对立而达到“变山河大地为真我,变真我为山河大地”的澄明境地,这是一条向宇宙生命开放、认同之路。在这里,人类抛弃了自我是宇宙中心的幻想,在开放内在宇宙的同时开放了外在的鸿沟,冲破了孤独、僵硬的自我限界,变对他人与世界万物的疏离为创造性的回应。他人,自然,甚至花瓣上的晚露,绿叶上的夜雨,晓鸡暮鸦,夏虫秋蝶,池上碧苔,叶底黄鹂,都不再与我无涉或对立,而是与我们心灵紧紧相连的此岸,是我们消除孤独的伴侣。
通常的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时才不会孤独,但是禅指引日本人认识到自然也是一个有声有色而情趣盎然的侣伴。日本人所写的俳句,深受禅的影响。俳句中的季语,就是在相应的季节,用当季的花鸟鱼虫、风岚雨雪入诗,这使他们不断到自然中去发现惊奇,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亲密的邂逅,都似经历一次禅悟,为他们克服现代的身心分裂提供无穷无尽的融合与回归的空间。他们在春天写道“春雷阵阵鸣,鲤鱼结苔老”“月在夜空行,手掌散落樱”;在夏天,他们写道“夜捕萤火虫,少年指尖绿”。有一天,我拿到一瓶日本伊藤园出产的“十六茶”,未品茶香之前,先被茶瓶上写的一首俳句所吸引—“落叶中流出禅问答”,这是一首获奖俳句,作者是兵库县芦屋市60 岁的大和田弥惠子。我不由得深深感铭于日本人的禅心禅骨,普通人也能写出与自然季节如此贴近而又有禅意的俳句。
面对自然,放弃傲慢的态度,可以在自然中发现无限的秘密与共鸣;通过对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回应,可以克服现代人“无家可归”的异化感。
相应的,与日本人密不可分的生活艺术,如茶道、花道等也是如此,无不与自然及禅意紧紧相连。
这种内心宇宙的开放,并不是以与现代文明的对抗和批判的方式展开的,禅强调“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禅无处不在,而心中有禅与无禅,要看自己的心态和做法。日本镰仓时代著名禅师道元认为:历代佛祖皆凡夫,佛道就是实践,悟道不要执迷高远的事情,每件细小的工作中都包含着悟道的契机。在这种禅的精神指导下,日本产生了“工作禅”,即将手头的工作做到极 致,就能达到禅的意境。
虽然你的工作可能会使你体现出一种工具性,体现出与生命本身的目的乖离的单一性,但是如果你将智慧与祈愿全身全灵地投入,就会得到一种生命的整体性,与自然万物在“顿悟”般的灵感中合一,正如禅宗所说,“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禅的“平常心是道”精神,使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也使日本的每一个制品,即使一个锤子,也精致得像艺术品。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