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弗洛伊德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彼得·盖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迄今最全面、最完整、最细腻的弗洛伊德传记!

作者彼得·盖伊试图将精神分析、传记与历史相互结合,营造一种新思潮,显示出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辨证探究的划时代的原创理念。由于弗洛伊德生前毁掉了大批书信及手稿,所以《弗洛伊德传》中所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几乎通读了能得到的有关弗洛伊德的所有资料,并说服了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仅存的弗洛伊德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和其学术的历程。读完《弗洛伊德传》,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弗洛伊德这个人,还可以一窥精神分析的真面貌。

内容推荐

《弗洛伊德传(精)》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

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目录

导读 如何阅读弗洛伊德

前言

第一部 奠基期:1856—1905

第一章 知识的贪求

 回忆的滋养

 研究生涯的诱惑

 恋爱中的弗洛伊德

第二章 酝酿中的理论

 必要的朋友与敌人

 歇斯底里、投射与困窘

 自我分析

第三章 精神分析

 梦的秘密

 献给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从罗马到维也纳:一段缓慢的进展

 性欲地图

第二部 深究期:1902—1915

第四章 四面受敌的宗师

 50岁

 感官之乐

 星期三心理学社

 外国人

第五章 精神分析政治学

 荣格:加冕的王储

 美国插曲

 维也纳对抗苏黎世

 荣格:后来的敌人

第六章 疗法与技术

 疑窦重重的首演

 经典性的两课

 事出有因:达·芬奇、施雷伯、弗里斯

 事出有因:狼人政治学

 临床技术手册

第七章 应用与涵蕴

 有关品位

 社会的基础

 重绘心灵地图

 欧洲的终结

第三部 修正期:1915—1939

第八章 侵犯性

 牵连甚广的重大事件

 风雨中的和平

 死亡:经验与理论

 爱欲、自我,及其敌人

第九章 生死相争

 死亡的阴影

 安娜

 成名的代价

 活力:柏林精神

第十章 黑暗大陆的摇曳火光

 兰克事件及其结果

 医生的两难

 女人,黑暗大陆

第十一章 人性使然

 对抗幻象

 文明:人类的困境

 丑陋的美国人

 战利品与讣闻

第十二章 死于自由

 灾难政治学

 反抗之作为自我认同的方法

 奥地利完了

 一个斯多葛派之死

缩略语

文献综述

后记

致谢

索引

试读章节

回忆的滋养

西格蒙·弗洛伊德,人类之谜的伟大解密者,他的成长背景所带来的难题和困惑,引起了精神分析师的高度兴趣。1856年5月6日,他出生在莫拉维亚(Moravia)的弗莱堡(Freiberg)小城里,父亲是雅各·弗洛伊德(Jacob Freud),一位经济拮据的犹太羊毛商人,母亲是阿玛莉亚(Amalia)。父亲在族谱里为他取的名字是西基司蒙德·史洛墨(Sigismund Schlomo),这个名字在他青少年期之后就消失了,他从来不用“史洛墨”这个祖父的名字。在中学生涯中,有一段时间他试着用过西格蒙(Sigmund)这个名字,在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之后,便正式改用了这个名字[他甚至那个时候还在犹豫着。1872年,他还在中学阶段时,曾经在一封信上署名西格蒙,但三年之后,当他在维也纳大学研习医学时,他在达尔文《人类的由来》(Die Abstammung des Menschen)的德文翻译版上署名“西基司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ieud),1875年,医学院学生”。由于他从来没有说明过为什么要缩短他的名字,因而所有在这方面的推测,都将纯然是一些推想]。

1856年5月13日,他诞生一周之后,弗洛伊德家族的族谱记录了西基司蒙德“进入了犹太人与上帝的契约”里面,简单地说,就是行过了割礼。这是最可信的一件事情,其他的大部分讯息,都没那么确定。弗洛伊德认为他“有理由相信,父亲的家族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科隆的莱茵河边,在14世纪和15世纪欧洲人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往东迁移,到了19世纪,又从立陶宛经过加利西亚(Galicia)迁移到说德语的奥地利”。弗洛伊德相信其家族传承在此,科隆犹太人社区的秘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为他父亲详细说明了弗洛伊德家族的传承,一直追溯到这个家族14世纪时在科隆的根源。这一项弗洛伊德世袭家族传承的证据或许合理,但却显得很薄弱。

