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思想研究的可能性
第一节 当前公共性问题的不同研究理路
一、公共哲学的研究理路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理路
三、公共伦理学的研究理路
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路
五、小结
第二节 公共性问题与政治现代性
一、现代政治在公共性上的紧张关系
二、现代社会生活在公私领域内的紧张关系
第三节 阿伦特思想研究的状况与述评
一、国内学界阿伦特思想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阿伦特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阿伦特思想研究述评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思想研究的可能性
一、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赞赏与误读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西方理论研究
三、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关怀
第一节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古代城邦制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
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的影响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极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与阿伦特的政治关切
二、犹太人的独特身份与政治认同
三、阿伦特与左派及马克思的关联
第二章 公共性的古典形态与政治哲学传统
第一节 公共性古典形态:城邦公共生活开创的政治经验
一、公私之分:古代城邦公共生活的界定与范围
二、古典公共性的生活图景——城邦的含义与价值
三、城邦公共生活的特点与局限性
第二节 西方政治哲学的古老传统
一、柏拉图开创的政治哲学传统
二、传统与现代:阿伦特与马克思的相遇
第三节 传统的再认识:阿伦特与马克思的不同立场
一、阿伦特对柏拉图以来的政治思想传统的批判
二、对以往哲学传统的清算:马克思的立场
三、政治哲学传统中的马克思:阿伦特与马克思相遇的意义
第三章 开启面向“世界”的公共性视野
第一节 面向共同世界的公共性视野
一、重回“意见”尊严的世界
二、政治的存在方式中的世界
三、积极生活中的世界
第二节 阿伦特政治哲学中的世界概念
一、介于政治与哲学中的世界概念
二、世界概念展开的向度
三、阿伦特世界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鉴别与比较
一、拒斥形而上学与回到生活世界
二、世界概念在哲学内涵上的区别
第四章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范式:公共领域
第一节 现代社会里公共领域的衰弱
一、极权主义的起源与公共领域的衰弱
二、社会领域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萎缩
第二节 公共领域的理论范式
一、公共领域的理论内涵
二、古典共和主义传统里的公共领域
三、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复兴的可能性途径
第三节 阿伦特公共领域范式的特点与现代意义
一、阿伦特公共领域范式的特点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现代意义
三、阿伦特论题的缺陷与问题
第四节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及其与阿伦特议题的区别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阿伦特的经济性公共领域
二、政治领域与人类解放:马克思与阿伦特对政治的不同理解
第五章 行动与判断:重建公共性的两个维度
第一节 行动的两个基础:劳动与工作
一、阿伦特的劳动观及其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
二、工作及其价值
第二节 行动:恢复公共性的一个维度
一、行动与劳动、工作的区分
二、行动的主要特点
三、行动的公共性
第三节 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看阿伦特的行动理论
一、交往的基础
二、交往的形式
三、交往的私人性与公共性
第四节 判断:公共性复兴的另一个维度
一、判断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判断活动的公共性
三、徘徊于行动与判断之间的公共性
结语 公共性:马克思与阿伦特的理论辨识
参考文献
后记
汉娜·阿伦特是美国犹太裔学者,活跃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学术界,以政治学理论研究见长,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论革命》、《共和的危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及晚年著作《精神生活》二卷本等。阿伦特思想丰富议题广泛,人们较多地关注于她的政治学说、政治伦理学、政治判断、公共领域、政治与哲学、政治行动等理论,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纵观阿伦特前后一生的思想运思,她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提升人类生存的尊严与价值,她从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古老议题:即人应当如何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出发,抱持着古典政治学的美好情怀,思虑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如何才能过上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美好生活。她从古典政治学对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区分中看到公共生活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文明遭遇危机的时刻探讨“公共性”对恢复人类生存尊严的重要性。
“公共性”(英语中通常称作publicity)在中西方语境中的理解稍有不同,当代学界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它都有所解释,阿伦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公共性对人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为我们理解和建构现代公共生活提供了一种思想路径。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性,她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古典经验为原型,对照现代政治生活的虚假性、“非政治化”甚至“反政治化”的倾向,说明当代社会公共性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在于古典政治的本真意义失落,人们正日益朝着古典政治学的反向前行,离人类生活的团结、交流、共同行动等公共生活目标渐行渐远。阿伦特依托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古代希腊城邦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借用古代城邦制的古典政治经验,来恢复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对人类生存的尊严和价值。
