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在近几年的科幻大片里,出现了无所不能的超级机器人,它们没有个性上的差异,只要输入了对的程序,就能丝毫不差地执行任务,它们似乎比人类更能强有力地征服整个世界。但是,人类的情绪和感觉,还有独一无二的身体和心灵,在机器人面前难道都不值一提吗?人类需要担心自己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电影里都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机器人最终还是被拥有真正智能大脑、善良感情和美好心灵的“软弱”人类打败,并重新回归为人类的工具。现实中真会如此吗?人类一直艳羡的强大和成功,不就是要更有力地征服世界吗?那这和机器人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和优势呢? 对于更好地完成一项任务,机器人可能有着人类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人类存在的目的并不止于此。现代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区别,莫过于现代人生活的意义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且追求幸福的过程各有各的姿态,绝不是输入一个相同的程序,然后等待一个相同的结果出现。这也正是人类特别而又精彩的地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并获得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这样看来,了解独特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干百年来,都有一个难题萦绕在人们耳边,“我是谁?”每个人在成长的某一阶段,都会受这个问题的困扰。能给这个问题一个明确答案的人似乎并不多。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要了解自己吗?我们能了解自己吗?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分享几个与之相关的故事,除了影视文学作品中耳熟能详的人物外,这些故事里大多数都是真实的人,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事。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人物的名字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都做了小小的修改。 1.1抉择很难:你知道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吗 “选择焦虑症”是我们这个时代新近流行的病症,小到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大到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谈什么恋爱,很多事情人们都是看哪个都好又看哪个都不好,怎么都难以下定决心,好不容易选了一个又经常后晦不迭。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选择焦虑症? 1.1.1拷问自己的最后时刻:逃跑新娘 从外表上看,女人做事情总是犹犹豫豫的,但那只是在买东西或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时候,在面临人生的重大决定时,她们比你想象的要大胆果断。当然,她们在作决定之前也会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但一旦决定了就不会再反悔。 ——渡边淳一 茱莉亚.罗伯茨曾经主演了一部电影《逃跑的新娘》,在影片里,她扮演一个老是在婚礼当天逃跑的新娘。无独有偶,《老友记》里的瑞秋,也是在和牙医结婚的当天逃跑了。最奇怪的是,做一个医生夫人一直是瑞秋期待的,她却选择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的日子里临阵脱逃了。谁都知道结婚是一个女人从小就开始憧憬的梦想、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再任性的女人都不会把婚礼当天逃跑看作是儿戏,可是偏偏还是有一些女人选择了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呢?她们结婚前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慢慢反悔,干嘛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事态搞得这么不可收拾呢? 瑞秋刚逃到朋友家的时候也非常懊悔,自认犯下了不可原谅的“罪行”。她为什么会逃跑其实连她自己都感到奇怪,难道做医生夫人、享受医生夫人的高贵地位,住在大房子里,看上什么就可以买什么,每年都能去度假胜地旅行,不是她从小到大梦寐以求的吗?她跑个什么劲儿呢?懊悔之后,在朋友们的一再追问下,她终于勉强憋出了一个原因:感觉不对劲。