弗洛伊德的情感发展过程,与其说是由这种精细的历史传说所塑造,不如说是由他发现他家族世袭上的关系之纷乱脉络所塑造。在19世纪,家庭网络之间的混乱状况是极为常见的,由于疾病和分娩过程经常造成死亡,鳏夫寡妇又经常立即再婚,故弗洛伊德所面对的谜团之复杂难解,真是超乎寻常。雅各·弗洛伊德娶他的第三任太太阿玛莉亚·纳坦森时是在1855年,时年他40岁,比新娘年长20。他第一次婚姻所生的两个儿子:已婚的老大伊曼努尔(Emanuel)及其子女、单身的老二菲立普(Philipp),都住在附近。伊曼努尔比他年轻又迷人的继母还要年长,这位继母是他父亲从维也纳娶来的,而菲立普只比这位继母年轻一岁。对西基司蒙德·弗洛伊德来说,有趣的是,伊曼努尔的其中一个儿子应该是比他还年长一岁,弗洛伊德不仅是他的第一个玩伴,而且还是这个小孩的小叔叔。

在弗洛伊德的回忆中,这个侄子约翰是他最好的朋友和“做坏事的伙伴”。其中一件坏事,发生在他大概三岁的时候:他和约翰在一片草地上采花,之后他们两个凶恶地抢走约翰的妹妹宝琳娜(Pauline)的花。有时候,两个男孩产生了不和跟紧张,就会把他们的攻击转向彼此。另一件斗殴的插曲,被放到家族传说的记事里面,那是弗洛伊德不到两岁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有一天,弗洛伊德的爸爸问他为什么要打约翰,虽然弗洛伊德口齿还不清楚,但是已能够思考事情,他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道:“我打他是因为他打我。”

进一步缠绕在弗洛伊德家族关系的纷乱模式当中的,是弗洛伊德觉得,跟爸爸比较起来,他那年轻貌美的妈妈,与同父异母的哥哥相配多了,然而,阿玛莉亚·弗洛伊德却跟他的爸爸睡在同一张床上。1858年,在他两岁半之前,这类问题达到了特别动荡的高峰,他的妹妹安娜诞生了!回忆起这段岁月,弗洛伊德认为他当时已经明白,他的小妹妹是从妈妈身体里跑出来的,比较难懂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哥哥菲立普,究竟是怎样在妈妈的感情世界的竞争当中,取代了爸爸的位置?或许,是不是菲立普让妈妈怀了这个可恨的新的小对手呢?整件事情让人陷入一团迷雾当中。

这些童年时的难题,都被弗洛伊德搁置下来,压抑多年,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晚期,他在自己的梦境和努力的自我分析当中,才重新回想起来。他的心智是由这些事情所组成的:他那年轻的妈妈怀了一个小对手,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用某种神秘的方式,成为她妈妈的伴侣;他的侄子比他自己还老,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大的敌人;他那仁慈的父亲老得可以当他的祖父。他从这样私密的体验当中,慢慢编织出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来,当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回到他身边。P4-6

序言

西格蒙·弗洛伊德出生于150年前的1856年5月6日。他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使人们重新审视他的作品和影响。但是由于他的名声引起争议的情况仍然和一个世纪前一样,这是一项成问题的任务。1859年,20世纪精神的另一位伟大缔造者查尔斯·达尔文凭《物种起源》成为不朽,立即获得了热情的读者,当时弗洛伊德刚刚三岁。经过一段时间充满敌意的论战之后。连善良的基督教徒也能认可达尔文的关于人类如何进化的不敬神的思想。如今他在生物学领域拥有稳固的地位,除了一些固执己见的孤立例子,特别是美洲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坚持混入宗教信仰,虽然几乎每个人都同意基督教信仰在该领域没有地位。

