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下书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李长声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志》何以在日本风行三百余年,吉本芭娜娜与漫画的千丝万缕,《叶隐闻书》的湮没与流行,小说之外的村上春树……这是你不知道的文坛掌故,和无法想像的兴废传奇,阅读日本第一人,讲述经典与流行背后的传奇故事。

《日下书》由沈昌文、止庵撰序推荐,旅日学者李长声的且饮且歌,且行且书!

内容推荐

由李长声著的《日下书》这本随笔论及日本书业的方方面面,从著书到出版,从编辑到作者,文字温润风趣,见解精辟入里,既是文人胸怀,更见学者功底。出版业界人士固可从中取经,爱书人亦可一睹日本文坛风采。谈及日本书业的历史与发展,爬梳剔抉;闲话作家们的风流往事,生趣盎然,而文末结语处述说其个人观点,每每让人玩味再三。

这是一本介于吉川英治与吉本芭娜娜之间的书,也是一本兼顾爱书人兴趣与出版人专业的书。

目录

序一 读李小记

序二 听李说书

序三 知日当如李长声

书业众生相

 吉川英治与《三国志》

 出久根达郎之路

 斩书斩人佐高信

 筒井康隆掷笔

 闲读《叶隐》

 只说《雪国》第一句

 村上春树的体验

 日本稿酬古今谈

 版税之外的救济法

 对谈·鼎谈·座谈

 一代杂志王:野间清治

 文库的权威

 角川春树的商法

 打破文库的传统

 筑摩的文学森林

 家族的天下

 小林一博:书的三大罪

 见城彻的朋友们

 四十位老板作家

 《文艺春秋》一千号

 三买《广辞苑》

 黑衣——编辑

 并非出编辑的洋相

 编辑的薪水

 编辑之痒

 自家立传的编辑

 装帧设计家与他们的抱怨

 翻译是女性的天职

 校对的终结

 发行部门出社长?

 编辑的价值

 为出版社作嫁的外包工作室

旧书店风景

 旧书交易会风景

出版故事多

 全集故事多

 不同版本的夏目漱石全集

 文本的校订

 “新书”的两种意思

 新书文化——中间文化

 日本的“孔乙己”

 小小藏书票

 横排与直排及日本人的二重性

 菊池宽与文学奖

 芥川奖与直木奖的缘起

 文学奖什么?

 粥多僧少

 电影与电视带来的影响

 书评与书评家

 书评的种类

 书评三千

 可读的书评

 蒙面杀手写书评

 编辑也要写书评的时候

 畅销书是怎么回事

 制造畅销书的高手

 饱食时代思健康

 杀人百科,叫你周周不得安生

 下个世纪书“迷你”?

 旅游及其文学与出版

 一亿日本尽白痴

 柳下泥鳅有几条

 有业无学是出版

 小社三千

 神奇的报纸头版广告

 一本不卖也赚钱的杂志

 企业与赞助出版

 塑造企业的文化形象

 带有表情的脸

 书不二价

 高不成低不就的书价

 图书与咖啡之间

 封底的斑马线

 漫画王国

 块世代的漫画

 漫画国际化

 五百万有什么了不得!

 读者卡审判

 别把漫画当漫画

 看得见一张漫画的脸

 漫画的编剧

 别了,我青春的“少年跳跃”

 给作家打分

 阅读的品格

后记

试读章节

书评家地位不高,在今天的日本,当然不至于食无鱼、出无车,但恐怕是无以为“家”的。一般说来,报纸、周刊杂志的书评稿酬大约是一页稿纸(四百字)一万日元,月刊杂志少些,五千日元上下,专业杂志就更少了。也许有人觉得读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如此这般地写一通就可以拿到钱,可真是好买卖。然而,问题是一般的书评不可能十几页、几十页地洋洋洒洒,多则四页,少则一页半页,这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报刊书评的常规。写一篇书评,需要读书、查阅数据、写稿,至少得一天的工夫。而且,即便妙笔能生花,可哪里有那么多的用武之地呢?大学毕业进出版业界工作,除非大出版社,起薪平均大抵是十六万日元,再加上奖金,年收约二三百万日元,估计靠书评吃饭也不过这个水平,所以有人说书评家笔耕,耕来耕去也建不起“家”。为了两支、四支乃至八支“箸”,书评这支“笔”只能作为兼业,当行本色必须是大学教授或什么评论家者流。

