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其他世家,家教或有宽严之别,情况却大致与陈家、叶家相仿佛。这些家族的家风,总的来说,要点有二,一日知廉耻,一日读诗书。前者关乎伦理教育,后者则涉及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便构成了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根基。正如那副著名的对联所言,“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关于家风,这大概是最亲切也最简洁的概括了。这本由周景良、赵珩等口述,郑诗亮采写的《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精)》的内容,也无外乎是。

内容推荐

由周景良、赵珩等口述,郑诗亮采写的《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精)》是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策划的系列访谈,自2013年12月22日起,至今已发表五篇(如《陈绛谈螺洲陈家》、《周景良谈建德周家》、《赵珩谈襄平赵家》等),通过对一些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有影响的的文化世家后裔的访谈,记录这些家族的兴衰及人物命运,折射一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信息密集,可读性强。

目录

陈绛谈螺洲陈家

周景良谈建德周家

赵珩谈襄平赵家

吴欢谈宜兴吴家

叶扬谈桐城叶家

冒怀滨、冒怀科谈如皋冒家

 附录 冒鹤亭传略(冒效鲁)

朱传荣谈萧山朱家

后记

试读章节

近代以来,由于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中国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传统中国所尊奉的宗亲家族,既在伦理层面被否定,事实层面上亦遭瓦解。这样一来,中国文明的链条在宗亲一环上发生了断裂。事实上,讲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旧式家族,正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中坚、人才的渊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陈绛所出身的福建螺洲陈家,明朝以降便为地方显族,到了清代,更培育了活跃在近代史舞台上的众多人才。我们要讲的文化世家的故事,即自陈家始。

福州螺江陈家是福建的名门望族,您能谈谈陈家祖上的情况吗?

陈绛 陈家在唐末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始迁祖陈广,字巨源,明赠征仕郎,下传到我这一代已十九世。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百集系列片《中国古镇》,螺洲也在其中,陈家是影片中的主要内容,片名《耀世陈家》。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从此先代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从陈若霖(1759—1832)起,开始显达,陈宝琛(1848—1935)更是位居太傅。陈若霖之后,五代都有人中进士、举人,综计明清两代,陈家中进士二十一名,中举人一百一十名。

陈若霖(望坡)是十四世,陈宝琛的曾祖父,乾隆进士,道光朝当过湖广、四川总督,官至刑部尚书。福建有个地方剧叫《陈若霖斩皇子》,是闽剧的保留剧目,解放后还曾到上海演出,说的是一个民女被皇子奸污自尽,陈若霖时任刑部尚书,接受控状后,设计录下皇子口供,第二天向道光皇帝请旨:“皇子犯法怎么处置?”道光回答:“与庶民同罪。”皇帝这么一讲,陈若霖马上把皇子杀了。他知道触犯了皇室,遂告老还乡,半路上病故天津。这件事情只是民间传说,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反映了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刚正不阿、不怕权贵的清官。因为事涉皇室,我们家里都避而不谈。陈若霖去世后,以他的官阶和政绩,却没有得到皇帝赐给谥号。九十年后,一直到1921年陈宝琛负责编纂的《德宗实录》全书告成,逊帝溥仪要加给他太傅衔,他上疏请撤销,改为追授陈若霖谥号,结果陈若霖追授“文诚”的谥号,太傅衔仍然加给陈宝琛。

陈宝琛的祖父,十五世祖陈景亮(弼夫)(1810—1884)官做到云南布政使,我们后人都叫他“布政公”。他和陈若霖一样,为官正直,不畏强势,早年任兵部职方司总办,管理武官八旗都统、副都统以及参佐领以下官员有关弹劾的事。担任都统、副都统的多是亲王、郡王,人们往往不敢遵守法规对他们依法处理。有一个担任都统的亲王保荐一名武官试箭,没有中的,讨论处分他时,同僚暗示陈弼夫说,这个人是亲王保荐的,要从宽处理。他说:司官只有依照定例办事,若果因为是亲王保荐,便违例处理,怎么能够服人心?同僚笑他太戆。他说:“我心口如一,不知其他。”他几次官员考察(京察)都没有通过,当时北京官场中流传:“陈弼夫素好倔强,得罪了王公,现在中暗箭了。”有人暗示他引退,他不听,表示:“我守职尽责,不为利害欣戚。”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在兵部已十五年,当总办也已八年,兵部的尚书、侍郎等几个头头商量说:“陈弼夫在部内工作多年,至今还一缺未补,我们要专折奏请给他补缺。”大家都同意,告诉他,要他先自拟一篇奏稿。他表示不可,说:“夙夜办公,是司员的职责,此事断不可行。朝廷定例乃天下之公,不是为一人而设。现在因司员一人而破例补缺,人们以为是我钻营的结果,我将何以自辩?此后我更难当差了。”同僚都赞叹:“宁可辞掉荣誉而不肯悻进,真是古人之风,难得难得!我们无不佩服。”陈若霖、陈弼夫这种耿直风骨遗传到陈宝琛身上,使他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成为清流派的一名主将。