虽然说不出具体为什么,但瑞秋和牙医在一起就是感觉哪里不对,既开心不起来,也没有激情,还没结婚她就可以想象得到多年以后老夫老妻波澜不惊的生活。瑞秋原本以为婚姻就应该是这样,可是当她就要步入教堂的那一刹那、一切都将无可更改的时候,她不甘心了,内心忽然发出一个声音让她赶快逃离,甚至在逃跑了之后瑞秋都不敢相信她真的放弃了这桩很理想的婚姻。 瑞秋为什么会等到结婚那日才逃离,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她一直以为和牙医结婚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她应该这么做。在她头脑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要过奢侈华贵的生活,就应该嫁给牙医,这就是我真心想要的。即便她一直感觉哪里不对劲,但还是坚持要结婚。可等真的到了结婚现场,木马上就要成舟的时候,再不改变就没机会了,这时内心一直被压抑住的直觉才冒了出来。P3-5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苏格拉底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莎士比亚,选自《哈姆雷特》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萨特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林语堂,选自《我的愿望》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柏拉图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卡尔·罗杰斯 后记 学心理学的都有病,不学心理学的不知道自己有病 你有病吗 大学军训期间,邻班的男生忽然跑到我身边问:“你有病吧?”差点被他闲得没事专门来羞辱我的病态整疯了,我当即回过去:“你才有病呢!”男生一声没吭走了,再也没搭理过我。这成了大学五年男生宿舍的经典段子。 毕业很多年后遇到大学男同学,才知道原来他只是想表达一下关心,军训暴晒后我的脸色有点奇葩……“病”指的是生理疾病,不是我想当然的“神经病”。 学心理学之后又被问:“你是不是有病啊?”据说这是“学心理的”被问的排名第一的问题,既然老被问只好出来回应一下。其实学心理学的人确实都有病,就算开始没病学完了也一定会有病。原因很简单,没学之前那是不懂;等学会了就能看出来自己哪里有病了。 学完心理学后,果断给自己定位为轻度神经病,大学男生真是一语成谶…… 有病太正常了。没自卑,还能没个自恋?没分裂,还能没个抑郁?没强迫症,还能没个焦虑?以上都没有,手机成瘾也得有。实在啥都没有的话,还可以追溯童年。这一条太坑了,屡试屡中。童年!父母!!太太太重要了!!!为人父母的都得格外注意啊!你们就是孩子的病根知道吗?豆瓣有个组就叫“父母皆祸害”,光这个小组就超过1O万人啊! 懂点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可不是让好人变病人,而是帮你发现自己有没有病、要不要治、还能不能快乐地成长了。至少当你发现自己有病以后,就不会理直气壮地骂别人有病。特别是拿自己孩子撒气这种恶劣而极其普遍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什么样 上来就说大家都有病,那也得说说心理没病的人到底什么样吧? 心理健康的状态就是内外一致。因为内外一致,人就不需要压抑;不需要压抑,就不会因为压抑生出更多毛病。内外一致就是所说所做所感即所想,真实的想法和外表表现出来的是统一和谐的。不只是说不对别人伪装,更重要的是连自己都不要骗,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想法。 这听起来很简单?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凤毛麟角。人类长大的心路历程就是学会压抑正常需要的血泪历史。不哭不闹了,忍辱负重了,心理疾病了……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公然表达对各种食物的热爱,还有对各种帅哥的热爱……当时好鄙夷她啊!还有点气不过:她凭什么就敢不装相呢? 这个女孩胃口特别好,无论别人拿出什么吃的她都眼睛发亮,满脸带笑地去要,谁给什么吃的只要不是特别不喜欢的(不记得有啥)她都特别高兴。所以当初想追求她的男生总喜欢送她吃的讨好她,还有平时从不做家务的帅哥实在没的可送了,就亲自在家里炸面片,然后带到学校里给她吃。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会撇嘴说,她可真馋! 那时候和现在这种满大街都把“我是吃货”挂在嘴上当做光荣来炫耀的时代没法比,家里的经济条件能让孩子随便买零食的都不多。说大多数人看见好吃的眼睛就发蓝有点夸张,但口腹之欲确.实经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我记得她和人要过用塑料花纸包着的水果硬糖、小麻花、发糕,有的甚至不是零食而是人家带来的午饭。 我也是那种有“自尊心”的人,心里很为她这种行为所不齿,这种用塑料花纸包着的水果硬糖多难吃啊,她都来者不拒。可遇上看得上眼的小吃,我连承认自己想吃的勇气都没有。想吃什么别说主动要,人家主动递到嘴边来都得假装客气地连说不饿。 关键根本不是饿不饿的问题,在我和大多数普通人的眼里,不馋嘴基本相当于一种气节,有不吃嗟来之食之意。其实我的潜台词不是不饿,而是不馋。