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约尔(Samuel Dyer,1804-1843),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27年赴南洋向华侨传教,能用流畅的闽南语证道。在管理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事务期间,研究中文印刷技术,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打造出永久性字范。今日中文印刷广泛使用的明朝体活字,即由他亲手研制、逐字铸造而传承下来。1843年在澳门去世,葬于马礼逊墓旁。
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死(台约尔传)》讲述了台约尔的故事。
这是一个家庭、两个世代、五个人的故事!
台约尔祖孙三代,立志为中国人而活,为中国人而死,正应了圣经里面的一句话:“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
台约尔(SamuelDyer,1804—1843),马礼逊的学生,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圣经》“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MariaTarnDyer,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永久性字范;以简易浅白之中文重译《圣经》;由于他对《圣经》原文的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与委办译本出版。张陈一萍、戴绍曾创作的《虽至于死(台约尔传)》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研究。
前言 文/戴绍曾
第一章 欣然就道(1804—1827,英国)
第二章 艰辛备尝(1827—1831,槟城)
第三章 破茧而出(1831—1835,槟城)
第四章 流金岁月(1835—1839,马六甲)
第五章 情系华民(1839—1841,英国)
第六章 喜乐潮涌(1842—1843,新加坡)
第七章 边界瞭望(1843,香港)
第八章 终入中国(1843,澳门)
第九章 前仆后继
第十章 虽至于死
跋 文/张陈一萍
附录一 A.SamuelDyer中文名字考
B.台约尔家谱
附录二 A.台约尔与谭玛莉家谱
B.谭玛莉生年考
C.马礼逊中文班三女士考
附录三 台约尔生平地图(一)英国时期(1804—1827)
附录四 台约尔生平地图(二)槟城时期(1827—1835)
附录五 台约尔生平地图(三)马六甲时期(1835—1839)
附录六 台约尔生平地图(四)返英述职时期(1839—1841)
附录七 台约尔生平地图(五)新加坡时期(1842—1843)
A.传教站与住家图
B.书信往来一览表
附录八 台约尔生平地图(六)香港时期(1843年7月31日—10月24日)
A.所行路径图
B.广州十三行图
C.最后的日子
附录九 A.台约尔与中文活字印刷
B.台约尔铸字估算之比较一览表(部分)
附录十 A.伦敦会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B.基督教对华传教士一览表(1807—1843)
C.伦敦会职员表(1824—1845)
D.英国海峡殖民地官员表(1807—1843)
附录十一 台约尔著作一览表(1824—1843)
缩写对照表
注释
台约尔生平年表
人物小传
致谢
参考资料
人名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马六甲同工虽未留下台约尔一家,但建议他们返回槟城后,和贝滕两分开居住。因为,过去三年多,差会为节省开支,让两家同住在伦敦会的院子里,虽是分住两端,到底还是同在一个院子里生活。尤其当台约尔夫妇领养了孩子,在两家孩子众多的情况下,“其间的紧张可以想见。台约尔给伦敦会的信上说:“两家住在一起并非不可行,而是不可取。”
于是,台约尔夫妇从马六甲迁回来之后,直接搬人相隔一家的房子居住。(参附录四)1831年8月17日,台约尔给伦敦会的信上写着:此次马六甲之行带来祝福,“传教士大家庭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我们中间有和平与爱,相互的关系更和谐”。1832年7月12日,他们共同致函理事会,表示居住问题获得解决,两家都很高兴;又说,传教士家庭分开居住,是日后应继续的政策。’
1830年5月,台约尔在槟城的华人市集(bazaar)买了一间店铺,作为福音中心,产权归于伦敦会,7月开始使用。次年,理事们为该屋捐助了40英镑。这屋一边面向大街,十分繁荣。他每天到那里,坐在完全敞开的前屋,分发圣经、单张、药品,也与路过的人谈道;晚上再去,有时进来听讲的多达30人,有时只有一两人。此外,台约尔还挨家挨户去与华人谈道,常受到很大的激励。贝滕也使用这个福音中心。
