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露西是一个不会笑的姑娘,她用手拉起嘴角,向父亲做出笑脸。这个十三岁的女孩,低着头为父亲摆好饭菜。父亲伯罗斯是拳师,每天虐待她。中国人陈先生拯救了她。陈先生为了弘扬佛法来到美国,在店铺当服务员。他的房间里,八音盒发出异国情调的旋律。这里成了露西得以一时休憩的地方。当她一个人的时候,父亲找上门了……本片是被称作美国电影之父的D.w.格里菲斯执导的长篇电影。由被誉为“明眸巧嘴”的丽莲·吉许主演。
[追记]父亲常常谈起默片时代的电影。
他说:“我制作电影的时候,总会质问自己,如果我拍的是默片的话我该怎样处理,然后心中就会涌出极富表现力的画面,而并非只用语言来推进故事。”(黑泽和子,下同)
[简介]卡里加里博士利用被催眠的男人凯撒为他的杂耍小屋招徕客人。他宣称能够“有问必答”。受此吸引,艾伦向他询问自己的命有多长。回答:“明日黎明。”后来,同行的弗朗西斯在第二天早上听到艾伦被杀的消息。又得知村公所也曾有人因冷落卡里加里而被杀。遂决意追查。被催眠的男人把魔手伸向弗朗西斯的心上人简。警察和弗朗西斯踏入杂耍小屋,而卡里加里则逃进了精神病院。病房里放着一本旧书,上面记载着杂耍师杀人的经过。一切是梦还是真……这部默片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杰作。
[追记]父亲的父母是鼓励孩子们看电影的家长。这在明治时期并不常见。
据父亲说,童年时看过的众多激荡心灵的电影,直到他成为导演之后,仍然是他的精神食粮。这部电影也是其中之一。
我也受此家庭传统的恩惠,从小到大看的尽是好作品。
[简介]列车上的乘客被杀,犯人夺走了德国和瑞士之间签订的经济协定书。德国股市因此暴跌。这一切全是罪犯马布斯博士的计谋。他趁股价暴跌时大量买入股票,然后把协定书还给当局,待股价高涨时,再卖出手中股票,赚取其中差价。贫民窟里马布斯的地下室中,一群盲人被动员起来制作假钞。原来马布斯瞄上了一富家子弟,图谋通过赌博卷一笔,还让自己的情妇接近他来骗取其财产。另一方面,调查不法赌博的检察官冯·文克,开始探寻马布斯的真正身份……这是犯罪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追记]常言道温故而知新,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发展中的时代,导演们为了找出新的表现手法而殚精竭虑。
父亲曾说:“虽然人们常常为了电影有格调,而不知不觉地把它拍得自以为是,但其实勇敢地摸索崭新表现手法的过程,正是电影有趣的地方。”
[简介]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发现金矿。一群利欲熏心的男人云集此地。乞讨的绅士查理也是其中一员。某天,他在山上为躲避暴风雪,冲进一间没见过的小屋。那是一名通缉犯潜伏的地方。后来又跑进来一名叫吉姆的大汉。困在小屋中的三人备受饥饿煎熬。罪犯杀死追踪他而来的警官,抢走他身上的粮食后逃走了。小屋里剩下两人。查理把他穿的牛皮鞋煮来吃。他用叉子卷起鞋带送到嘴里。两人展开了鞋面和鞋底的争夺。查理分到鞋底,他把钉子上挂着的牛皮也舔了个干净……这是喜剧之王卓别林的杰作。
[追记]父亲喜欢卓别林的金句,他说:…我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作品’,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当在采访时被问到: ‘你认为你的哪部作品最好?’时,我也是那样回答的。卓别林在《凡尔杜先生》中,正面抨击了‘杀一为罪,屠万为雄,数量决定杀人是否神圣’的观念。我非常欣赏。”P4-8
