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不注史话/济南历史文化读本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唐景椿//孔宪雷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景椿、孔宪雷所著的《华不注史话》从传统文化遗存的角度全面展现了济南华不注山的迷人之姿,让读者从中领略到除却美景之外,华不注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美丽的民间神话传说,跟随作者一起缓慢、细致、悠闲地去品鉴华不注山的名山胜迹!

内容推荐

唐景椿、孔宪雷所著的《华不注史话》是“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之一。本书具体而细微地介绍了济南的名山——华不注山,从地理风物,到人文遗迹,再到历史溯源,以至于华不注山的民间传说,作者对华不注山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概览,和深入的解读。《华不注史话》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一定意义。

目录

前言

一 沧海桑田话华山

 华不注山的命名及山势

 华不注山的由来

 华不注山由来的传说

 单椒秀泽映名泉

 沧桑华不注 

二 折戟沉沙古战场

 齐晋“鞍之战”

 三周华不注之另说

三 鹊华秋色入画图

 鹊华秋色

 《鹊华秋色》图的收藏和题跋

 赵孟颊及周密

四 海右古观华阳宫

 四季殿神院

 净土庵

 泰山行宫

 三教堂

 关帝庙

 三元宫

 龙王庙

 三皇殿

 棉花殿

 文昌阁 吕祖祠

五 名山奇石两相映

 奇石歌

 猿人石

 龙虎龟蛇四奇石

六 瓜棚柳下聊华山

 金牛的传说'

 仙人桥的传说

 三仙姑石的传说

 蛙石的传说

 山顶建真武庙的传说

 “井台会”的传说

 主峰山顶的传说

 打柴遇仙的传说

 石林的传说

 景光湖的传说l

七 磊磊勒铭忆华山

 摩崖石刻

 古观碑碣

八 文华诗丽赞胜景

 游记

 诗篇

九 水泊胜境华不注

 重绘《鹊华秋色》图

附录

 华不注山摩崖石刻、奇石位置示意图 

 华阳宫庙宇、石碑、名树位置示意图

 古航道示意图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沧海桑田话华山

华不注山的命名及山势

华不注山,今简称华山。唐代《元和郡县志》即有记载:“华不注,一名华山。”或因其传说,或因其形状,又名金舆山、尖山、尖尖山。

“华不注”,其实是一个比喻,即“华跗(柑向)注”的转音。“华”、“花”同音同义,“不”字读“跗”,即柑,是花萼。华跗,即花骨朵。“华不注”是说,此山像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注入湖中。

把湖命名为“莲子湖”,把山比喻成花骨朵,可谓既确切又高雅。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此举非常赞赏,他曾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见《清塘荷韵》)。不光这山以其山形被命之“华不注”,就是古时济南古城北郊,北达鹊山、南至标山、东到华山的大片水域的鹊山湖,又因其烟波浩渺、芰荷十里,到唐代干脆叫“莲子湖”了。这样说来,华不注山和莲子湖的命名便都是由荷花而来了。全国不少地方的山、河、湖虽有以荷花命名的,但如济南的华不注山和四周湖泊均以荷莲而名,这却是罕见的了。

正因为华不注山名高雅,所以人们便把周围的南卧牛山(光光顶山)、北卧牛山、驴山、九里山、黄台山、鹊山、小山、茅山等,看成是“花骨朵”开放后的花瓣,将这些山统称之为“花山(华山)”,这“华山”便成了整个华不注山群的代称了。

华不注山,山势奇特,历代文人也多有描绘。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单椒秀泽,虎牙桀立,孤峰特拔。”这是说山峰的峻峭。尤其赵孟烦《鹊华秋色》画面上,那尖峰瘦削之状,几乎成了华不注山形的一张定形名片。

清代朱照《锦秋老屋笔记》题《鹊华秋色》一则中,作者却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华山的另一形象。文日:“华不注山,正面东南向,在八涧堡、竹甸(祝甸)两村间望之,丰隆丕大,形如决苞芙蓉,故日‘华柑’。赵松雪画《鹊华秋色》,寄贻周公谨密,在城隅间望之,取其侧面,乃作单椒尖山。后人辗转效颦,无非尖峰瘦削之形,‘华柑’名目全失真。余旧居竹甸村,华不注山自幼所习见者,画正面,山不失华柑之形,非徒翻新尚奇也。”

朱照说的为“决苞”绽放的荷花,是从清代竹(祝)甸村向西北看到的华不注山,我们现在从山的东南、东侧去看,其山形依然如朱照看到的一样。

总之,华不注山可以从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去写、去画,使一个丰富多彩的华不注山秀姿展现在观者面前。

