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全史(7-8共2册)》是南宋全史的文化卷,是《南宋史研究丛书》之一,由宋史学界著名专家范立舟和徐吉军分章撰写。南宋虽政治萎靡,苟存一隅,但文化发达,对后世影响很大。本书集中了全国宋史学界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南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了系统归纳和梳理。
(七)
第一章 南宋时期的教育与藏书
第一节 南宋的官学教育
一、国子监与太学
二、中央诸专门学校
三、地方州县学校
第二节 南宋的私学与社会教育
一、南宋的私学
二、南宋私学教学中的教材与社会教育
第三节 南宋的书院教育
一、南宋书院之兴盛
二、南宋书院与理学思潮的相互支撑
三、书院之办学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第四节 南宋藏书
一、官方藏书
二、民间藏书
第二章 南宋思想学术
第一节 胡宏、张栻及湖湘学派
一、胡宏思想特性
二、张械思想及其在湖湘学派中的地位
第二节 陆九渊及其心学
一、“心即理”
二、“发明本心”
三、心学的特点与价值
四、陆九渊思想的学术渊源
五、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第三节 “甬上四先生”的心学思想
一、杨简的心学思想特色
二、袁燮对陆九渊学说的修正
三、舒磷的“理心兼容”说
四、沈焕对心学的理解
第四节 吕祖谦的理心兼容学说
第五节 朱熹的理学思想
一、天理论
二、心性论
三、格物致知论
四、朱陆之争
五、南宋后期朱熹理学获得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第六节 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
一、陈亮思想简析
二、永嘉学派和叶适思想
第三章 南宋的历史学
第一节 南宋的目录学成绩及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的地位
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二、尤袤《遂初堂书目》的历史文献学价值
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学术贡献
第二节 南宋的当代史编撰
一、编年体史籍
二、纪传体史籍《东都事略》
三、纪事本末体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四、通鉴纲目体与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五、作为城市史新体裁的《东京梦华录》
六、南宋的地方志
七、国史、实录和会要
八、丛书和类书
第三节 南宋历史学理念中的理学色彩
一、两宋理学家对历史学性质的反思
二、两宋理学家对历史学功能的界定
第四节 郑樵的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
第五节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与学术成就
第四章 南宋的文学
第一节 南宋诗作
一、陆游和“中兴四大诗人”
二、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与其他诗人
第二节 南宋词作
一、李清照
二、辛弃疾
三、陆游
四、吴文英、张炎、周密以及晚宋词人
五、朱淑真及其他南宋女词人
第三节 《张协状元》与戏剧的起源
第五章 南宋社会文化与民间精神世界
第一节 宋代的士大夫文化
一、成就高尚人格的精神风貌
二、独善其身的个性追求
三、明体达用的功利主义主张
四、奔竞华靡之风
五、南宋士大夫文化与思想学术
第二节 南宋民间的精神世界
一、妈祖(天妃)信仰
二、关羽崇拜
三、门神与灶神信俗
四、土地与城隍崇拜
五、巫术信仰
第六章 南宋时期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南宋禅宗的流派及其传播
一、两宋禅风和南宋士大夫禅悦之风
二、两宋禅宗宗派
第二节 南宋禅宗的形式及其思想特质
第三节 南宋世俗化佛教的源流和存在:净土信仰与南宋白莲教
一、南宋前净土信仰之嬗变与教理之开拓
二、宋代的民间宗教结社与净土信仰
三、佛教世俗化之进展与南宋白莲教的产生
第四节 道教内丹道的源流、发展与成熟
一、帝王之崇道
二、内丹道的源流和传承
三、北宋内丹道
四、南宋内丹道
第五节 南宋符箓道与净明道
一、新符篆道派
二、南宋净明道
(八)
第一章 艺术
第二章 科学技术
第三章 社会生活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