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政德为先(漫话古代官德教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韦明铧//韦艾佳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巫史制时期:从夏到商

一个神情庄严的巫史,在祷告上天之后,从火中取出烧烤过的牛骨或龟壳。所有的人都不安地等待着,牛骨或龟壳上会出现怎样的裂纹呢?这些裂纹的数目、走向和长短,将决定着国家的重大决策与命运:战争还是和平,丰收还是饥馑,胜利还是失败。忽然,巫史抬起头来,高声宣布说:“大吉!”于是,从君主到百官到万民,无不山呼万岁。

从夏朝到南朝,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巫史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国家所有活动,几乎都要通过巫史的占卜来决定。所以,这个时期的官制主要是巫史制。

夏商两代的文献资料极少,但从甲骨文等文物资料中仍可了解其大致情况。

夏代的君主沿袭氐族首领的称号,称为“后”,古代文献中多写作“夏后”或“夏后氏”,后来又称“王”。王起初是军事首领的称号,含有唯我独尊、强制服从的意思。商代君主沿称为王,但对先王有时仍称为“后”。王是至高无上的,故商代的王常常自称“予一人”,亦即后世“寡人”、“孤家”的意思。

王位是世袭的。世袭有传子与传弟两种,传子叫“世”,传弟叫“及”。《礼记》里说的“大人世及以为礼”,就反映了这种制度。《史记·夏本纪》中把夏代的国君称为“帝”,是受了三皇五帝传说的影响,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官,便是神权的体现者——巫史。巫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职务是掌管祭神,并从神那里得到启示。国家产生以后,国君被认为是代表上天意志在人间进行统治的。上天的意志怎样才能知道呢?那就要用卜筮的方法去窥探。这样,巫就成了上天的使者,故称为“史”。

巫史是夏商两代国家机械中最有权威的官职,甲骨文中一般写作“史”、“大史”或“卿史”。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包括战争、狩猎、求雨、继位等等,无不由巫史通过占卜来决定。所以,巫史绝不是仅仅掌管祭天的礼官,而是当时最重要的政务官员。巫史往往由两三个人同时担任,《尚书·甘誓》称为“三正”。夏后启讨伐有扈氏的罪名之一,就是“怠弃三正”,这种罪自然是不可饶恕的。而启又是奉天命进行征讨的,可见“三正”绝非一般的官,而是天意的体现者。巫史的职务主要是占卜、祭祀,同时又可以带兵作战、制定历法、保管典册、审理诉讼、奉命出使、教育王子,甚至担任王的老师。巫史的职位如此重要,所以它同王一样也是世袭的。

除了巫史,最重要的就是王族成员了。王族成员是包括王的妻妾、兄弟、子女、伯叔等。另外,王的外戚和女婿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王族与王亲的成员,常受王命去指挥战争、管理籍田、祭祀祖先等,只是没有具体的官职名称。从甲骨文等中可以知道,王的妻妾称为“妇”,王的儿子称为“子”。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商代著名的军事将领。甲骨文中又常见“亚”字,系指王的卫队长,常常带领武装人员执行王命。《尔雅》中有“两婿相谓日亚”的说法,那么“亚”很可能就是王的女婿,由王婿来担任王的卫队长也是颇为合适的。在商代后期,纣王的伯父、叔父都担任着要职,称为太师、少师。

夏商两代的国家官员,主要就是巫史和王族。他们的职位大抵是世袭的,无论贤与不肖,都仍然继承着上一辈的高官厚禄。当然,除了巫史和王族之外,国君也还需要一些为其生活服务的家臣。在这些家臣中,有所谓“牧正”,是管理畜牧的;有所谓“庖正”,是管理膳食的;有所谓“车正”,是管理车旅的;等等。这些家臣虽说也是职官,其实地位极为卑下,在本质上仍是一种高级奴隶罢了。但由于这些家臣得到君主的宠信,也时常被君主派遣处理某些政务,如清查籍田、传达王命、出使别地等。在古代中国,国家是由某一个家庭或宗族统治的,国君的私事与国家的公务经常混杂在一起,难以分清。我们不是常见古代君主在拒谏时,对大臣说出“这是朕的家事,不用卿管”之类的话吗?因而为君王和王族服务的奴仆——家臣,从一开始就属于国家官吏。

