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约翰·劳
一个人的生涯一旦与发生于1719-1720年间的巨大阴谋发生密切的联系,那么,一部密西西比疯狂浪潮的历史,就一定是其伟大的作者约翰·劳的生平素描。除此之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介绍此人。
对于如何描述约翰·劳,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
有人认为,应将其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处心积虑的骗子、阴谋家,有人则认为应将其描述为一个疯子。就这样,根据看法的不同,形成了以上两种不同的流派。在约翰-劳在世的时候,此两派均对其极尽攻击之能事,对其本人和“事迹”大肆渲染。
当时,人们无法忘记的是他的计划给人们造成的不愉快的后果。直到如今,这恶果还让世人感同身受。
不过,针对人们对约翰·劳的指责是否有公正性,后人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证据,并就此提出了质疑,目的是为了证实约翰·劳并非一个罪大恶极的骗子,也并非丧心病狂的疯子。
实际上,倘若称其欺骗了世人,那么,不如说他也是受骗上当者;倘若称其行为是犯罪,那么,不如说是他人对他本人的犯罪。他对于信用的哲学和真正的原则,其实是相当熟悉和了解的。
相比于同时代的人,他更加了解货币问题。倘若说其体系的垮台和如此巨大的崩溃、灾难相伴而行的话,那么,他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而那些推波助澜、共同构成其体系的人们也同样应该承担责任。他并不曾想到,整个国家会因贪婪而被疯狂地卷入其中;他也不曾想到,如同盲从一样,信心也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而希望则如同恐瞑一样可以变幻莫测、轻易失衡。
他又如何能预见,法国入会出现如下情况——人们如同古老寓言里的人一般,任自己在疯狂的、热情的驱使下,将那只本来可以下更多金蛋的美丽的鹅杀害呢?
如同那位首个冒险从伊利湖划船到安大略湖的水手的遭遇一样,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驾船划过的河流,是那么开阔而平静;他的行程是那么迅速而愉悦。唉,结果他遇到了麻烦!当奔流的大水意料之外地扑面而来的时候,面对着惊涛骇浪的时候,他想采取措施,却为时已晚。于是,那一路上与之相伴,让其享受畅游之乐的潮流,如今,变成了灭顶之灾,成了毁灭之流。
然而,当他用尽全力打算重返原来的航线时,他发现,这股潮流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单凭自己微薄的力量压根无法扭转乾坤。而此时,他本人也正一点一点地接近那可怕的、巨大的瀑布。
狂暴的涡旋已难以控制,巨流将其卷起又吞没,他的身体被尖利的岩石划过。最终,巨石和水流将他连同乘坐的小舟一起撞碎,使之变成片片残缺的碎片。此刻,无情的、疯狂的水流也随之撞到深潭之中。刹那间激起了千万层细密的水雾,而仅在某一瞬间沸腾了一下后,就散落成为泡沫,没过多久,又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平静地向前流淌着,就如同不曾发生任何事情一样。
对约翰.劳和法国民众来说,当时发生的一切同样也是如此。他本人就是那位驾船人,而法国民众就是那曾经为其带来无穷乐趣,最终却又将其毁灭了的滔滔水流。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其父为法夫郡一户古老望族家里的小儿子,成年后继承了祖辈的金匠和银行家的生意。因为经营有道,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巨额财富。而这笔财富,足以让其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是一个在其同胞中相当普遍的心愿,那就是将一个代表领地的名号添加在自己的姓氏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将劳里斯顿和兰德斯顿的地产买下,并因此而成名,其名字也变为了所谓的“劳里斯顿的劳”。
本篇回忆录的主人公劳,就是“劳里斯顿的劳”最小的儿子,在他仅仅14岁的时候,就到父亲的会计事务所里做事。三年后,他在努力、辛勤的工作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当时苏格兰银行业所采用的基本原则。一直以来,他在数字的研究方面充满着巨大的兴趣与热情。在他还是荏弱少年的时候,人们就为其对数学、计算的熟练与精确深感叹服。
17岁时,他已经成长得相当高大、强壮了,体格也相当匀称;尽管其面孔上因为青春痘而留下了深深的疤痕,不过,因为他极具表达力且言语风趣、机智而格外惹人喜欢。此时,他开始不再关注自己的生意,而是越来越自负,整天沉湎于过分浮夸的华服之中。女士们对其特别青睐,亲切地称他为“美人劳”;而其同性们则对他的轻浮奢华的行为颇为不屑,为他起了一个“杰莎米·约翰”的绰号。
1688年,当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就彻底地远离了那张令其生厌的课桌。他渴望拥有父亲留下来的劳里斯顿的地产所带来的收益,同时,也为了开眼界、见世面,于是,他动身去了伦敦。P5-7
与往昔岁月中的财富、贪婪与欺骗以及金融创新相关的精彩记录。
——彼得·L.伯恩斯坦(《资本理论》的作者)
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欺瞒与诈骗。这部历史悠久的作品屡屡出现在关于证券市场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名单之中,受到投资者的一致赞誉。
——马丁·S.弗里德森(美林公司管理董事)
你可以看到,尽管媒体有多种说法,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上没有任何重要的东西发生了改变。
——《福布斯》杂志
这本书既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教益。对于我们处在社会大变局中的中国人来说,为了保持对于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群众性癫狂的清醒头脑,也是十分有益的。
——吴敬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序一并不遥远的投资传奇
彼得·L.伯恩斯坦
