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城向西北方向走二百多里后,就抵达大雪山。这座山的山顶上有一个池塘,在这里祈祷晴雨,非常灵验。听老人讲:以前健驮逻国有位阿罗汉,常受到池塘里的龙王的供养,每到斋日中食的时候,他就凭借神力,坐于绳床之上,凌空前去。一次侍奉他的沙弥悄悄攀附着床的边缘,躲在绳床下,阿罗汉到了吃饭时间就去了,直到龙宫才发现沙弥,于是龙王就请阿罗汉留下沙弥一起吃饭。龙王请阿罗汉食用天上的甘露,请沙弥吃人间的佳肴。阿罗汉吃完后,为龙王阐述佛学要旨。沙弥则像平常一样为师父洗刷食具,食具上有吃剩的饭粒,他惊讶于饭粒的香味,起了邪恶的想法,埋怨师父、恼恨龙王:“希望我的所有福力,都在此刻显现,了断这个龙王的生命,让我成为龙王。”沙弥发下这个愿望的时候,龙王已经觉得头痛了。阿罗汉说法教诲龙王,龙王谢罪自责。而沙弥却心怀怨怼,并没有悔改之心。回到寺庙后,沙弥诚心诚意发愿,他的福力发挥了作用,当天夜里沙弥死了,转生为大龙王,相貌威严凶猛。他来到龙池,杀死龙王,入住龙宫,掌控了龙王的部属,掌握了所有的统治权。因为他先前发下誓愿,于是开始掀起狂风暴雨,拔起树木,企图毁坏寺庙。迦腻色迦王感到疑惑不解便向阿罗汉发问,阿罗汉就把事情始末告知国王。于是国王就在雪山下为大龙王建造了寺庙,并修建了高达百尺的佛塔。大龙王怀着往日的怨恨,又开始掀起狂风暴雨。国王以救济广大众生为怀,而大龙王因狂怒而行凶作恶,致使寺庙、佛塔六次被毁,第七次才建成。迦腻色迦王因此深感耻辱,准备填平龙池,毁掉龙宫,于是调集军队,前往雪山之下。大龙王非常害怕,于是变成一个老婆罗门,勒住迦腻色迦王骑乘的大象进谏道:“大王前世行好事,培植了善的根性,才得以成为人王,无人敢反抗您的意志。今天为什么要与龙开战呢?龙只不过是个畜生罢了,卑劣丑陋,但却有很大威力,不可与它较量力气。它可以乘风驾云,凌空涉水,非人力所能降服,大王何必对它发怒呢?大王如今调动全国的兵马,和一条龙战斗,如果胜了,大王也不能获得令远方降服的威望;如果失败了,大王就有了失败的耻辱。为大王着想,最好立即罢兵返回。”迦腻色迦王没有答应。大龙王于是返回池中,天空雷声大作,暴风将树木连根拔起,沙石如暴雨般地落下。阴云密布、天昏地暗,士兵和马匹都惊恐不安。于是国王诚心祈求庇护:“前世广集福德,我才能够成为人王,威风震慑强敌,统领着赡部洲。现在,我竞为畜生所屈服,实在是因我的福力浅薄。愿各种福力能立即实现。”祈求完毕,他的双肩顿时燃起火焰,龙王逃走,而风也随之停止,云雾开始退散。国王命令士兵搬运石头,用来填平龙池。龙王又变回婆罗门,再次请求国王说:“我就是那个池里的龙王,害怕大王的威武而归顺。希望大王慈悲怜悯,赦免我先前犯下的过错。大王教化众生,庇护了天下生灵,可为何却单单对我痛下杀手呢?您如果杀了我,我和您都会堕入恶道,因为大王您有杀生之罪,而我有怨恨之心。善恶报应不爽,因果昭昭。”于是国王与大龙王立下誓约,如果此后再有冒犯,绝不赦免。龙王说:“因前世的果报,我转世为龙,而龙性情凶猛,无法自我控制,时有嗔恶之念,那时就会忘记制约。大王现在重新建立寺庙,我绝不敢再进行破坏。请大王命人每日观察山岭,如果升起黑云,就立即敲击犍槌,我听到犍槌的声音,作恶之心就会平息。”于是国王开始重修寺庙,并建造了佛塔,派人守候,观望云气,至今都未曾间断。
听当地人讲:这座佛塔中供奉着如来的骨肉舍利,有一升多。神异奇妙之事,多得难以详细叙述。有时,佛塔中会突然升起烟雾,顷刻之间便冒出大火,当时人们以为佛塔已经烧毁了。可许久之后,火灭烟消,便看见舍利犹如洁白的玉珠,环绕在塔的表面,宛转上升,升至云端,之后又慢慢地旋转而下。
P42-43
国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坚船利炮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的称呼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幡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领导者、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挑战。
那么,这套经典传家丛书的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水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的见闻。《图解大唐西域记》每篇选文由原文、译文、题解、注释、评析五个部分组成,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并配以古代版画。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是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的见闻录。该书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国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城大小、水陆交通、国王、种姓、宫室、货币、服饰、气候、物产、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各个地区宗教寺院的情况以及佛教故事传说都做了详尽的记录。
此次出版的《图解大唐西域记》,以保存各卷主体思想和各个故事的完整性为原则,对《大唐西域记》进行了精选,删去了相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阅读价值并不大的内容,留存了各卷最精彩的内容,并对原文进行了白话文翻译。通过直译的方式辅助读者阅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大唐西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