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投资,一场令人无法忍受的游戏
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自以为知道的那样。
在潜意识中,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看电视的小女孩总会问:“用‘李施德林’漱口水的话,我就能参加春季演出吗?”妈妈说:“不,宝贝儿,那只是广告。”小女孩很快就发现,原来大人也有自己的广告——让他们安静下来,让他们吃饭的诸多广告。父母(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也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尽管这些广告穿了各种外衣,看上去并不像广告。白银出现短缺,财政部白银库存行将告罄,他们开始担心会发生挤兑。于是,财政部告诉(《纽约时报》,白银库存还够支撑20年。那些相信广告的人期待着能在春季的演出中露一脸,那些愤世嫉俗的人则到处宣扬银库告急,于是银价扶摇直上。
这是一本讲述外表、实质、身份、忧虑与金钱的书。如果连这本书都不能吓跑你,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吓跑你了。这绝非耸人听闻,凯恩斯爵士早就认识了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外表与实质之分,你可能也了解身份与忧虑,至于金钱为何物,更是人尽皆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搅拌在一起来分析。在此引言部分,我想告诉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并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个人;第二件事只有一个词——“启发”,跟苹果砸到牛顿脑袋上的那种感觉一样。而这个“启发”的结果,便是第一件事——“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自以为知道的那样”。
我当然不可能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先生正躺在爱丁堡康诺盖特教堂的棺木里长眠。早在1790年,这位《国富论》的作者便已经躺在这里,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公认的自由经济学先驱,他是所有经济史教科书都必须首先提及的不朽人物。亚当·斯密先生并没有把自己当作经济学家,而是自诩为道德哲学家。他曾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一书中问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波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沽名钓誉的虚荣、贪婪恶毒的野心,对财富和权利无休无止的追逐,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喜欢这句话,但并非因此而采用亚当·史密斯做自己的笔名,笔名的事只是个令人愉快的巧合。
不久前,有人请我写本有关华尔街的书,我突然意识到,这绝对是个精彩绝伦的题目。当然,这绝不是华尔街人士心目中的那个华尔街。华尔街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就像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一样。原因在于,写这些华尔街故事的人都身处华尔街之外,而华尔街又会想方设法去操纵他们,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枪手。华尔街从业人员收入不菲,作家拿到的钱却仅够糊口,因此,只要这些作家对华尔街略知一二,认为自己足以在这里混个饭碗,便会毫不犹豫地扔下笔杆子,一头扎进去。在这些无异于周末黑色喜剧的故事中,或许可以满足他们的创作激情。于是,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华尔街的内部人。此时,他们口袋里不再缺钱,也不会再去写华尔街的故事。真正想写点东西的作家,宁愿和总统一起驾乘“空军一号”,或是到洛杉矶比弗利山庄酒店的波罗酒廊,和当红电影明星坐在一起小叙一番。这些作家总会成为晚宴上的英雄。但华尔街的作家绝不会成为晚宴上的英雄,在这里,任何一个经纪人或是基金经理,都不比他们知道的少,华尔街没有秘密。
与靠写华尔街吃饭的作家不同,有一些深谙华尔街之道的作家,他们当中有些散文家,绝不比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均为18世纪著名作家)这样的名家大师逊色,他们总能找到可以写的东西,比如说,在布拉德贝里·素罗(Bradbury K.Thurlow)写的每周市场评论里,绝对不乏莫扎特奏鸣曲般的优雅。不过,这些大作的主题无一不是股票,而文章的结论又是千篇一律的“因而”,使得这些评论看起来更像是议论文。因此,我的观点是:现在应该买进电话公司的股票。
但除了局内人,要用笔描绘出真实的华尔街绝非易事。比如,《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B.C.福布斯对此心知肚明。他曾提到,记者只能手持笔记本和钢笔,站在老沃多夫家的厨房边,焦急不安地等待主人。在一群名家大亨的簇拥下,主人衣装笔挺、英姿飒爽地出现了。对局内人来说也有问题:怎么样能够将勃鲁盖尔家族的真实情况呈现在报纸上,又不至于让朋友大发雷霆呢?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笔名,再改掉那些作为玩家的朋友们的姓名和门牌号。一位基金经理可以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婚姻状况甚至是自己的买卖交易告诉另一位基金经理,但却不会把这些东西告诉经纪人、杂志记者或是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任何一个外人。我觉得,只要不是特别较真,任何人都能像雷曼兄弟那样,让自己置身于这场游戏的氛围之中。
P2-4
亲爱的亚当·史密斯:我写这封信,是为了感谢你在《金钱游戏》一书中,把我称为“证券分析师的教父”。阅读你的这部大作令我非常愉悦,同时我也很欣赏你对多种文体的了解。此外,这本书给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当今华尔街状况的信息。
——本杰明·格雷厄姆
赶快,现在就去买一本亚当·史密斯写的《金钱游戏》。这本书以精彩的文笔描绘了当前金融领域的众生相,书中充满了深刻的见解和高超的智慧。
——沃伦·巴菲特
《金钱游戏》是一部现代经典!