自认为以我的修行,至少在面对那种用塑料花纸包着的水果糖的时候,绝对有泰山压顶不动摇的精神。谁知虽然这么想着,但我的喉咙还是会不争气地咕噜一下。这太让我羞愧了,我想破头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这种用塑料花纸包着的水果糖白给我都不想要的东西,能让我有尊严的喉咙不知羞耻地吞咽口水?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其实我也馋,可是怕别人认为我馋,所以我把这些对食物的渴望都深深压在了心底,不能接受我这么一个清高的人竟然和她那样的人有同等低级的欲望,我还以为自己早已脱离生理需要层次直接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级,能控制自己的一切欲望并无情地消灭它们! 可惜就算意识满足于认为自己是个清心寡欲、品德高贵之人,但潜意识还有身体却都知道我在撒谎,所以它故意挑了我最鄙夷的水果糖流口水,这分明是在笑话我:“你不是不馋吗?为什么连看见水果糖这么不堪的东西都会流口水?”这就彻底宣告我的理智,也就是我追求崇高的意识早已经一败涂地了。 可是,这个女孩不、压、抑!虽然我表面上鄙夷,可是心里却不知多羡慕她那种不在意他人眼光想什么就做什么的勇气和坦然。不掩饰自己,这正是她吸引人的地方所在。无论是馋嘴这件事,还是和男同学交往的事,她都做到了表里一致,这种一致让她显得很放松、很自然、很有活力。她的生命力正来自于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压抑自己最真实、最基本的需要。 其实我们小的时候不就是这么一种天然的状态吗?可是当我们有了所谓“自尊心”以后,我们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渴望了,用道德、理智给自己塑造一个完人形象,这种对外表现出的完美和内心实际的渴望存在着巨大矛盾,让我们整个人都紧绷绷的。越是存在这种矛盾,就越会让人们把一些不重要的小事反而抬高成了大问题。等到承认“圣人”般的我看见好吃的也会流口水以后,忽然发现其实我对食物的欲望也就那么回事。发现即治疗 学了心理学以后,装模作样少了,多了明明是馋还敢大声宣告“我是吃货”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强大气场! 这就是学心理学的第二个好处,不是教你脸皮厚,而是让你堂堂正正面对自己的一切欲望,知道真实的你既不是圣人也不是一个只能笑不能哭的超人,最妙的是:你不需要自责或者羞愧! 内外和谐一致的人,最容易获得幸福。如果有关自己的事实都羞于承认,那么毫无负担的从内而外的愉悦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心理圈里你就大胆暴露难以启齿的毛病吧,这反倒特别真诚可信! 放眼望去,原来大家都是病人,谁也不用笑话谁。 目录 第一章 我们很难了解自己吗 1.1 抉择很难:你知道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吗 1.1.1 拷问自己的最后时刻:逃跑新娘 1.1.2 利弊VS意愿加权:小西妈妈的新大衣 1.2 头脑中的我和心底的那个我:想独自生活的女友 1.3 揭开很痛:躲进城里的人们 1.3.1 不敢承认的真相:哭醒的夜晚 1.3.2 扭曲的回忆:被欺负的女孩 1.4 接受不易:白领辞职,治好了困扰十年的失眠症 1.5 未经思考的人生:月亮与六便士 1.5.1 平淡的一生:幸福的公务员还是高尚的艺术家 1.5.2 跌宕的一生:富足的经纪人还是贫困的画家 第二章 影响自我的神秘力量 2.1 “神秘人”:多重角色 2.1.1 “学霸”:不费力地学习 2.1.2 守门人:注意选择器 2.1.3 高级顾问:无意识的翻译器 2.1.4 评价者:感觉的判断 2.1.5 领导者:目标设定 2.2 谁会赢:驾驭灵魂的马车 2.2.1 共处之道:24重人格 2.2.2 控制机制:两种力量的对决 2.2.3 理智与情感:骑象人和大象 2.3 朋友还是敌人:两个自我 2.3.1 我是谁:真实的面目 2.3.2 接受还是反抗:萨曼莎害怕亲密关系 2.4 释放潜能:焕然一新的女同事 第三章 真实地感觉自己 3.1 我们的错觉:错误的诚实 3.1.1 难以正确认识的潜意识感觉:感觉会骗人吗 3.1.2 相反的情绪:伊丽莎白讨厌达西先生 3.2 为何如此感觉 3.2.1 潜意识的三种特殊措施:抑制、忽视、掩盖 3.2.2 自圆其说:爱在桥上 3.3 认识自己的倾向 3.3.1高估的幸福:赢彩票的人 3.3.2 高估的痛苦:丧母后不再和朋友吃饭 3.3.3 事后诸葛亮:老年痴呆症的幸福 3.4 直觉可以相信吗:儿子的女朋友 第四章 向内看:自省 4.1 早期家庭经历: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 4.1.1 爱与关注:长长的黑走廊 4.1.2 创伤性事件:不努力的借口还是无法回避的伤痛 4.2 潜意识的线索:梦和白日梦 4.2.1 梦的含义:密码交流游戏 4.2.2 白日梦系列:心灵的散步 4.3 过度自省于事无补 4.3.1 有益的自省:记录情绪的体验 4.3.2 过度自省:令人抑郁的沉思 第五章 镜中我:借助外部世界了解自我 5.1 别人眼中的自己:高冷还是害羞 5.1.1可以避免的悲剧:马蒂尔德的项链 5.1.2 谁的看法更准确:我会为慈善活动买鲜花吗 5.1.3 积极幻想:要根据别人的评价修正自我吗 5.2 受影响的判断:不知不觉的选择 5.2.1潜在的影响:沉睡者效应 