弗洛伊德的地位截然不同。围绕着他的遗产发生争吵的各方差异悬殊,以致他们之间达成共识,甚或安排一种可接受的妥协方案的可能性都是难以想象的。达尔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这类基本原则问题的影响。人们普遍接受自然选择方面的大量证据;只要此类权威性证据的碎片,精神分析学家就会很高兴。可是精神分析学家提供的证据常常难以解读。与物种的历史相比,人类的精神对分析甚至描述更加抗拒。假定生物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都对理解精神行为有很大贡献。但是一些批评者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诠释——如关于梦的理论——会毁掉精神分析的结构,近年来,分析专家替他辩护,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主张我们对梦的了解实际上是肯定了弗洛伊德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余分析视角对于异议和辩护采取开放的态度。

这一议题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个人。在弗洛伊德的支持者看来,他不仅是研究精神的有趣的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贡献,而且是一种新体系的预言家,无异于文化英雄。而贬低弗洛伊德的人认为,他不仅是个误导人的心理学家,而且是独裁者、说谎者、骗子——总之就是冒充内行。如我所言,双方的观点没有妥协余地,读者必须选择一种立场。我写这部传记,也不逃避采纳某一方的观点。

在本书开头,我就选择了肯定的基调。我赞赏此人及其作品,主要因为他的成就。我相信这部传记不是英雄崇拜的史诗。我始终假定弗洛伊德只是人类,可以持怀疑态度进行调查;早期的分析家向他谄媚,尤其欢迎他的一切言论,仿佛他是精神分析学界绝对正确的教皇,那样只是损害了他的事业,致使他近年来被广泛讨论(并且毫无结果)的梦的理论变得模糊不清,俗话说就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此外,弗洛伊德遗留了一些问题,相关证据过于支离破碎或互相矛盾,无从获得可靠的结论。弗洛伊德和他妻子的妹妹玛尔塔之间有没有风流韵事?我指出,几乎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弗洛伊德的想法不足以说服我们相信两人是否上过床。在我这里,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不过我最好的推测是,他们的关系仍然仅限于友谊。但我不愿拘泥于教条,我已经补充说,只要出现相反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就会改写那几页。另外还有弗洛伊德和美国外交家威廉·布利特合作的关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奇怪“分析”。我称之为尴尬难堪的事和应用分析学的滑稽模仿。不过出于文体上的理由,我只安排了对弗洛伊德的介绍性材料。现在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者保罗·罗拉岑(Paul Roazen)发掘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材料,暗示弗洛伊德在书写这件“尴尬难堪的事”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人们通常猜想的更大。这本书里只有寥寥数语需要改写。尽管如此,改善总是好的,纵然只是小小的修正。

那么弗洛伊德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就是庆祝的缘由,而不是悔恨、惋惜或失望的机会。虽然有的精神分析学家怀疑他的一些最激进的观点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我想即使这些人也必定能发现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划时代的重要性,无论他的作品里有多少细节需要修改。以我的判断,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更公正地理解人类这种动物。他认识到人类——所有人类——都必须面对文明的困境。因为文明既是人类的最伟大的成就,又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它要求个人控制自己的冲动、否认自己的愿望、限制自己的性欲。按照弗洛伊德那令人绝望的明智观点,倘若没有文明强加的节制,人就不能生活,但人也不可能真正脱离这些约束而自由地生活。挫折、失意和不幸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教育的最有意义也最被忽视的是它消极的一面;它教孩子不要做什么,不要要求什么,甚至不要想象什么。弗洛伊德告诉了我们这个令人不悦的消息,所以他永远不会是广受欢迎的预言家。然而让我们牢记这一真相吧,因为这是值得的。

彼得·盖伊

2006年5月

后记

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有趣、但我认为相当可疑的描述,这桩事件应该是发生在上坡路19号的这间寓所。芭芭拉·汉娜在她那本令人赞叹的“传记回忆录”——Jung:His Life and Work(已引述过)中报告说,1938年3月中旬,纳粹入侵奥地利之后没多久,小弗兰茨·里克林——荣格的长年友人弗兰茨·里克林之子——“便立刻被一些极为富有的瑞士犹太人派遣进入奥地利,身上带了一笔数额庞大的金钱,竭尽所能地说服那些犹太领导分子,在纳粹开始迫害他们之前尽速离开该国”。这位即将年满30岁的里克林,当时才正要展开他的医学生涯,他认为这项任务之所以选上他,是因为他的镇定自若和“极像日耳曼人的外表”使然。整体而言,他是“极其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使命”,可惜却在弗洛伊德的身上失败了。里克林的父亲曾力劝他的儿子,要弗洛伊德赶紧离开奥地利,并且“要利用最掩人耳目的交通工具离开”。不过当年轻的里克林前去拜访弗洛伊德,并且“向他解释情况”时,无奈弗洛伊德却坚决地说:“我拒绝理睬我的敌人们。”尽管里克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向他解释情况,并坚持表明他的父亲,或荣格对弗洛伊德都未怀有任何敌意。可惜弗洛伊德只是重申他的坚定立场。不过,汉娜总结道,弗洛伊德一家人还是非常客气地对待这位传话者,甚至还邀请他共进晚餐。

