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长泰著的《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讨论这场中国民间文学运动,在四个范畴内进行,即歌谣、传说、儿童文学、谚语。本书采用了综合研究的方法。例如,在第四章的传说研究部分,把徐文长的故事与孟姜女、祝英台的故事列为一组,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书阐述的主题,是民间文学如何吸引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兴趣,而不是专门讨论民间文学的内容和样式。故此书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民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本书采用了广义的界定。本书使用了这种比较宽广的界定,是因为中国在1920年代尚未产生西方概念中的民俗学者。本书的“民俗学者”,覆盖了所有曾经投人这场中国民间文学运动和相关领域,并为其奔走呐喊、四处宣传的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或许应该称他们为“民间文化学者”更合适。
洪长泰著的《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五四运动前后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歌谣、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
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都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社会改革的抱负。
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