阿伦特将二十世纪上半叶称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方面西方文明的潜流涌上来出现了极权主义的统治形式,二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权威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断裂,造成现代人在精神上的无根与漂泊感。阿伦特青年时代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亲身经历了纳粹统治的政治迫害和人身迫害,这一切社会现实促使她思索现代社会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尽管阿伦特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勉强的现代性批判”,但她把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最后归结为政治的现代性问题,从政治学角度对现代社会展开批判,认为现代社会中出现类似极权主义这样的政治统治形式以及其他虚假政治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公共性的衰微。当人们失去通过言语沟通和共同行动开创未来的政治传统,则暴力与意识形态控制成为当代政治统治的主导形式,由此造成孤独的“原子式”的个体存在。可见,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构成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阿伦特批判现实和重申古代城邦政治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是重建现代社会的公共性,行动和判断构成重建现代社会公共性的两个重要维度。行动学说是阿伦特前期思想关注的重点,行动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它具有开端启新的重要作用,因此它能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提供新的开端,创造新的政治局面,这是现代社会童建公共性的希望所在!阿伦特前期思想的一个主题就在于揭示政治行动的重要性,它为现代社会重新理解政治提供了可能性和机会。但行动具有脆弱性和不可逆性等缺陷,在行动的背后还应该存在理性的思维能力。阿伦特晚年转向对纯哲学问题的探讨,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三种形式:思维、意志、判断进行研究,试图明确行动与思维、政治与哲学、实践生活与理论生活之间的关联。她借用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概念,对它作了政治学上的重新解读,认为判断同样构成人类公共生活的重要维度。
在阿伦特看来,公共性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公共领域(有的译作公共空间),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与哈贝马斯的观点不同,哈贝马斯运用社会历史的分析方法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公共领域的结构类型,阿伦特则采用类似韦伯“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将整个人类生活分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社会领域,从不同领域的区分和比较中阐述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公共领域”在阿伦特的思想中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或精神性的领域,代表的是人类公共生活的一种理想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她的公共领域理论与她所要建立的“世界”概念有相当的重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中把阿伦特的世界概念视为她建立公共性理论的基本视野,正是在面向未来“世界”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重新获得并展现出多元并存、沟通交流和交往行动的基本能力和人类生存特点。
阿伦特的公共性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她政治哲学的独特性与开创性,给予了后来学者极大的启示和引起人们的深思,哈贝马斯坦承其公共领域思想直接源自于阿伦特的启发。与此同时,阿伦特的思想也遭遇到不少学者的批评。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立场来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与问题,比如她对政治概念的纯粹理解,将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涉及到权力与利益的活动都排除在政治范围之外,使她的政治概念显得缺乏现实根基而流于空泛。阿伦特本人对马克思思想作过专题研究,并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基于其思想立场的观点和认识,这种认识为我们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理解马克思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利于加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理解。但阿伦特个人主义色彩的解读也存在着误读的倾向,她把马克思思想主要理解为政治学理论,忽略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批判的意义。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国家、意识形态等政治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对公共与私人二元分立的超越是建设未来理想社会的前提,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具有比阿伦特公共性思想更高的超越性和现实感,是我们理解和评价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有力凭证和参照系。
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性,她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的古典经验为原型,对照现代政治生活的虚假性、“非政治化”甚至“反政治化”的倾向,说明当代社会公共性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秦菊波的这本《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从阿伦特思想的理论来源与现实关怀中说明阿伦特公共性思憋产生的源头,在此基础上对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一是从批判政治哲学传统和回到公共性的古典形态来说明其公共性思想的出发点;二是开启了面向“世界”的公共性视野;以公共世界作为其公共性思想的存在境地;三是说明公共领域是阿伦特公共性恩想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范式;四是从行动与判断二个维度来说明恢复现代公共性的路径与选择。本书对阿伦特思想的解读以马克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立场为观照,全书贯穿着对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暂学的比较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