我自出生起即身处日本电影界的中心,在三船敏郎和藤原釜足等演员以及很多制作人的怀抱中长大。
父亲每天的谈话皆和电影有关,一家人以“黑泽电影”为目的运作着。然而在这种环境下,当初父亲却丝毫没有把我引到电影界的念头,作为女儿我在成长中也完全没有这个想法。父女俩只是常常并肩去电影院,坐在一起看录像带,以及忘乎所以地聊电影。
某曰,因为父亲突然而来的一句“你想加入黑泽组和我一起工作吗?”,我就简单地踏入了电影界。尽管我是呼吸着电影空气长大的,而且才几分钟不到就做了决定,但之后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大。在电影界,“黑泽明的女儿”这一标签是沉重而严酷的,在得到认可之前,我走过了一段极为险峻的道路。直到某天标签骤然脱落溶解,我终于被电影界接受,然后才发现,那里已成了如故乡般舒适的地方。
父亲去世后,我依然努力以父亲为我挑选的电影服装这门工作为生(短短几分钟决定的终生职业)。如今我非常想念父亲,想向他倾诉各种事情,而很多只有在累积了足够经验后才想到的问题,也希望听取他的意见。
我刚到黑泽组的时候还年轻,什么都不懂,就是一名杂工,凭着一股热血和冲劲来回奔走,埋头苦干以致连做过什么都不记得了,当时尚没有客观地把握工作的能力,只靠着年轻的活力忘我地工作。
父亲说:“刚参加工作这样没错,总之跟着前辈走就对了。青年时代的忘我是一生中难有第二次的。”所以这也算是好事吧。我又想起父亲说过:“看上去经验丰富、潇洒自如是需要年月磨练的。就像《红胡子》里的红胡子和保本那样,人在某时、某个年龄有只属于那个阶段的精彩。”因此当现在我终于略微放松下来,能客观地略窥电影制作一二的时候,一堆希望父亲解答的疑问也同时产生了。
社会上有些观点把父亲看作一个耿直的权威人物,但其实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率真而可爱。如果您已读过这本《黑泽明100》,就会明白,门户之见和预设立场不是他的性格,他只是一个热爱电影,纯粹地为电影的美好而感动的电影迷。
父亲去世后我看了许多电影,其中有些我想推荐给他看。《上帝之城》刺激男孩子的心灵,他会喜欢吧。爱哭的他也许会喜欢《美丽人生》。而同时兼具反抗精神的他必然会喜欢《科伦拜恩的保龄》。《哭泣的草原》、《时光之尘》这两部电影由他敬爱的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执导,一定会让他感动。真想让他看那场木筏的戏。安哲罗普洛斯导演于前年的外景拍摄中遭遇事故去世,两人或许正在天堂大聊电影呢。不知道他看了《乐士浮生录》会有什么反应呢。还有可爱的《小鞋子》,他也必定会喜欢。最近打开电视就能收看海外的连续剧,如果父亲活到现在,会每天看得不亦乐乎吧。然而我最想知道,他会如何评价我负责服装设计的电影…… 正是如此,那位存在感超群的父亲,至今仍安坐在我家中。饭桌上他曾喜欢的菜肴会成为席间的话题。大家想起他过去发脾气的往事会笑逐颜开。父亲漫不经心地用奥斯卡奖座来压窗帘,错把浴缸清洁剂当沐浴液等各种片段更是让大家捧腹大笑。父亲的外孙们(我的儿子们)不知道是否因为得到他的遗传,通过DVD观看他的电影并连呼有趣,极其自然地接受了他的风格。父亲总是在电视画面的那一头,鼓励和启发我和我的儿子们。
父亲曾说过:“电影是世界的广场,众人可以肆无忌阵地谈论各自国家的各种问题。如果大家能通过这个广场真诚地交流想法,世界必将走向和平。”随着时间流逝,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对一些难以依靠政治解决的,以及文化和传统差异等不能短时间内让对方理解的问题,说不定银幕上的一个故事就能发挥奇效。