5.2.2 无意识偏见:掏枪的警察 5.3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什么 5.3.1 心理学报告的价值:我们是普通人吗 5.3.2 经典的人格测验:哪一种适合你 第六章 我的人生我做主 6.1 “完美自我”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自我 6.1.1 最好的定义:因为二脚趾长而自卑的大姐大 6.1.2 夸父逐日:本来很美的明星为什么要多次整容 6.2 完整的传记:不缺憾的人生 6.2.1 填充有益叙事:鸡爪和铁锹有什么关系 6.2.2 连贯性自我叙事:篡改记忆的人们 6.3 传记的修改权:自我实现 6.3.1 改变叙事的可能性:可能的自我 6.3.2 传记的目标:平静内心 第七章 成就最好的自己 7.1 超越自卑:从病小孩到心理大师 7.2 最好的目标:朝圣之路 7.2.1 拖延是罪吗:我们为什么要拖延 7.2.2 南辕不北辙:目标一致最快乐 7.2.3 可操作目标: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7.3 拥抱自己 7.3.1观照:我看见我自己 7.3.2 悦纳:接受所有的自己 7.3.3 榜样:模仿最好的自己 后 记 序言 人生的真相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 所有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在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 这叫做“真实”。 ——查理·卓别林写于七十岁生日,选自《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很多畅销书教人们怎么适应这个世界,并且脱颖而出。其中,有的书教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他人,以便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这些书把他人不易察觉的小表情、小动作逐一分类讲解,让你可以瞬间看透人心,让周围的人和事尽在你的“掌控”之中;有的书教人们如何包装自己,按照人们的不同目的,给出一套“正确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让不懂上流社会礼仪的人,也能扮出地道绅士的派头。 拼命地读心,读的是他人的心;尽力去假装,装的是给他人看的样子。我们需要这样仔细研究他人然后再费力装扮成另一个人吗?我们在了解别人真实想法或者伪装成虚假自己的时候肯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什么就不愿意多花些功夫读读自己的心、研究一下自我呢?真实的自我就那么不好吗?我有抑郁症,你能看出来吗 2014年8月11日,以喜剧形象带给全世界观众无数欢声笑语的正能量演员罗宾·威廉姆斯于家中窒息自杀,死因疑为抑郁症,这一消息传出后举世震惊。很多人在听说他死讯的时候都不敢相信地问:“他平常看起来很快乐啊?”与罗宾合作过《默克与明蒂》的加里·马歇尔说,“罗宾无疑是个喜剧天才,他是我所在影视圈中遇到的最有才华的表演者之一。他让每个人都快乐,唯独不能让自己开心。”这正是罗宾的悲剧所在。 罗宾生前极为重视隐私,再加上他在公众场合表现得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乐观无私,因此人们难以把对他本人的印象和他在屏幕上塑造的喜剧形象分清。在世人眼中的他是最具有乐观精神的,怎么可能抑郁?谁知罗宾一直努力维持的快乐外表只是一个骗局,不仅别人不知道他患有抑郁症,他连自己都骗过了。尽管已经被抑郁症折磨多年,但他从来不愿意正视,更不可能积极配合治疗。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早已习惯性地认为他就是那个永远逗别人笑而自己却没有烦恼的人。也许他自己都接受不了那一幕:当他走进咨询室,向心理医生痛哭流涕地讲述他的烦恼时,医生反而以为他在演戏被逗得哈哈大笑。 知名作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文章里说过,伪装的快乐也是一种精神的分裂,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也是理智与情感的分裂。所有的分裂都会造成我们人格力量的虚弱,甚至最终会将我们撕裂。直到死前的几天,罗宾依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工作,继续做一个好爸爸——为他的女儿庆生。直到以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方式离开人世,罗宾从未停歇过努力深入各种角色,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体验真实的人生。他的表演真挚动人,这源自于他一直投入进他人的种种人生。 波兰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他的电影之所以有感染力,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经常无情地分析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的解释是,必须搞清楚自己,才能懂得别人的故事。