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9日,阳明堡战斗打响的当天,刘伯承赶到平定县城以东的马山村,与前一天开到的386旅会合。他准备率该旅侧击进犯娘子关的日军,支援防御娘子关正面的国民党友军作战。
刘伯承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太原会战东西两个方向的战况:忻口友军顽强坚守,日军攻势受挫;娘子关外日军正集结重兵企图一举突破。接着,他交代了386旅的任务是在娘子关以南待机,准备侧击可能从右翼迂回的日军。他通俗地解释了“侧击”的意义和方法:“日本鬼子人多装备好,很愿意跟我们硬拼。可我们偏不这样干,而是打它的侧背。大家一定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对付大人的欺侮,小孩子只有找机会躲在门背后,等他过来,就乘其不备地给他迎头一棍。我们目前就是用的这一打法。”他还结合平型关战斗讲到了作战的组织指挥:秘密而周到的准备,迅速而突然的动作,侦察清楚,地形选择好,抓住日军狂妄、疏于戒备的弱点,采用伏击方法,兵力部署和运用都要恰当,发挥近战和英勇果敢的特长,就可以克敌制胜。
21日,刘伯承赶到娘子关以南的柏井第三军指挥所。军长曾万钟向他介绍说:“沿正太路西犯的是日军第20师团,只有第109师团从高邑向昔阳迂回。娘子关一线进行防御的是二十六路军、二十七路军和第三军。日军第20师团避开娘子关正面阵地,集中兵力和火力向右翼的新关猛攻。新关守军凭借窑洞式半永久性工事和钢骨水泥永久性火力点进行防御,予敌以重大杀伤,娘子关的守军随时准备出击支援。这样部署,日本是难以从娘子关突破的。”刘伯承对曾万钟说:“日军不攻旧关而攻新关,看来它是研究了娘子关倚壁临渊、易守难攻的特点的,想来个避实击虚。现在既然发现新关也不易得手,它很可能还会往南迂回。新关以南的石门,位于防御主阵地的右翼警戒线上,必须火速派兵占领,严防日军偷袭。”曾万钟并没有接受刘伯承的建议。果然不出刘伯承所料,日军在新关攻击失利后,派出第40旅团五个大队进行右翼迂回,从井陉方向迅速占领了石门。
日军在娘子关右翼的迂回行动,震动了娘子关防御前敌总指挥部,他们马上派出二十六路军一部到东、西回村一带阻击日军。日军从石门一线发起猛攻,25日突破东回村南北一线阵地,国民党守军溃散。曾万钟见形势危殆,率第三军指挥所撤回旧关。娘子关的侧背完全暴露在曰军的攻击矛头之下。刘伯承判断: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他决定按原计划在七亘村打一仗,钳制日军的迂回进攻,掩护娘子关友军。七亘村是理想的伏击战场,它是井(陉)平(定)小道的必经之地,从七亘村往东到石门,正好是十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3米,地势十分险峻。刘伯承经过实地调查,选中了这个伏击阵地,随即命令772团3营进至七亘村附近待机。 次日拂晓,测鱼镇日军的辎重部队在200多名步兵的掩护下,向西开进。9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772团3营放过敌人的前卫部队,向它的本队突然发起火力袭击。地形选得实在太便利了,陡坡顶上的机枪、步枪“哗晔”地往日军的人堆里倾泄着子弹,手榴弹只消打开保险盖,垂直往下放。
P62-63
抗日战争,这是个历史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话题。
说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爆发距今毕竟已有62年。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日两国正面向未来,致力于建设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至于有关反映抗日战争的文章和书籍,60多年来则更是难计其数。
说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则是由于:其一,抗日战争毕竟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中最残酷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最坚决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争。这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造成了3500万中国人的伤亡,造成了1000亿美元的直接财产损失,使千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这么一场空前的民族大灾难,无论如何不应该也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其二,抗日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血的教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管有一时的强弱之别,然而玩火者必自焚,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就会受人欺辱,只有国家富足强盛,才能人民安居乐业……所有这些,都将犹如警钟长鸣,时时警示着世人。其三,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中华儿女在这场民族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作为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间再久远,都将永久地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在和平的年代里,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需要弘扬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其四,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渐渐成为历史,年青的一代只能从历史书籍、从教科书中去了解这场战争的真相了。也正因为如此,在日本,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时地挑起事端,他们或在教科书问题上大做文章,或在日军侵华史实上黑白颠倒,企图篡改历史,误导后人。历史霎时间似乎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为此,要不要把这场战争的本来面貌告诉世人特别是年青的一代,显然成了摆在每一个史学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约请了长期从事抗日战争问题研究、占有大量客观资料的专家学者,历时数载,撰写了这套“历史不能忘记”丛书。丛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尊重史实,凭借事实说话,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日军细菌战》《中国空军抗战》《中国海军抗战》《中国抗日远征军》《抗日英烈民族魂》《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纪实》《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华北抗日》《华东抗日》《华南抗日》《抗战中的延安》共19个分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客观地披露和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发动经过、侵华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著名战役、献身于抗战的民族英烈等。其中,一些材料和观点尚属首次公开发表。
日本的一位首相曾经说过:“我们无论怎样健忘,也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可以学习历史,但不能改变历史。”作为一种民族灾难,抗日战争过后的今天,无论是挑起这场战争的加害国还是遭受侵略的被害国,惟有正视史实,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防止悲剧再度发生。而再现历史真相又是问题的逻辑前提。我想,这恐怕正是撰写和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所在吧。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身经历者,我愿意把这套丛书推荐给需要了解和应当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
宋媚丽著张量主编的《华北抗战/历史不能忘记系列》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尊重史实,凭借事实说话,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客观地披露和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发动经过、侵华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著名战役、献身于抗战的民族英烈等。其中,一些材料和观点尚属首次公开发表。
“历史不能忘记系列丛书”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专为广大青少年读者量身定做的主题出版系列读物,旨在让青少年藉此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面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媚丽著张量主编的《华北抗战/历史不能忘记系列》是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反映共赴国难的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洛川会议、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游击战、华北地道战、华北地雷战、雁翎队白洋淀战斗等抗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