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是著名设计师和动漫表演者黄山的最新个人写真作品。黄山作为国内著名的球关节娃娃设计师和动漫表演者,有众多粉丝和拥趸。在本书中,照片展现了一个离开故乡、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青年,他在酒店大堂里疲惫的小憩,在都市街头片刻的茫然,向读者呈现出他最为真实的一面,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逆旅》一书精心收录知名COSER、装效师黄山近年来旅行途中所拍摄的几组便装私影,配合近两万犀利直白的文字,充分展现黄山个人最真实的一面。九州、大阪、东京、纽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摄影棚之外的自然光影和异国街头的人群里,脱下光环的独行者,用最简单坦率的方式,与所有读者分享他的梦想与坚持。
九洲
关于我
关于青春
关于梦想
一些“八卦”
大阪
玩物
认同的代价
美丽与内涵
纽约
公路情结
摇滚精神
梦想的力量
东京
Dot' go too fast,you will lose your heart
美丽与内涵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美丽”和“有内涵”成了世仇。
很显然,根据自然规律和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我们都能判断出,美丽的人肯定是少数,属于特权阶级,特权阶级在舆论上自然是比较被动挨打的一方,但实际上的地位……大家懂的。
据我观察,这一点在娱乐圈最为明显。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娱乐圈有了“偶像派”和“实力派”的区别。显而易见,偶像派就是美人派,但有别于美人派的又不能叫“丑人派”,所以所有长得一般到不太好的都改叫“实力派”了。从这个称呼反推过来,偶像派差不多就等于是“没实力派”。“自古红颜多祸水”,加上每年的备种八卦丑闻大戏,更是让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但事实上据我所知,优秀的艺人,就算是偶像派,所经历的磨砺其实是和“实力派”不相上下的,却平白地受到一种莫名的鄙视。
因此好看的人,在备受推崇的同时,做什么事情想要被认同,反而是异常艰难的。因为要诽谤他们太容易——外表好看,意味着没有内涵,意味着潜规则,意味着走后门,意味着一切灰色的可能性,甚至意味着诱惑与罪恶。外表的一切美好都是表象,是虚幻,内在不好的才是真实的。
记得我小时候和同学聊起偶像,就算心里喜欢的是最好看的那个,也会选个不那么好看的说自己喜欢,并且要标榜是喜欢其才华。如果坦承喜欢的是好看的那个,就有被嘲笑“肤浅”的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球社会”这个概念更是把“好看”与“不好看”的矛盾推到了新的高潮。有些人开始热衷于“扒皮”运动,把所谓的“好看的人”放在阳光下曝晒,以确定美丽是不存在的;而有一些人相信外表就改变一切,无所不用其极地不断追求外表的美丽,强调“好看就是这么吃香”的现实。这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的强烈碰撞简直让我们无所适从。
其实“眼球社会”从来就是有的吧?对美的追求是再正常再正当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人可以又美丽又有内涵呢?其实美丽并不只是指天生丽质,外形的美丽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填补内涵一样的辛苦。天生的美丽就像钻石一样珍贵,但这并不值得炫耀。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美丽起来,才是真的厉害。这就好比一块有瑕疵的玉,经过你的努力雕琢成为一件独具匠心的美丽的艺术品,反而更加珍贵一样。
对于很多喜欢“扒皮”的人,我更是觉得很可笑。
我有一位好朋友说了一句我特别认同的话:“很多人说我并不是真的漂亮,说白了就是说我不是天生就这么好看!我当然不是天生就这么好看,正是因为我不好看我才要追求美,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动力我才会一直追求变好看的每一个细节,最终我修饰了我的缺点,我当然变好看了。”是的,其实这种喜欢扒皮的人,就好比一个人成绩没你好,却要怪你比他更用功,以此来表达其实你和他一样笨,而不是想着自己好好努力也聪明起来,这不是很荒谬吗?为什么有内涵就一定意味着眼睛要受罪?实在县不能明白。
在我的眼里,从不好看变得好看,也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需要的一种修行。这和从小学习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是一样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变得好看起来的途径与方法,找到它,坚持它,征服它,是这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我以前不说很肥硕但是也不苗条,后来为了穿进一条买回来又穿不上的超级好看的裤子而去减肥。每天计算着食量,三伏天裹着保鲜膜穿着棉袄去长途慢跑,硬是减下10公斤来。这种疯狂的事情我自己想想都激动,而且每次遇到难以征服的困难,我都意识到,只要我方法正确,有足够的毅力,我就能征服它,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上的,因为我已经成功过。
好看和有内涵从来都是孪生姐妹,懒惰与嫉妒两个巫婆把她们一分为二了。
少年,我相信你一定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救世奇才一一让她们相逢吧,至少在观念上……
P51-53
这些图片都是自己的过去。
我们在面对过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态度:高歌,低吟。
那些快乐的,光荣的,我们都乐意去歌颂。
有些悲伤的,耻辱的,我们都独自去封存或者遗忘。
我们忘记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静静地陈述。
是的,其实我们普罗大众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平静的,我们存在的记忆也唯有陈述,才能保存与传送。
平凡的,在哲学上来说就是伟大的。
我们在通往各自的伟大的道路上,都需要记得自己。
记得每一个最初的故事,和那些唯一的经历。
我把那些小感动,小焦虑和迷茫与大家分享,在我们一起成长的路上。
黄山
二○一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