——保罗·萨缪尔森教授,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作者在《金钱游戏》一书中大量引述勒庞理论,顿觉受用不少,又有抨击投术分析,犹如一盘冷水当头泼(皆因我极重视投术分析),听后觉得颇有道理,细思后,悟出所有分析是“概率”问题,概率绝不能到达全中境界,至于高至多少,全属个人修行。
——林行止,《信报》创始人
陈思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作者
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
股市就是合法的大赌场
2010年12月,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书名叫The Money Game,翻了头几页便被吸引住了。书中除了吸引人的故事,其论述也精辟至极,无一不点到股市——这个金钱游戏的要害之处。一看封面,作者竟然是“Adam smith”(亚当·斯密)。难道是经济学之父再世重生了吗?看作者的解释,原来他是以“经济学之父”的名字作为笔名,想必其中潜藏深意。
不过一开始我就心存疑惑,作者列举的许多“著名”公司,我都没有听说过。我也在华尔街工作了十几年,每天沉浸在那些上市公司里,居然还有我所不知的公司?细细一读,原_来这本书是四十几年前写下的,每隔几年更新一版,现在,已经成为揭露金钱游戏的经典名著了。
英国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问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奔波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沽名钓誉的虚荣、贪婪恶毒的野心、对财富和权利无休无止的追逐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和我一样,《金钱游戏》的作者也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虽然作者声明并非因此而采用亚当·斯密作为笔名,但我觉得作者几十年以来畅游金钱的游戏中,不自觉地对这个问题已然感悟,并为撰写《金钱游戏》定下了基调:股市是由于人性的贪婪而存在,就像赌场一样,而又由于人们对财富和权利无休无止的追逐,使得股市就像一场金钱游戏,借用他书中的结论:“股市就是一个最大的合法赌场!”
整本书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解析证明了:为何股市不过是个大赌场,是追逐金钱的游戏;为何基础分析、技术分析、电脑程序交易、各种模型等,都无法保证参与其间的人们能够赚到钱;为何股市完全是随机的,过去的数据根本无法预示未来,以致无人能知股市下一刻是涨还是跌,为什么街头乞丐随意选股的回报,会超过华尔街的顶级基金经理。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股票市场’就是一场游戏,80%以上的投资者都不赚钱。”那谁能赚钱呢?只要想一想赌场里谁赚钱就该明白了。他更辛辣地举证,华尔街上帮人炒股的经纪人,“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好人,假如还有好人的话,他就不会继续待在那个行当里。圣彼得会抓走这个千载难逢的好人,如果说还有诚实的人,那他也只会对天使献殷勤”。
我想,这也正是作者为何用笔名,而非以真名实姓写作的真正原因,皆因他是华尔街从业之人。然而,除了局内之人,又有谁能描绘出真实的华尔街?作者所陈述的每一个故事,都绝非道听途说,一旦大家知道他是谁,很难想象他的“下场”会如何。
“股票市场就是一场金钱游戏,这场游戏也可能真的不存在任何内在价值。假如复印机能不断印出股票证书,纽约证交所还继续在营业,而且银行还能时不时发点股利,即使所有炼钢厂、仓储公司和铁路公司都关门停业,这场‘游戏’也能义无反顾地玩下去……”这虽是作者40多年前所定的结论,可犹如在讲述今天的华尔街。
目前全球的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影响股市,因欧洲、美国、日本等政府“采用了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即在经济衰退期间扩大政府支出,这样做是非常省力的”,使大量的金钱无中生有被“创造”出来,刺激股市一路上扬。
由此可见,既然“股票市场是个最大的合法赌场”,那么参与股票投资的散户就犹如赌徒,早晚是要输给庄家的;而由于当今股市的电脑化和衍生化,散户输钱的比例比40年前还要更高,可达到90%以上。但是贪婪的人性千年不变,进股市的人就像去赌场的赌徒一样,好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总有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而股市规则和赌场游戏规则也一样,自然也不会变。人性不变,游戏不变,最多换汤不换药,新桃换旧符。
最后,我向真想成为有钱人的人们强力推荐《金钱游戏》中文版,虽然作者在书的最后一节写道:“不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谁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因此最后你一定会输。这就是高级游戏建立的方式:你无法将其带走。”作为对亚当·斯密那个问题的解答。既然无论如何,人们都会一如既往地投入这场游戏,我还是送上一句祝福:“曙光即将来,临,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亚当·史密斯探访众多投资大师、基金经理、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生动刻画大众投身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带领我们一步一步深入神秘且变幻莫测的市场丛林。
在《金钱游戏》中,史密斯用第一人称叙事口吻、轻松诙谐的文笔和戏剧化的描写手法,让股市大亨温菲尔德身穿牛仔裤,闪亮登场;让凯恩斯摘下经济学家的光环,并还原了他不为人知的投机者面貌。同时,他准确阐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法,借助电话实践老费雪的“闲话”投资法。
史密斯劝诫投资者,数字不是金钱游戏的制胜法则,而是衡量结果的标准之一。股票并不知道你是它的主人,昨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毫无意义,你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每一种市场。
无论你是否想掌控这场游戏,还是想成为金钱的主人,都应该阅读本书,认清金钱的本质。
《金钱游戏》书中作者亚当·史密斯以犀利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轻松诙谐的文笔和戏剧化的描写手法告知我们:股票并不知道你是它的主人,昨天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毫无意义,你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为寻找股票市场的“非洲古猿”,史密斯像热带丛林探险者的领队一样,回顾自身经历,对话基金经理、心理学家、瑞士财神,探究群体心理学、货币经济学,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了神秘且变幻莫测的市场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