汉娜的描述仅只如此。此外她便没有再提出关于这则惊人故事的任何文献。不过既然她与年轻的里克林私交甚笃,而且经常在荣格那里和他碰面,所以里克林很有可能便是她的消息来源。然而她的陈述却有一些破绽,比方说:那些“极为富有的瑞士犹太人”一定知道纳粹在进入奥地利的同时,便已经展开了迫害犹太人的行动。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瑞士犹太人居然会挑上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敌人之子,作为他们的使节,这听起来不大可能。此处只有弗洛伊德刚毅且不妥协的拒绝态度似乎是真实的。因此,我决定把这项报告搁在一旁。

接着在去年,当这本传记的内文已经付梓之后,罗伯特·S.麦卡利博士(如今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则是纽约市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员之一,并在当地的荣格学院接受训练)部分证实了汉娜的陈述,同时作了重大的修正。当这位年轻的里克林在纽约演讲时,麦卡利和他碰了面,并且聆听了他那次前往维也纳的任务细节。他记得里克林所说的是,当时的一万美金其实是荣格和里克林从他们自己的存款中凑起来的,而不是来自那些有钱的瑞士犹太人,他们希望将这笔钱直接送到弗洛伊德的手中。当里克林抵达上坡路19号这栋公寓时,安娜·弗洛伊德却只把门开了一半,而不让他进来,同时还说她的父亲不想接见他。接着弗洛伊德来到门口,然后说了汉娜引述的那些话:“我拒绝理睬我的敌人们。”里克林向麦卡利回忆道,弗洛伊德一家人的敌意是如此强烈,使他不得不离开,返回苏黎世,而那笔钱还放在他的腰缠上[Robert S.McCully,“Remarks on the Last Contact Between Freud and Jung”。Quad-rant:Journal of the C.G.Jung Foundation,New York,XX(1987),73—74]。

麦卡利博士(我已向他请教过)对于里克林的陈述记得非常清楚,而他的版本一听起来就比汉娜的版本可信也有趣许多。它将使我们对荣格有一番新的认识。根据麦卡利博士的信件,他只怀疑“汉娜是如何知道她所描述的这件事”,不过他倒是相当确定小弗兰茨-里克林(如今已去世)既没看过她的手稿,也没接受过她的征询。诚如我提过的,无论汉娜的说法有多么的混淆,我几乎可以毫无疑问地相信,她的消息来源一定是里克林本人。不过在欠缺公正记录的情况下——毕竟我手上只有两篇转述的报道——我决定不把最后这章从印刷厂抽回,以便把这个精彩的故事加入内文之中。不过它还是值得记上一笔。说不定,一旦我们被允许接触荣格的文献之后,这个故事将会晋升为一则历史真相。

书评(媒体评论)

迄今最全面、最完整、最细腻的弗洛伊德传记;大师笔下的大师,为我们的时代而写。

——《华盛顿邮报》

全盘掌握弗洛伊德的所有作品,一部公正而充满创意的伟大传记。

——《时代》杂志

这是一本建立在细读弗洛伊德作品的基础上的传记,智慧、抓人、新颖而严谨。

——《纽约时报》

很不寻常……追溯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及其学术生涯,叙事巧妙,文风清新活泼。

——《芝加哥论坛报》

非常有品位……弗洛伊德的生平融入了他的时代背景。在盖伊笔下,一代大师也是如此平易近人。

——《新闻观察报》

表现杰出,妙不可言。盖伊将大量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有关弗洛伊德的文献——包括数百封之前无人知晓或难以获得的信件,重新整合起来,工程浩大,不愧为艺术精品。

——《旧金山纪事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