然而,罗宾刚好相反,他沉浸于他人的人生和伪装的快乐中,忘掉了自我。他潜意识层面的“悲观自我”和意识层面的“乐观自我”已经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而且正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让那个世人和自己都更容易接受的“乐观自我”主导了整个人生,侵占了内心那个委屈、痛苦和难过的“悲观自我”应有的空间,结果“悲观自我”最后的反抗毁灭了一切。真实的自我有那么糟糕吗 多数人找心理医生,一开始谈论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其实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焦点调回到自己身上。很悲哀的一点是,很多人关注的都不是自己,或者不是真实的自己。如果罗宾能够更多聚焦在内心,尊重并关心自己的感受,也许他就不用一直生活在神话和“完美自我”里,直到生命结束。《灵魂的黑夜》一书的作者托马斯·摩尔认为,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如这个人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 每个孩子刚来到人世的时候,都会自然地表达自己。饿了会哭,高兴了会笑,不高兴会发脾气;可是随着不断成长,他反倒放弃了最天然的反应,义正言辞地指责起真实的需要。高兴了不敢开怀大笑,不高兴了不但不能哭,还要使劲装笑;长成什么样都不觉得好,非要改成和某些模板一样。这些扭曲的反应,一定会让心理出现焦虑和不安。 大师们都说,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但是你都不了解自己还怎么做自己呢?一个失败的医生,没准做律师倒很不错;一个以为自己只能一辈子看别人脸色的高级苦力,其实更适合当个小老板:迷恋高冷的富二代、以为唯有那样才能幸福的姑娘,骨子里喜欢的却是一个暖男……卖力地为难自己,总是活得纠结和痛苦,有意思吗? 我们也许没注意过,像罗宾·威廉姆斯那样内外不一致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他们就像罗宾·威廉姆斯一样,意识中向往的“我”太好,实在不忍心毁掉它,最后牺牲掉的往往是那个真实的“我”。发现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我究竟在哪里?什么样子?我们能发现它吗?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是认知自我的新视角,也就是说真实的我隐藏在潜意识里。通过深刻的自我反省,可以将掩盖我们真实感觉和动机的层层迷雾看透。果然如此吗?这种反省,对于普通人来说恐怕是很困难的,连心理大师弗洛伊德都说:“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的任务就是,将潜意识里的东西带到意识内。”也就是说,只有高明的专业心理医生才有这个能力帮你看破潜意识。但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发现自己这件事,还是自己来做最为有效。那么,普通人如何才能在自我认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社会心理学家提摩西·威尔逊博士沿着弗洛伊德的脚印继续研究,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适应性潜意识。威尔逊博士认为适应性潜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求得平衡,让我们适应这个世界,从而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本书在适应性潜意识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尽量不多使用专业术语和艰涩难懂的理论,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我们周围生活中的范例诠释威尔逊博士的研究结果,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引导读者明白自我认知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本书还试图总结出一些实用、易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普通人找到与潜意识的链接,发现自我,实现更好的自我。为了方便理解,在本书中,一些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不是完全必要的场合已被通俗的语言所代替,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意或者非专业性,本书中所有原理和理论皆有严肃的出处,试验结果皆基于心理科学家的实证结论,并非个人的肆意发挥。 最后再引一句名家的话:“我们的人格力量绝不在于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不求表面的快乐和成功,但求内心真实持久的幸福。