电影沁人肺腑的温柔力量,能引发观众的各种思考,又能提起观众注意。电影拥有诸多效果,或让观众获得启示踏出一步,或痛哭一场排解抑郁,或嘻哈大笑回复心情,或鼓起“好嘞!我要努力不能输”的拼劲。总之,有股惊人的力量潜藏在黑暗的电影厅空间中闪烁的银幕里,而我也渴望制作拥有这种力量的电影。
“牡丹凋零,倩影犹在。”父亲曾引用与谢芜村的这首俳句来表达自己的电影创作目标,并耗其一生去追求电影之美。他晚年曾无数次地说:“你今后必须坚持自己的哲学来生活,有时选择太多,人会迷路。信息纷繁复杂,让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请坚持自己的哲学。”现在我强烈地感到,诚如父亲所言。
自己喜欢的电影有何共通之处?而不喜欢的电影又有何相似之处?通过总结,有可能发现关键所在。与银幕面对面,就是与自己面对面。希望各位读者能更深更广地体验电影的魅力。
《黑泽明挑选的100部电影》一文,在我父亲黑泽明去世的翌年,即1999年曾揭载于《文艺春秋》杂志四月号,后收录于文艺春秋社同年出版的《梦之天才》一书,并在2010年再次被刊登于河出书房新社的《文艺别册黑泽明诞辰100周年特刊(增刊)》。最近适逢该文作为新书被出版。在书中,我保留了父亲的几乎所有评语,补充了与父亲谈话的回忆,为便于读者阅读,又配上各电影的故事、资料以及剧照。
父亲生前曾按自己喜好拣选了100部电影。在此基础上,父亲接受采访时我在一旁听到的谈话,和父亲在餐桌上、并肩看电视或电影时、一起看完电影后在咖啡馆的聊天,也被我添写进去(书中引号内的就是当时父亲的原话)。
父亲说:“观赏电影,如同和导演会面。他们的个性越丰富,则电影越精彩。”他说电影当然不能排名,喜欢的电影亦不计其数。于是对每位导演,选出一部作品作为代表,并按上映年代的顺序排列来向大家介绍。
希望各位读者阅后能再度发现电影的乐趣,通过DVD等媒体接触老电影。
今年是父亲去世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我在父亲的鼓励下进入电影界,也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和父亲一样以电影为生,至今仍感觉常伴在父亲左右。父亲生前始终期望日本电影界能够人才辈出、生机勃勃。我也如此,因此希望通过本书向世间传达电影的美妙。
每天面世的无数电影,皆是以导演为代表的各演职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让观众精神焕发、得到鼓舞、开心愉快,让人们互相理解,是无国界的语言。我作为在幕后为电影制作出力的人,为了让这门语言得以延续,今后将继续努力。
黑泽和子
二〇一四年
黑泽和子著的《黑泽明100》讲述了:“与银幕面对面,就是与自己面对面。”
巨匠黑泽明生前曾选出100部他喜爱的电影,从默片时代的《残花泪》到北野武的《花火》,横跨20世纪,囊括教科书级的影史经典和赏心悦目的类型佳作:《淘金记》《偷自行车的人》《四百击》《群鸟》《哥斯拉》《安妮·霍尔》《教父2》《龙猫》……以凝练犀利的点评带我们发现电影的魅力。百部影片的缤纷光影和女儿黑泽和子的回忆也为我们勾勒出电影大师的日常一面。
霸气的片场“天皇”黑泽明眼中威严可怕的人是……
生平第一部彩色影片他想让谁看到?
走近“世界的黑泽”眼中的影坛模样
“斯科塞斯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更是一个高尚的人。”
黑泽和子著的《黑泽明100》讲述了:“与银幕面对面,就是与自己面对面。”
《淘金记》《偷自行车的人》《四百击》《群鸟》《哥斯拉》《安妮·霍尔》《教父2》《龙猫》……黑泽和子著的《黑泽明100》以凝练犀利的点评带我们发现电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