作为早期的国家政权,夏代和商代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武力征服基础上的。中国的官吏制度发端于此,但还远未完备。臣服于国君的氏族与部落,其首领仍由本族人担任,称为侯、伯等,并不由国君来任命或分封,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些氏族与部落时而归顺,时而反叛,反复无常。在归顺的时候,侯、伯自然算是国家的官员,而在反叛的时候,侯、伯也自然算不得国家的官员。

P2-4

后记

中国古代官吏阶层的建设,看起来是一个理论问题,其实具有莫大的现实意义。从宏观上看,历代官吏队伍的建设无非分为组织建设和道德建设两部分。历来对于古代官吏组织建设的研究比较充分,对于古代官吏道德建设的研究相对薄弱。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官制建设源远流长,官德建设也丰富深邃。这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理应得到今人的珍视和利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官循吏,同时也不乏贪官污吏。他们之间的区别,归根到底,在一个“德”字。有德则清,无德则浊。积德则善,失德则恶。重德则兴,轻德则亡。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人记取。

本书的初稿写于二oOo年九月,距今已有十五年。就一部书而言,它远非尽善尽美。近来又对此书作了大幅度修改,全书结构大致如下:

《何物乌纱帽?》,是一个弓I子,目的是弓I起读者对“乌纱帽”及其背后文化的兴趣;

一、《簪缨之族:历代官制的流变》,写中国官制的简史;

二、《呼唤青天:百姓心中的清官与良吏》,写历代的清官;

三、《千古名谏:官吏德才的集中体现》,写历代的谏议;

四、《奉天承运:帝王的家训》,写皇室对自己的约束;

五、《鞠躬尽瘁:宰相的家范》,写宰相对自己的规范;

六、《见贤思齐:名儒的家规》,写儒家对自己的要求;

七、《精忠报国:慈母的家教》,写母教的故事;

八、《激浊扬清:古代的警示教育》,写警示的案例;

九、《纠察之官:从御史府到都察院》,写历代的督察与执法;

十、《为官箴言:有关官德的书籍与谣谚》,介绍几部古人关于官德的书,以及民间关于官吏道德的谣谚。

古代官德教育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本书主要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借古喻今,古为今用。耕耘的甘苦作者自知,收成的得失却要请方家不吝指教。

韦明铧韦艾佳

2015年6月于扬州墅园

目录

一 簪缨之族:历代官制的流变

 巫史制时期:从夏到商

 公卿制时期:从西周到春秋

 丞相制时期:从战国到西汉

 尚书制时期:从东汉到明初

 内阁制时期:从明到清

二 呼唤青天:百姓心中的清官与良吏

 “廉石”与“贪泉”

 “三年作太守,不持一砚归”

 “强项令”

 “精忠报国”

 “酒色财,三不惑”

三 千古名谏:官吏德才的集中体现

 从李斯到林则徐

 “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

 勇为苍生鼓与呼

 “损有余以补不足”

 政治智慧与谏议技巧

四 奉天承运:帝王的家训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帝范》与《臣轨》

 “岂以天下奉一人”

 《圣谕广训》与《庭训格言》

五 鞠躬尽瘁:宰相的家范

 “黄金满篇,不如一经”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唾面自干”及其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有“诚朴”二字可保长久

六 见贤思齐:名儒的家规

 《诫子诗》

 《戒子通录》

 苏门家风

 清白无价

 家训种种

七 精忠报国:慈母的家教

 “不义之财,非吾财也”

 妇人之见

 《女学》的故事

 “温氏母训”

 《女诫》与《内训》

八 激浊扬清:古代的警示教育

 “触触生”

 “指鹿为马”与“双料曹操”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斜封官”与“多宝阁”

 野史中的正气歌

九 纠察之官:从御史府到都察院

 “宁可问斩,也不自杀”

 “可为”与“不可为”

 “臣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到任不做好官,请置重典”

十 为官箴言:有关官德的书籍与谣谚

 石成金的《嘉官捷径》

 汪辉祖的《佐治药言》

 万枫江的《幕学举要》

 歌谣中的民意

 谚语中的官德

序言

何物乌纱帽?

