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在继承帝国遗产的基础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目前的回答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纵观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的历史,这个民族政治理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它把清代盛期的疆域作为判定历史上中国的标准,在这个政治经济相对完整的幅员内,探索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从而构筑起当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础。它兼顾了问题的两方面:一是将帝国遗产转化为“多民族国家”;二是将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寄予在“统一”两字里。再加上社会经济及其人格化人民的交融,就造成了区别于华夷之辨的新民族政治论。曹为编著的《中国民族政治史述论稿--从先秦到隋唐共四章节,内容包括先秦时期、秦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隋唐时期。
曹为编著的《中国民族政治史述论稿--从先秦到隋唐》通过梳理中国民族政治史前半段时期,即先秦到隋唐,认为民族间的斗争和融合,政局的分裂或统一,两者息息相关,但并非一一对应。西周以封建法权的方式将各民族整合在一个严密的等级秩序中,当它强盛时,各民族在这个秩序中只是各安其位。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蛮、夷、戎、狄和诸夏全部陷入混战。到战国时,蛮、夷、戎、狄部分被融合,部分退居中国的边缘,诸夏也在斗争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夷风夷俗。春秋战国四百年的分裂局面,为秦汉的统一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人种、智识和实践资源。在西晋时,少数民族纷纷起来建立政权,这是秦汉以来内附各族真正进行大规模融合的时代。经过三百年的斗争和融合,到隋统一全国时,秦汉以降的少数民族完全融入更生的汉族了。隋唐是新一轮民族融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