什么是书评?日本辞典《广辞苑》解释为“批评、介绍图书内容的文章”。有人下定义:所谓书评,乃一本书在发行之时的历史与社会的背景中被怎样读的记录。也有人认为,书评有两种,一是评论内容,另是分析某书何以销行。当然,这里不是指纯文学系统的新刊小说的评论之类,那类书评都登载在专门的文艺杂志上。说到书评,一般都是指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与广大读者密切相关。有人对书评作过定量分析:报刊所评介的图书几乎占新出版图书的四分之一。以前,读者对书评还有些权威之感,但如今书评几乎变成了一种目录,被当做信息源来读。虽然报刊书评栏并非为卖书而设,不是出版社的推销员,所评介的书在书店里有无销路,事不关己,但尤其是对于那些印数少的图书,的确能借助报刊的评介而推荐给需要的读者,为他们提供判断的材料。在广告发达的时代,图书的声价常常被与真价几乎无关的报刊广告的面积所左右,因而书评更值得重视。作为一种文化批评,书评反映出文化水平。文学家丸谷才一说:“书评往往被看做不过是读读书,写写读后感,其实并不那么简单。比如,大报的书评栏找来写过一两本书的大学教授或者小说写得不错但从未写过书评的小说家,让他们干,但由于缺乏书评家的训练,根本就不行。”有一则故事,正可以做这个“书评家的训练”的注脚,说是某公出了本《市场秩序学》,他太太读之如坠云里雾中,后来看了书评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丈夫写的是什么。这故事似乎也透露了报刊书评的深浅。长年为周刊杂志书评栏执笔的井家上隆幸说,他写书评时留意的是速度、小出版社或无名作者、书与社会的关联及其有趣之处。关于书评家的志趣,丸谷才一说:“我们要笔下生花、满腔热忱地推荐那些某种程度以上的读者读得懂的好书,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全体日本人的读书水平,使现代的日本文明更优雅些,更高级些。”他推崇英国的书评。  178-179

序言

《读书》杂志在改革开放刚开步之际创立,主持人又是几位一贯提倡改革开放的前辈,所以刊物从一开始就努力提倡引进域外新知。我记得,一开始,最积极从事其事并且带领吾辈开发的是副主编冯亦代老先生。冯老精通英文,海外朋友又多,他组来的第一个海外作者是董鼎山先生。由鼎山先生的作品,我们开始同美国文坛打破隔阂。更神的是,董先生原来就是大陆文化界出身的,所以说起美国文化,都有一个中国的底子,读来特别亲切。

由董鼎山而发展到严亢泰先生的英伦通讯。那是扬之水女士的熟人,写来的英伦通讯也是普遍叫好。

如是若干年,英美发展得可以了,于是我们常挂记一个东邻——日本。

中国文化人关心日本文化是天然的事,可我们却找不到在日本的“董鼎山”,大是憾事。

到《读书》创刊十来年后,这个愿望终算满足:总算找到了李长声先生。

长声先生当时大概还在国内工作,但因浸染日本文化多年,写来已颇出色。不久他东渡赴日,越写越出色。这出色,一方面由于他在日本从事出版行业的工作,较诸单纯的研究者了解更多情况。更主要的是,他有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底。令我们当年想像不到的是,他浸淫于中国的诗文化已久,本身就是一个写中国旧诗的诗人。这一来,他写的绍介日本文化的文章,大有在《读书》的海外通讯中进居首列之慨。《读书》杂志单我在位的那些年,就大概发了三十来篇吧。

我当年曾有狂想:如此奇才,久居东瀛,应当是我们出版人努力开发的对象。那时曾想请他编丛书、出刊物,妄图请他帮助我们在日本文化的宝地上,照老上海的说法去“做足输赢”。可惜不久后我退出出版舞台,一切无从谈起。以后同长声先生的交往,就只能在饭桌上了。