这是一本漫话古代官德的书,但在开头想谈一谈权力的象征——乌纱帽。

在中国民间,服饰衣冠除了它们自身本来的意义之外,往往还是某种职业、性别、阶层等等的象征,甚至代称。例如“布衣”是指百姓,“裙钗”是指妇女,“青衿”是指秀才,“黄冠”是指道士,“乌纱帽”则是泛指整个官僚阶层。将服装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这在世界各国都不乏其例。法国大革命激进派自称“长裤汉”,意大利加里波等组织的志愿军自称“红衫军”,德国民族主义分子自称“钢盔团”,瑞典政坛保守力量自称“便帽派”,都是以衣冠作为政治旗帜的。

就中国而言,也许没有什么词语比“乌纱帽”这个词更家喻户晓的了。在旧时代,一顶乌纱帽便意味着权势、威严、荣耀、前程、成功、责任、风险等等。乌纱帽的有无得失,不仅关系着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荣辱兴亡,有时也影响到一个时代或一个地方的治乱盛衰。

然而,“乌纱帽”究竟是何物呢?它是怎样从一顶普通的帽子逐渐演变为官僚阶层的象征的呢?

最早的乌纱帽出现于南朝,是由宋建安王休仁创制的。因休仁官任司徒,民间又称乌纱帽为“司徒状”。《宋书·五行志》说:“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统军赭圻,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此时的乌纱帽,官民均可戴,并非官员所特有。

到隋朝,皇帝和贵族多青睐于乌纱帽一类衣饰,蔚成风气。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云:“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着黄袍及衫,出入殿省。后乌纱帽渐废,贵贱通用折上巾以代冠,用靴以代履。”此时的乌纱帽,不过是一般的时尚物品,不久便被更为时尚的“折上巾”所取代了。“折上巾”原是一种戎冠,即军帽。帽子样式的流行、更替,是社会风气变化的一种反映,但也说明了当时的乌纱帽还没有什么神圣的光环。

乌纱帽在隋末被冷落一段时间后,到唐太宗时又时来运转了。据五代时人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乌纱帽”条说,武德九年(626)十一月,太宗诏日:“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显然;乌纱帽在唐太宗的提倡下,一时成了全民统一的冠式。从唐太宗起,直到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乌纱帽都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通常所戴的便帽,而非官帽。这在唐诗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如李白有一首《答友人赠乌纱帽》云:“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罪。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乌纱帽如果是官帽,就只能朝廷授予。现在既然是由友人赠送,可见它绝不是官帽。李颀有一首赠高适的《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云:“故园壁挂乌纱帽,官舍尘生白接□。”当时高适刚刚当上县尉,公事繁忙。李颀在诗中说高适因忙于公务,连平日家居所穿戴的乌纱帽、白接□也闲挂尘封了。杜甫有一首《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云:“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诗中说他在不眠之夜常常凝视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照在他的乌纱帽上。此诗是杜甫于大历年间流落夔州时所作,这时其人无官。

由此看来,乌纱帽从诞生到唐代,都只是一种流行的便帽。天子、百官固然喜爱它,普通老百姓也照戴不误。把乌纱帽看成是官员的象征,让乌纱帽远离老百姓而变成官吏们的专用品,这是后世的事。最早明确见于史书的,是《明史·舆服志》。据说,对于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1370)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大约从这以后,乌纱帽便不再是寻常意义上的服饰衣冠,而具有了服饰衣冠之外的含义。在宋元时代,未见将乌纱帽用来代称官僚的,而在明清时代,乌纱帽的引申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意义。

