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资生著的《高原无悔》兼顾了高原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勘测工作的历史,歌颂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坚决跟党干革命和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
该书对加强当代青年人理想、信仰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具有集高原科普知识性、历史性、政治思想性、趣味性兼顾的优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原无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廖资生 |
出版社 | 中国测绘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廖资生著的《高原无悔》兼顾了高原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勘测工作的历史,歌颂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坚决跟党干革命和建设边疆的献身精神。 该书对加强当代青年人理想、信仰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具有集高原科普知识性、历史性、政治思想性、趣味性兼顾的优点。 内容推荐 1957年6月作者结束大学生活走向社会,响应“哪里艰苦哪里去”的号召,怀着大展宏图、建设边疆的意愿,自愿申请到青海工作。《高原无悔》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作者廖资生在环境艰苦、工作基础薄弱、任务艰巨的情况下锻炼成长的过程,讲述了高原神奇而诱人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从水利工程勘测建设的角度讲述了作者在1957年走上工作岗位到1962年结婚调回内地的这一段时期,地质勘察测量队员们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建功立业的经历。 目录 一、我志愿去了青海 二、踏上高原的土地 三、初尝高原的艰辛 四、水啊,水! 五、黑夜迷路 六、难忘的“冬训” 七、我勘察的第一座水库坝址 八、战斗在大通河上游的无人区 九、荒野中的乐趣 十、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大跃进” 十一、冬天里的洪水 十二、大坂山隧洞——我的地质大课堂 十三、难忘的大坂山 十四、高原欲静而风不止 十五、包忽图河上的难忘经历 十六、北川河上显身手 十七、两个杭州姑娘 十八、激流中勇救“董总” 十九、再战东峡大坝 二十、向苏联专家汇报 二十一、兄弟民族家中的特殊款待 二十二、转战青海湖畔 二十三、逼出来的浮夸风 二十四、迎着困难上 二十五、在困难和饥饿中抗争 二十六、求生存,渡难关 二十七、河中炸鱼 二十八、青海湖冰上钓鱼 二十九、打野兔 三十、猎杀雪豹 三十一、拾蘑菇、挖野菜 三十二、拾牛粪大会战 三十三、荒原上度过的寒冬 三十四、管理员老孟之死 三十五、王永康队长被开除党籍 三十六、第一次受到委屈 三十七、大精简——心灵之隐痛 三十八、拖延与企盼 三十九、第一篇文章 四十、再见,青海高原! 试读章节 1957年,对于当时已成年的中国人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年。那一年,全国人民在党的“八大”精神鼓舞下,正从狂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走出来,一心一意要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早日摘掉生产力落后的帽子。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铺天盖地、触及每个人灵魂的政治斗争——“反右倾整风运动”又在中国大地掀起,知识分子是这场运动的重点。这一年,在经历“反右倾整风运动”的考验之后,我将要结束大学生活,走向人生的另一个新旅程——参加工作,走向社会。 我在大学学习的四年期间,一直是班级共青团支部和年级团总支的干部,学习成绩也不错,大学三年级时又人了党,加上又有革命领导干部的家庭背景,所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又急需教师,因此在毕业前的一个多月就从许多渠道得知,学校要留下我们五六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老师。但是,在当年五月份开始的“整风运动”“大鸣大放”中,知识分子中出了不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因此,在我们毕业分配的前夕,中央指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一般不要直接留校任教和分配到党政机关当干部,应当分配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锻炼一段时间,等世界观和立场得到很好的改造后,再抽调回机关、学校或研究部门工作。学校党委根据中央这一指示决定,原计划留校任教的六名学习成绩较好的党员学生干部,只能留下两个女同学。其中一个是品学兼优的年级团总支书记,另一个是已与学院团委宣传部长处上对象的团总支宣传委员,其余四位同学均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 在毕业分配动员大会上,党委书记号召毕业生们,一定要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党、团员要带头去最艰苦和一般人不愿去的地方和单位。我回想,在前一段时间的“大鸣大放”“反右斗争”中,我的立场也不是非常坚定,也说了一些似乎有点“右”的话。比如我提过,不应该在每次外国青年代表团来长春访问时,都挑选那些长相漂亮的女同学去联欢,陪同外国青年跳舞。“反右斗争”时,虽然没有人.揪住我这句话进行批判,但是我一直提心吊胆了好长一段时间,总是觉得立场不够坚定,有愧于党。因此,在填报毕业分配志愿时,为表明我真心实意跟党走的决心,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服从分配,志愿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这也许就是当时最为时尚并能体现出最高思想境界的语言吧! 20世纪50年代,国家急需各类人才。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毕业分配的一般程序是:学校公布国家下达的当年要人单位和所要专业的人员数目;毕业生个人填报工作志愿;校领导根据要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要求以及毕业生的个人要求,经过逐级审查批准、决定最终分配方案。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系里绝大多数党员都表现出很高的思想境界,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让非党员群众先挑选要去的地方和工作单位,剩下的条件艰苦和没人愿去的地方才由我们党员选择。轮到我挑选工作单位的时候就仅剩下新疆两个名额和青海一个名额了。我想,青海的自然环境比新疆差,我又没有女朋友,父母也无需我照顾,就由我去最艰苦的青海工作吧。这样总能表明,我是一个“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申请去青海工作,除以上“纯真”的政治觉悟外,还有另外一番深入的考虑。我知道青海是祖国最边远、最荒凉、最落后的省份,但是在大学二年级时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纪录片《深山探宝》,给我们这些正在学习地质专业的年轻人留下特别深刻且美好的印象。电影描述了青海高原神奇而绚丽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歌颂了一群年轻的地质勘探队员在祁连山进行地质普查找矿的工作和生活情景。特别是影片中展现的我们长春地质学院师生找矿的感人画面更深深地感染了我。那首《把青春献给祖国》的主题曲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白云环绕着祁连山,鲜花开放在青海的草原,草原上有肥壮的牛羊,深山里有无尽的宝藏,哪怕重重的高山,无边的草原,哪怕湍急的河水道路艰难,我们骄傲地走向生活,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把青春献给祖国。”那优美而激动人心的旋律,激发了我对那块陌生土地无限的遐想,更坚定了我把青春献给祖国地质事业的决心。青海是我们伟大祖国一块尚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急需科技人才,有很多工程等着我们去建设。我相信自己年轻,有专业知识,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只要努力,在事业上一定会大有作为。但是一想到我将要去的地方,是那么的遥远、偏僻、艰苦,而且我又是只身一人到那里,心中未免也有几分惴惴不安。尽管如此,在革命热情的激励之下,我还是胸怀壮志、义无反顾地去了青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