长声先生善诗。他同我写信,常引自己的旧赋新作。我没有扬之水的文才,既不能唱和,乃至不能读得懂其中奥义。只记得当我赋退之时,他引用自己一旧作说:

龙年竞舸日,遭踬渡扶桑。

禅定似初人,童心未尽亡。

勤工观社会,博览著文章。

十年归棹后,知非一梦长。

我当时虽然年过花甲,但读到“禅定似初人,童心未尽亡”,不禁大呼知己。只是这以后多少年来我实在老朽了,丝毫无能力“勤工观社会,博览著文章”了。

但我,仍然密切注视着李长声兄的成就,直到现在。

二○○八年八月

后记

此书出版,先得谢二位先生,程三国和施宏俊。

去年(二○○七年)九月,三国邀我到他的书业观察论坛讲日本出版,我跃然前往,但生性讷于言,讲是讲不好的。大概也不无遮丑之意,过后谈天时提及多年来撰写的小文章,关于日本出版的,想合成一集,虽然灾梨枣,但或许聊胜于无,供中国出版人参考。三国赞成,过了数日把我引荐给宏俊。原来宏俊正留意海内外有关出版的选题,而且早读过我的文字,当场拍板。在场的储卉娟小姐承担责编,此后付出了心血,令我感激。

可能我很受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之类说法的影响,早年从事环保工作,便逐译西村京太郎的长篇小说《污染海域》,连载于广东的环境杂志,说不定在公害文学领域有先锋之功。改行作编辑,那时候我们的社长们还不大走得出国门,更没有走遍世界,我就找来了出川沙美雄著《漫话世界出版社》翻译,在山西《编辑之友》杂志上连载,后来由书海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88年7月自费东渡,虽属于随大流,但也有点反潮流,那就是不想坐留学生板凳。偏巧和日本出版学会会长吉田公彦先生有缘,所谓缘,也就是机会,于是抓住机会,专攻日本出版文化史。然而,我又是个没长性的人,攻而不克,结果就是写了这么些随笔似的东西,杂七杂八,充其量粗浅介绍日本的出版状况罢了。某日本出版业专家说过,即便在现代,出版行业也近乎手工作坊,有一张桌子和一部电话就能办出版。所幸有这种落后性,不易变化,我的文章也得以不过时。当初多是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在北京《读书》、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及《编辑学刊》、台湾《中国时报·开卷》等报刊上,迄今对诸位编辑的策勉念念不忘。

日本江户时代有位蜀山人,行状有点像我们传说的唐伯虎,好学善文章,滑稽诙谑,虽村老野妪。我也想绝倒一下,读他的《拥书漫笔》,序中引述清人石庞天的话,说人生有三乐,一读书,二好色,三饮酒。好色乃寡人之乐,让他偷着乐去,更可乐的是读书与饮酒。我好酒,不曾像黄庭坚那样“中年畏病不举酒,辜负东来数百觞”,但饮酒耽误读书。积以时日,能结个小集子付梓也可以知足。知足者长乐。

对于出版我始终有兴趣,写书评也每每涉笔书外。虽非秘辛或八卦,但了解一些书外的事情更增加阅读的趣味。从赏玩来说,文字是比较麻烦的,倘是一幅画,瞥一眼就可以说画得好,或者画得差,但是一本书,不能像数钞票似的一翻就说写得好,顶多说一句印得真漂亮,可装帧印制,功不在作者。读者诸君若从头到尾读到了后记,或读了后记又从头读起,直到后记前一页,那我是感激不尽的。至于谬误,常言道在所难免,恕我下一本更少些。

二○○八年九月三日记于东瀛高洲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直期待有一本书,能够把书的来龙去脉都给讲讲,而且生动具体,要言不烦,不板面孔,如道家常。我读作者的文章,有气量,有见识,有材料,有趣味,所讲“出版文化”,已将有关书的整个流程涵盖在内。但凡对书有点兴趣的人,读了总能长些见识。

——止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