现在我们对乌纱帽的印象,大抵来自传统的戏曲舞台形象,而传统的戏曲舞台人物,是以明朝的服装为基本原型的。

历史上的乌纱帽,起初是用细藤编织成骨架,以草巾为里,纱布为表,再涂上黑漆而成。后来成为官帽,便去掉藤骨,纱巾经过反复油漆后既保持固定形状,重量又大为减轻。至于乌纱帽左右伸出的两翅,据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交头接耳而设计的。官员们一旦私语,帽翅就会碰撞,皇帝也便可以立即发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个正常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走上仕途。读书人做了官,就标志着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读书人当上官,才谈得上施展才华、报效国家。虽然在明朝之前,乌纱帽并不是官员独用,在明朝之后,乌纱帽又为顶子花翎所取代,但我们仍然不妨把乌纱帽视为中国历朝历代官僚阶层的象征和徽记。

可以这么简单地说: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生,就是围绕“乌纱帽”而活动的一生。他们的寒窗苦读,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经国济世,封妻荫子,辞官归隐……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怎样得到、利用、保持、放弃“乌纱帽”而展开的。

然而,同一顶“乌纱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迥然不同的意义。对于某些人,乌纱帽是人生旅途中的休止符,他们将守着它度过平庸的一生。对于某些人,乌纱帽是充满诱惑力的魔法圈,他们企图凭着它攫取得更多,结果却连自己也葬送了进去。对于某些人,乌纱帽是挥写腹中诗书的翰墨池,他们正好从中饱蘸浓墨,完成自己经天纬地的华彩乐章。

“乌纱帽”不过是一种帽子而已。有的人耗尽一生精力去追求它,却始终与它无缘。有的‘人好不容易得到它,却将自己引上了断头台。有的人轻而易举得到了它,却又忽然醒悟,弃之如敝屣。有的人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它,最终让自己名垂青史。

“乌纱帽”其实没有多大分量。据考古发掘报告称,某地出土的古代乌纱帽重量仅有数两。但是有的人戴上了它,却分明感到了沉甸甸的分量,因为那是社稷和黎民的厚望与重托。也有另一些人,因其轻而将它玩弄于股掌,直到把他罢免时才感到它的沉重而追悔莫及。

“乌纱帽”究为何物,谁人曾与评说?

“乌纱帽”该有何德,谁人曾与思量?

内容推荐

由韦明铧、韦艾佳著的《从政德为先(漫话古代官德教育)》围绕官德修养,广泛收集和精选我国历史上属于官德的精辟论述和典型事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讨论自古至今为官之德性,清晰勾勒出中国官德演进的历史进程,对清官、贪官、御史、监察、家规、家教等内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探讨。本书主要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内容详实、文字清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党员干部官德教育读本,更是一本高品位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编辑推荐

由韦明铧、韦艾佳著的《从政德为先(漫话古代官德教育)》是一本漫话古代官德的书,但在开头想谈一谈权力的象征——乌纱帽。

就中国而言,也许没有什么词语比“乌纱帽”这个词更家喻户晓的了。在旧时代,一顶乌纱帽便意味着权势、威严、荣耀、前程、成功、责任、风险等等。乌纱帽的有无得失,不仅关系着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荣辱兴亡,有时也影响到一个时代或一个地方的治乱盛衰。

“乌纱帽”不过是一种帽子而已。有的人耗尽一生精力去追求它,却始终与它无缘。有的‘人好不容易得到它,却将自己引上了断头台。有的人轻而易举得到了它,却又忽然醒悟,弃之如敝屣。有的人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它,最终让自己名垂青史。

“乌纱帽”究为何物,谁人曾与评说?

“乌纱帽”该有何德,谁人曾与思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