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刘仁庆著的《科学趣闻趣事》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学趣闻趣事/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刘仁庆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刘仁庆著的《科学趣闻趣事》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内容推荐 刘仁庆著的《科学趣闻趣事》收录了知名科普作家刘仁庆的科学小品文精品。这本书的特色是,运用科普知识对中国历史上的种种传说进行科学解读,为读者分析其中科学合理的成分。 目录 第一辑 名人故事 三个改名的趣闻 四个“巧算”的窍门 读书要读懂 温度计的诞生 爱提问的孩子 苹果落地是推想 玩与学两结合 玩的收获是勇敢 书痴成专家 不怕痛的人 谁是炸药大王 天才发明家 研究狗的科学家 荣誉像玩具 最伟大的科学天才 “一根筋”的典型 天天坚持做记录 从小立志造大桥 这样的记忆力真奇怪 粗心出差错 自学成才攀数学高峰 “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辑 百科杂谈 形形色色的笔 美酒缘何醉人 走入时装行列的迷彩服 你不知道的乒乓球 塑料为我们造福还是惹祸 铁路是谁设计的 用手帕一点都不“土” 笑谈森林小火的益处 “一周七天”是谁规定的 加减乘除和等号,猜猜是谁来创造 别开生面的智能材料 奇妙的“徐放化学”技术 饶有趣味的“滋味化学” 21世纪“材料之星”——纳米 孙悟空变虫子与纳米科学 神乎其神的“电子纸” 反复使用的逆向静电复印 现代化的蔬菜工厂 第三辑 身边的发明 诸葛亮的巧计——馒头 刘安发明的美食——豆腐 孟尝君的绝招——饭碗 轻巧的食具——筷子 饿汉的奇想——高压锅 海带汤中的奥秘——味精 添劲儿的甜食品——巧克力 “神水”怎么变成饮料——咖啡 帮助口腔做“体操”——口香糖 饥饿催生的灵感——方便面 夹肉面包:“三明治”——原本是封号 热狗热狗,边吃边走 男性的饰物——领带 可移动的扣子——拉链 几种“结束”的组合——西装 醒目的安全标志——小黄帽 原来是怕挨打——口罩 衣料不够出花样——超短裙 橡胶液的启发——雨衣 小书童的新发现——枕头 从华盖到伞 话说“铁将军” 小小改动开新花——皮头铅笔 骑在鼻子上的“朋友”——眼镜 勇敢者的决心——电梯 神奇的“万花筒”——电视机 懒得抄写的动力——复印机 处处留心有学问——洗衣机 电脑的“小玩意儿”——鼠标 后记 试读章节 发现七色光 牛顿整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连门窗也封得严严实实。就是每天吃饭也要妹妹叫好几次,他才肯下楼来。有一天,还没有到吃午饭的时间,牛顿兴冲冲地下楼来,邀请家人到他的房间里去看一件新鲜玩意儿。弟弟妹妹们大呼小叫地上楼,连妈妈也放下手中的汤勺,擦擦手,赶忙跟着进了房间。这时,房门关上,室内一片漆黑。还没有等弟弟妹妹嚷起来,牛顿就叫他们朝墙壁上看,一缕光线从窗子上一个小孔透进来,在壁上照出一个圆圆的白色光点。这有什么可好看的,众人都有点失望。这时,牛顿拿出一块三棱形的玻璃把光线一挡,刹那间奇迹出现了。壁上映出了一幅奇妙的图景,如同雨后晴空中的彩虹,漂亮极了!牛顿解释说:‘看到了吧,这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组成的。” 苹果的启示 有一年的秋天,傍晚时分,研究了一天力学的牛顿去院子里散步。偏西的太阳余晖把树上的苹果抹上了点点金光,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牛顿信步来到苹果树下,抬头欣赏丰收的美景。这时,他的脑子里仍然浮动着各种运动、速度、力量的问题。突然,咚的一声,一只熟透了的苹果掉落在地上。牛顿先是一晾,随后弯下腰去捡起那只苹果,拿在手中仔细地看来看去,心里不停地翻滚着稀奇古怪的想法:苹果为什么要往地下掉,而不向天上飞?向天上抛一块小石子,为什么它仍旧还要落到地上来?是什么力量使苹果、石子往下掉?牛顿又想,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太阳吸引它们。而地球周围的物体,因为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才会落向地面。于是,牛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绘出图形,做出数学运算,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忘了吃午饭 牛顿做起科学研究工作专心致志,把什么事都忘记了。有一次,牛顿约一位朋友共进午餐。他让人把一只熟鸡摆在桌子上,自己就到实验室埋头实验去了。他的朋友来了,左等右等,时间已经过了12点半,还见不到牛顿的影子,肚皮也饿了,他以为牛顿太忙了,自个儿先把鸡吃了,把剩下的鸡骨头放在盘子里,擦擦嘴巴回去了。到了下午4点多钟,牛顿走出实验室,请客吃饭的事早已忘得一千二净。他一边走一边想:今天肚子怎么这么饿?我吃过午饭没有?到了餐桌旁,牛顿看见盘子里放着几根鸡骨头,便呵了一声,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午饭了。” 锅里煮手表 又有一次,牛顿开始做新的实验,他提前把两个鸡蛋放在厨房里。工作中间有一段间隙,牛顿打算向锅里加些水再把鸡蛋放进去煮,等到工作完毕,正好是吃饭时间,再拿面包夹鸡蛋吃,味道可是好极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牛顿又走出了实验室。他走到锅子旁边,打开锅盖,准备伸手取鸡蛋之时,不禁大吃一惊。天哪,锅里煮的不是鸡蛋,而是他的手表。 小猫走小洞 牛顿在解决科学问题上智慧超群,但是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时却是一个聪明的傻瓜。有一次,一位朋友送他一大一小两只猫。猫在园子里东遛西逛想出去。牛顿看见了,就在墙角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让仆人据此打两个洞。他说:“大猫进出大洞,小猫进出小洞。”仆人听了,哭笑不得地对牛顿说:“聪明的主人啊,小猫也可以走大洞,何必要打两个洞呢?” 牵马后失马 牛顿上中学不久,父亲病故,他无法继续上学,在家帮助干活、照看弟弟妹妹。有一天,牛顿奉妈妈之命赶马去邻近的镇上去卖麦子。在回来的路上,牛顿想着任务已经完成,便一边牵着马慢走,一边取出书来读。过了一段时间,牛顿想收书上马。回头一看,呀!马不见了,缰绳还在自己手里。他赶紧四处寻找,那里有什么马的影子。