这里讲述的传奇故事将发生于近400年前的投资往事一一加以概括。不过,纵然到了现在,这些描述听起来还是那么生动、鲜明,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又好像就发生在现在。 这两本书能令读者津津乐道的原因就在于,尽管世事变化多端,不过它们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耐看。在我们的现代市场之中,不存在任何看起来和当时有较大差异的东西。不管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术语,还是机构投资者的绝对优势,不管是铺天盖地的信息,还是全球一体化,甚至那些足以对金融理论造成深远的影响的洞察力和感知力,也不可能将现代市场和数百年前的市场鲜明地区分开来。
很明显,现代市场行为的绝大部分特征,均和17世纪的市场行为相同。投机者依旧在投机,而对风险采取回避态度的人依旧在套期保值。不过,在今天的市场和17世纪的市场中,之所以存在着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相同之处,并不只是投资者的行为,甚至连交易工具和结算机制,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曾发生任何改变。
由此,我们就可以将一个有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当代的市场是否并不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复杂、奇妙呢?换句话说,那些早期的市场是否并不如我们原本被引导着相信的那样简单,反而是相当复杂的呢?我将此问题留给读者,请你们来解答。
此处上演的种种并不过分引人注目的悲剧,其发生的原因就在于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那短短几百年的独特性。400年前,马凯和德.拉.维加讲述的事件是压根不会发生的,这是由于,直到400年前,人们还对金融市场持排斥态度。对于像亨利八世、主教裘力斯二世或者国王查尔斯五世之类的16世纪的巨人们而言,金融市场存在与否,不具备一点儿意义。
而这本书让人惊叹不已的特性,就在于它将一个重要的事实揭示给人们看:仍旧处于历史萌芽阶段的市场已经可以舞刀弄棒,将当代读者相当熟悉的金融行为演绎给大家看了。
实际上,直到17世纪为止,绝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均表明,在整个社会的财富供给方面,增长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而财富的所有权不时地发生着转换,不过,大多数这类转换多是因迫于无奈或死亡而发生的,而并非真正的金融交易。直到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催生了海外探险、淘金的真正热潮,于是,欧洲才成为新的财富流向之地。
从此之后,不管是新土地上的产品、新的原材料供应、新的动物资源,甚至那些无法计数的黄金和白银……伴随以上的一切到来的,就是技术的发展——这是一场山崩地裂、开天辟地式的技术发展——这个时期伟大的技术进步,最后使得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必然。 如今,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都可以变得非常富有,在此过程中,无须让其他的家庭和国家变得更加贫穷——这种变化就是经济和社会特征最本质的变化。人类历史上头一次出现了财富的积累无须依赖于世袭继承或者剥削掠夺。就最低限度而言,这些剥削和掠夺的发生地在远离欧洲海岸的遥远土地上,在此,我们暂且对其忽略不计吧。
最重要的是,伴随着财富的积累,企业拥有了所有权的推动力量。
从这一刻开始,高贵者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请大家注意,《困惑之惑》面世的年代正是1688年,而此时,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建立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第一步得以迈出。与过去的这一戏剧性的决裂,恰好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资金,是企业需要的。换言之,只有借助于融资,方能将企业的资金问题加以解决——要知道,这些资金的数量一般是相当巨大的,绝非企业家仅凭个人之力可以筹措到的。而行使有形资产金融求偿权的市场,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些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随时可以为准备涌入市场的流动性财富提供充分的发挥之地。17世纪,欧洲民众在发财致富的过程中步伐是如此快速有力,就证明了这一点。
金融求偿权一经产生、存在,就好像相当急切地要把愿望表达出来,即主宰自己的生活,使其远离赖以产生的基础资产。这就是马凯和德·拉·维加告诉我们的故事所包含的警示意义,此二人于金融市场游戏开始之后,就极为迅速地发现了这一内核。
同样,我还要向读者指出的是,本书中包含的宝贵财富不仅仅是两篇,而是三篇。
马丁·弗里德森的序言并非只是马凯和德·拉·维加作品的附件或点缀,而是您即将读到的这本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此书中关于昔目的财富、贪婪与欺骗,以及金融创新中值得关注的历史内容时,您会借由这三个部分获得相当多的阅读快感。
查尔斯·马凯、约瑟夫·德·拉·维加编著的《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必读金融理财宝典)》是一部内容翔实、案例鲜活的金融投资类通俗读物, 集合了两部投资经典《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和《困惑之惑》。前者通过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深陷于投机狂潮中的人们的疯狂举动;后者以对话的形式,将交易所里价格涨跌动因、投机原则、经纪人贪婪的原因及空头的花招等一一予以揭露。全面展示了“一段关于财富、贪婪、欺诈与金融创新的精彩历史”。
查尔斯·马凯、约瑟夫·德·拉·维加编著的《金融投资400年(投资者必读金融理财宝典)》是关于法国密西西比计划、荷兰郁金香狂潮和英国南海泡沫事件等非理性狂热现象的记录,还收集了一些群众性癫狂的从幻想走向幻灭的历史故事。《困惑之惑》用对话形式,即“第一段对话”“第二段对话”“第三段对话”“第四段对话”,来解释当时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场的运作,书中呈现了当时股市的混乱、疯狂,充斥着人性投机的狂热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