华不注山的由来

大约在距今6亿年至4.4亿年这段时间内,济南还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浩瀚大海。济南市的西北部约是海的中心,市区及千佛山以南,则是这海洋的东南边缘。距今44亿年的奥陶纪晚期,发生了“加里东造山运动”,原来的济南海域,海水渐退变为陆地,地面普遍上升,海底岩石逐渐经受日晒、风吹、雨淋、冰冻及流水冲刷而遭到剥蚀。距今约1.8亿年,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包括济南寒武纪和奥陶纪海底岩层,同泰山周围地区一起上升,并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倾斜,这便是地质史上所说的“巨大的泰山穹窿构造”(以上资料参考陶良喜编著、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济南的泉水》)。在“燕山造山运动”时期,济南北部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为地下深处岩浆向上活动提供了通道。随着岩浆的向上侵入,后又经分异及冷凝后,就形成了被统称为“济南辉长岩”的辉长岩——闪长岩类岩石。“齐烟九点”这些散列的孤山,就是济南辉长岩侵人体上部似瘤状的突起。这些辉长岩均为坚硬的火成岩,其色深灰,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华不注山周围地区,先后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和新生代”5个大的地质时期。因内力地质作用,“岩浆岩发生多次侵入活动,地壳处为抬升状态,由于在总体隆升中垂直运动的差异,使得剥蚀、沉积在本地区同时进行,高地部位遭到剥蚀,相对低洼处则形成陆地沉积”。又因地球外部力量引发的降水、物理、风化、剥蚀和堆积作用,于是便形成了华不注山等山体的崩、滑、流及奇峰、怪石的地貌。其主体东西向展布,宽20公里,长45公里。

P1-3

序言

济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华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地。相传,大舜曾耕于历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任北宋齐州(济南)太守期间对此作过详实考证,济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迹遗存。春秋战国时期,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处,尚功利、求革新的齐文化和重仁义、尚伦理的鲁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兼收并蓄,长久地滋润了济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汉以来,又有伏生传《尚书》、娄敬谋国策、终军请缨出使南越、曹操相济南等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其中伏生口授《尚书》,对于填补秦始皇焚书坑儒形成的汉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时期,济南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名相房玄龄,名将秦琼,高僧义净,诗人崔融、员半千、范讽等皆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适、苏轼、苏辙、曾巩等名流文士或游历或仕宦于此,诗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济南文坛更是频升巨星,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边贡、李攀龙、李开先,皆为一时领袖诗坛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台)王士稹、淄川蒲松龄(清初新城、淄川均为济南府属县),可以说,宋、元、明、清四代,济南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长清孝堂山的东汉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内的汉代石刻画像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建于隋大业年间的四门塔,是中国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位于长清的灵岩寺,唐代曾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寺内40尊泥塑罗汉,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此外,让济南人引以为豪的,还有甲天下的众多涌泉。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齐乘》中赞日:“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盖他郡为泉一二数,此独以百计。”众泉喷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成就了济南“泉城”美誉。更兼泉水汇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交相辉映,济南风光秀美如此,也就无怪古人赞叹“济南潇洒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济南人”了。

1948年9月24曰,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幸运的,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同样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济南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坚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和济南出版社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对于进一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济南、建设济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更好地宣传济南、展示济南,提高济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后记

我应济南出版社之邀,撰写《济南历史文化读本》丛书之一的《华不注史话》,当时觉得,十多年前写过《华山胜览》一书,于是便欣然接受。

书稿写成后交给出版社,责任编辑认为,书稿以随笔形式写成了“漫话”、“考古”类,与丛书《读本》写作风格有异,建议按要求统改,于是统改的任务便落在了孔宪雷先生身上。经孔先生半年多的修改,书稿统一了风格,理顺了层次,减少了重复;对数十通古碑石刻,由逐个记述改为“游记诗篇碑”、“醮社修建碑”、“流芳万世碑”三类;原稿中只写了古人对冬雪天的吟咏,孔先生又下功夫补写了历代文士对春、夏、秋三季风景的赞颂。另外,书中还收录了曹燹先生新近发现的明代多处摩崖石刻及研究成果,从而丰富了书稿的内容。

该书成稿之后,赵钟云先生、王菁主任对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并予以修正。同时又由曹燹、王琴、林富安、郑吉勇、李凤民、孔繁玺、唐齐、韩树安、林俐同志提供了照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景椿

2011年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