眼看天色很快地暗下来,满头大汗的牛顿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回家推门一看,马在院子的马棚里,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哩。 临终的遗言 1727年3月,久病卧床的牛顿知道自己的时间不会太多了,他说:“我不知道世人对于我是什么看法,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一个在大海边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候很高兴地拾起一块光滑美丽的贝壳,但是真理的大海,我还远远地没有找到。”又说:“假如说我自己能够比别人了解得略微高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P12-14 序言 中国科学小品文的辉煌足迹——主编寄语(代序) 一 即将付梓的“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分为三辑,每辑十册,计划三年推出),以其别样的风采与历史的厚重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应该说,这是一种积累; 应该说,这是一种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 应该说,这是一种力量。 因为在这之前,纵观中国百余年的出版史,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科学小品文作者济济一堂,还从未有过这么多部作品汇集一起,自然,也就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科学小品文集。 二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了多种表象。 如戏剧小品, 如文艺小品, 如美术小品, 如曲艺小品, …… 当它依附于科学之时,科学百花苑便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科学美术、科学电影、科学电视等,又有了科学小品文。 科学的出发点是真,艺术的出发点是美。换言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真与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既是科学的内涵,也是科学小品文的特征。 科学小品文虽短,却将其从科学“宇宙”撷取而来的一粒微尘,予以放大,让其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光辉。这便是科学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鲁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讨论中所说的: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三 科学小品文,是伴随着科学普及的悠久历史缓缓走来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 如此说来,久远的历史不止满载着丰厚的中国科学、中国文学,科学小品文也体现在其中。 然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科学小品文,是指现代的科学小品文,直至当代的诸多文章,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足迹”。 四 经查,在这近百年的科学小品文写作中,首见报端的当属沈雁冰先生发表在《学生》1920年3月七卷三号上的一篇,名为《脑相学的新说明》。 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开先河,以设问开头,然后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来,自是引人入胜的。 请看: 加尔博士说的是谎话吗?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么? 人的知识高于禽兽——为什么? 111年之前巴黎有个领袖医生叫做加尔的,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筋的功能的理论,这理论后来被人称为脑相学,现在还有人研究,学报上也时常有人谈起。 …… 随之,一个个学者、智者便相继跟来,写出了篇篇科学小品文佳作。 请看作品(以发表先后为序): 贾祖璋《鸥》, 邹韬奋《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 夏丏尊《〈鸟与文学〉序》, 顾均正《昨天在哪里?》, 周建人《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 刘薰宇《一个最大的数》, 高士其《大王,鸡,蚂蚁》, 竺可桢《利害与是非》, 叶至善《东南西北》, 郑文光《怎样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秦牧《谈北京药材铺》, …… 写到这里,似乎应停顿一下,说一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他除了撰写了多部生物学专著,从1926年到1928年,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科学小品文,1931年结集出版,取名《鸟与文学》。可以说,这是我国出版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科学小品文集,成为中国小品文创作的范例。 而1931年1月为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出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命题,为后来的“科学小品”诞生做出了最早的先导。 在《鸟与文学》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 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为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和观感,足以长长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 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事物歌咏或编为传说,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的论述。