聚焦于内心,从陌生到熟悉;拥抱自己,拥抱人生的真相。只要愿意去尝试发现,拿出勇气来面对,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最好的馈赠——天地间坦坦荡荡的自己。 众里寻我千百度,蓦然回首,“我”就在这里静静等你来。致谢 我的第一本书《苏东坡的幸福人生——东坡心理传记》是关于可以膜拜和学习的大师——苏东坡的积极心理。这是我的第二本书,聚焦在“自我”。这本书更想分享这样一个观念:自我可以积极,也可以消极,它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但不需要是完美的。了解真实的自己,然后接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留给那些外部世界的精力,能分一些在自己身上,关心爱护自己,即便世人有时不能理解你,至少你能理解自己。 本书不仅想写给那些共同学习心理学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更想写给那些还没对心理学产生兴趣、还在为什么事情苦恼或者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拥有更好自己的人。 有机会以一个心理科普作者的角色分享这些感悟,首先要感谢引我走入心理学大门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心理学院众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们,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刘翔平教授。也要感谢和我共同学习心理学的同学们、朋友们,和他们一起建立了心理互助小组,彼此分享和帮助让我更好地体会了心理学的真义。 好东西不分享,对我来说有和苏东坡一样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作为心理学的受益者,我也希望在写作和心理学习的领域里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在一看到好东西就马上眉飞色舞要分享的路上没心没肺地走下去。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书不可能出现在你们面前。 内容推荐 自我认识就是逐渐释放潜意识的过程,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隐藏的“真实的自我”,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个“真实的自我”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更像“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提摩西·威尔逊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适应性潜意识。在有意识的自我形态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科学的心理手段逐渐释放由感觉、动机支撑的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以实现真实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平衡。李锦编著的《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最熟悉的陌生人解析版)》以《最熟悉的陌生人》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生活化的案例,轻松、简单地展示了威尔逊博士的研究结果,同时总结了一些实用、易于操作的方法,帮助普通大众认识、了解自己。 本书适合希望更加了解自我,让身心更加和谐的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当你在做选择时,有没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左右你的思想? 当你面对心上人时,有没有一种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当你经历伤心痛苦时,有没有发现其实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 ……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吗? 社会心理学家提摩西·威尔逊博士用他的研究结论向世人展示,控制人内心真实感受的潜意识如何在意识的自我规范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与最好的自己在一起(最熟悉的陌生人解析版)》作者李锦以《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书为基础,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以及生活化的案例,帮助读者发现真实的自己,体验释放自我的认知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