台约尔自搬回槟城后,他与贝滕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各有一个同语言的传教士一起同工。在愿望达成之前,他们互相结伴,彼此帮忙,分发福音书册。
三、关系美好
同为伦敦会传教士,两家常互相照顾。1827年8月,台约尔与谭玛莉初抵槟城,贝师母因病到海上休养,一去半年,仅带着最小的女儿同行,留下四个孩子与已故恩士夫妇的孤女,谭玛莉欣然代为照顾。
财物方面亦然。台约尔鉴于事工需要,于槟城对岸的威省、马来人集中的海边,买了一栋草顶式的房子(atap)供贝滕使用;那是1829年7月,他们二人一起外出传道、路过当地时决定的。又因该屋靠近海边,台约尔特在屋前加柱以为保障。一日,旋风来袭,贝滕正在屋内过夜,屋前的柱与树俱倒。幸而,房屋倒塌之前,当地孩子大声呼叫,将他唤醒,他才及时逃出。随后,台约尔又担负起房屋的修理费。贝滕在书信中两度提及此事,可见心中的感激;其中第二封信还提起,曾有两人盗用他的名字开了支票,他为此忧心病倒,台约尔代他出庭,事情得以解决。
贝滕对台约尔也一样照顾。台家自马六甲去而复返搬回槟城的委屈,贝滕很能感同身受;1832年4月7日他致函伦敦会,除了重申每一部门能有两位传教士的愿望,最后更于信末附以私人的观察,说道:
台先生在马六甲受到极不友善的对待(因此他想搬回槟城是理所当然的),幸而理事们批准他搬到马六甲的事,不然我怕会带给他更大的打击,但愿一切都能圆满。台弟兄已学到功课,必不至忘记。我感到他十分感激理事们的批准。他乃真正虔诚之人……”
由此可见,贝滕与台约尔,两个气质不同的人一起同工,相互体谅,彼此帮助,充满了爱与和谐。
1831年底,修德因健康缘故返英休养,英华书院由精通马来文的休斯暂代院长之职,三个多月后汤雅各自任为院长。”1832年4月3日,马礼逊自广州写信给台约尔,要他前往马六甲接掌英华书院,信上写着说:
我听说修德已返英。汤雅各现在英华书院,他担心即使妻子的病能康复,他也须离开;因此我指望你去马六甲接掌英华书院,直到修德回来。”
于是,台约尔的“去留问题”再度成为议题。其实在此之前,理事们已于1831年9月12日决议派他前去马六甲,并于11月12日信中重申派令”。为此,他感到十分为难。因为总部虽然指派他去马六甲,但未指明英华书院。他固然愿意在英华书院贡献自己,但考虑未必被汤雅各接受。1832年7月他写信给伦敦会,论到马礼逊的来信,说道:
理事们指示我投入英华书院,这事我不能违背。但在学习中文方面,再无人比我更欠我所挚爱的朋友和弟兄的债(按指马礼逊),因此,我既不能答应,也不能拒绝。P57-59
读完《虽至于死》的原稿,我不禁自忖:“若我在世只有三十九年寿命,我将如何去过这一生呢?”
台约尔曾经就读于惹人艳羡的剑桥大学。然而,他为福音的缘故放下学业,把十六载岁月投放在华人身上。他先后在马来亚的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居住,也曾旅行至香港和广州,屡经迁徙,几历转变,他要让华人得闻福音的热诚和焦点却始终不变。现今世代崇尚一心多用,但保罗精要地提醒我们一项历久弥新的属灵真理:“我只有一件事……”(腓立比书3:13)台约尔的生命正是这真理的最佳写照,“虽至于死”也不言弃。
抚心自问,面临台约尔所经历的困境,我会如何回应呢?
1827年,台约尔刚抵工场,即面对资深同工病重的挑战,原本团队人数已不多,台约尔更要自己学习和适应,他亦和众多传教士一样,面对学好中文的艰巨挑战。1839年,因着爱妻谭玛莉罹患严重肝炎,台约尔不得不返回英国。后他又受到不实的指控,质疑他的诚信。1843年,他离家在外,只身在广州时病倒了,病情危殆,甚至立下遗嘱,但他写信给他所深爱的孩子时,仍因着表达基督的救恩,他“感到非常快乐”。在一切景况中,他不被打倒。和保罗一样,他有这宝贝在瓦器中,虽然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哥林多后书4:8~9)
想到台约尔为华人教会的成长作出的贡献,我自省,我们将留下什么属灵遗产给未来的世代呢?
经过多番游说,台约尔终于获得伦敦会的首肯,修订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马礼逊所译的中文圣经堪称杰作,只是用语较适合学者和知识分子,普罗大众难以明白掌握,台约尔正好补其不足。另一方面,台约尔和谭玛莉在教育事工上建树良多,特别是为华人女性受教育开创先河。他们打破当时的禁忌,开办华人女子学校,新加坡圣玛格烈中学就是他们尽心摆上的成果之一。
1843年,台约尔在澳门病逝,对中国的影响却绵延不绝。有谁想到,他的女儿玛莉亚和女婿戴德生会创办中国内地会,为华人教会写下历史新的一页呢?又有谁想到156年后,澳门回归中国,中国的教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我诚意把《虽至于死》推荐给你!
任何不能为中国舍身的意念,都会令我万分沮丧。——台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