P3-5

后记

小时候读过一则故事,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苏轼小时候听母亲为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仰慕范滂的为人,问母亲:“我要是做范滂,您答应吗?”母亲回答:“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故事的注释还专门提到,东汉人范滂因党锢之祸下狱,母亲勉励他说,能像李膺、杜密一样留下清白的名声,就算死也没有遗憾。

年纪稍长,读书渐多,才知道这则故事出自《宋史·苏轼传》:“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从东汉到北宋,虽然早已时移势迁,但发生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却没有变,都关乎抉择与取舍、牺牲与美德,都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所谓家风,大概也就是如此。最开始,不过是父母对子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诫和示范,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积淀,便形成了家风。较之于权力与财富,家风对子弟的发展、家族的昌盛所起的作用虽然并不明显,却更深远,也更持久。这是我做完“文化世家”系列访谈之后,最为突出的一个感受。

说来也巧,这一系列访谈,《上海书评》是从2013年年底开始刊登的,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到了2014年春节,央视也做了“家风是什么”的街头拦访。看到被记者提问的路人回答的五花八门的答案,不禁哑然失笑。想起自己采访过的这些文化世家的后人,远的,可上推至唐宋,近的,也可追溯到明清,数百年间,历经起伏波折,哪怕遭遇近代中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却仍能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稳稳立住脚跟,不失做人的根本。世家大族的家风,正在此处彰显。

我首先采访的,是原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陈绛教授。他出身的福建螺洲陈家,明朝时就已是地方显族,到了清代更是人才辈出:乾隆时的刑部尚书陈若霖、道光时的布政使陈景亮……其中,名气最大的,则是末代帝师陈宝琛。陈绛教授提到的一句话与两副联,我至今记得。话,是陈宝琛的祖母临终时,说给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听的:“你不要追慕做有钱人,能够好好读书,做个好秀才,我便瞑目了。”这么一句话,影响了陈承裘一生。联,都出自陈承裘之手。一副是:“忠孝只嘉名,非愚无以尽实际;聪明原美质,守正方不入歧途。”另一副是:“创业历艰辛,安享当思能负荷;处盈防满溢,吃亏还算占便宜。”凡是陈家人,都把这两副联语奉为家训。

明清两代,陈家有二十一人考中进士,一百一十人考中举人。而到了民国乃至共和国,陈家人才仍是络绎不绝,如曾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并曾于上世纪30年代初和茅以升等发起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且出任董事的陈懋解,公路工程专家、南京国民政府福建省建设厅厅长陈体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陈彪,金属物理学家陈篪,上海大学工业自动化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繁,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陈伟……社科院外文所的吕大年先生读完访谈后的评语是:虽然陈宝琛那一代人和他们所代表的旧文化都已经死去了,但他那些身为科学家的后人却缔造了以现代化、工业化为核心的新文化。大年先生的外公,是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家学传承有自,由他来下这一评语,真可谓绝妙。

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叶扬教授所出身的桐城叶家,在家庭教育上也独具特色。我最早知道他,还是通过《无轨列车》所载《祖父叶玉麟散记》与((人间世》所载((同等学历的岁月》两文。

叶家是桐城古文派七大家之一,有家学的传统,包括叶扬教授的大哥、知名翻译家主万在内,兄弟姐妹小时候都没有在外面上过学,都是家里自己教。古文由父亲来教,英文由母亲来教。正因如此,叶家子弟都中英文基础深厚,叶扬教授本人也被朋友誉为“中西皆通的‘两栖’学者”、“罕见的‘学术活化石”’。

叶教授讲了一个小故事:祖父叶玉麟是著名桐城派古文家,在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好友钱颂如请他到钱府做客,“祖父去了之后,钱颂如的母亲在屏风背后暗地里观察祖父,一眼就相中了他,随后就请人来下聘,把颂如的妹妹嫁给了我祖父”。他解释道:“以前这些大家族,望族也好,寒族也罢,互相通婚,并不是特别地讲究家境,也就是经济条件。祖母嫁给祖父的时候,叶家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我祖母的母亲从屏风背后一看到我祖父,就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呢?大概还是觉得叶家是诗礼传家吧。”

其他世家,家教或有宽严之别,情况却大致与陈家、叶家相仿佛。这些家族的家风,总的来说,要点有二,一日知廉耻,一日读诗书。前者关乎伦理教育,后者则涉及文化教育,两者相结合,便构成了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根基。正如那副著名的对联所言,“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关于家风,这大概是最亲切也最简洁的概括了。这本访谈集的内容,也无外乎是。

最后要说几句感谢的话。虽然大有例行公事之嫌,实在是发自内心。感谢陆灏先生给我机会,让我得以完成这一选题;感谢各位长辈接受我这位晚辈的采访,悉心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不辞辛苦地修订文本;感谢张明扬先生与沙希斐女士为签订此书出版合同,在延安中路839号这幢被《东方早报》员工讥为“黑网吧”的大楼里跑上跑下;感谢中华书局的徐俊先生慷慨答允出版此书,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李世文先生、徐麟翔女士付出的精心劳动。此书若出现任何错误,当然只会是因为我的怠惰与粗疏。

郑诗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