说得通俗些,就是他将科学的物与文艺的歌咏相加,变成了另一种情调,经过出版与宣传,去更好地为百姓所需要。而这,也正是科学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了以上几位先人的探索与呼吁,科学小品文破茧而出了。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破天荒地刊登了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四篇科学小品文,设立了“科学小品”专栏。 应该说,真正有了“科学小品”之名,则是1934年的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科学小品文作者相继涌现,并满载着他们的佳作流水般地“顺流而下”,直至今日。 于是,今天的少儿出版界才会展出“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这套洋洋几十册的“大书”。 五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的绚丽多姿。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人才辈出。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小品文作品中,你会发现它们是与各种科学“同步而行”的,无论是医学、交通、军事、体育、教育,还是其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只要有科学的存在,便会有科学小品文的身影。从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的大型丛书的字里行间,便可看出科学小品文的无穷魅力。 当然,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同其他写作“行当”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于描写,有的精于叙述,有的重于抒情,有的多于讲理,但不管怎么“表述”,都会透出“科加文”的内涵,体现着科学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普大军中的“轻骑兵”;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文艺里的“突击队”。 不管如何称呼,科学小品文绝对是特色多多、魅力无穷的。 愿这朵科学文艺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开越鲜艳,散发出奇异的芳香! 宗介华 2015年12月北京 后记 收集在本书内的科学小品文,是我历年来业余从事科普创作成果的一小部分。打1960年初我拿起笔来进行科普创作的时候起,开始并不清楚我自己写的究竟是什么,以为都是些短文章、“豆腐干”。后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间断地读书,不歇息地思考,不停顿地写作,我才逐渐明白,我写作的原来是科普园地中到处可长、巧而精美的鲜花——科学小品文。一般来说,一篇科学小品文,千把字、几千字,要使读者用不多的时间就能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并感到文艺上的享受,是不容易写好的。不过,我觉得再补充一点,加上“三要三不要”,或许会使小品文更完美一些。所谓“三要”,即文中最好要有点激情,要有点文采,要有点哲理;所谓“三不要”,就是不要“假大空”,不要“小九九”,不要“打哈哈”。这样一来,思想上便有了一个明确的观念,写作起来犹如鱼儿得水,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我写的这些科学小品文,是在何处发表的呢?数一数,仅杂志竟有20种,如《学与玩》《小百科》《中学生》《知识窗》《少年科学》《科学大众》《科学画报》《科学实验》《科学世界》《科学博览》《科学生活》《学生广角》《百科知识》《科学大观园》《小学生必读》《我们爱科学》《未来科学家》《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普及资料》《青少年科技博览》等;再有,是一些报纸的副刊,如《文汇报》《大公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科技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学生报》等;还有一些,我也记不得了。那时候究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害怕被别人扣上“打野鸭子、有名利思想、走白专道路”的帽子,发表时除本名外,使用的笔名、化名竟有二十多个,这是今天许多青少年朋友难以想象的吧。 现在,我把这些科学小品文分别归纳为“名人故事”“百科杂谈…‘身边的发明”三个版块,其题材芜杂无序,文字长短有歧,内容深浅不一,集苑集枯,抱愧“献丑”。“老生”这厢有礼“打千”,说声“列位,多多海涵了”。因为科普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科学(精神、方法等),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提高人的素质。欲达到此目的,必须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故事,所以这些科学小品文,多半是按一事一议的思路,就一个事件关注一个主题,表达一个思想,说明一个问题,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这些科学小品文的“出世”,一方面大多是我平日所见、所想、所做,经过一番提炼加工,再付诸文字而完成,这自然是应该的,无须多说,另一方面也与受到科普界的前辈和同辈们的影响和鼓励,以及许多报刊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此外,对于文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刘仁庆 甲午年冬日于北京花园村 书评(媒体评论)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刘兴诗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李毓佩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叶永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