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总会带着无穷无尽的留恋,并不自觉地放大了昔日的美好。尽管有些时候,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更美好。“二战”结束后的30年间,美国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且年均收入增长率达到3%。从此,美国拥有了一个在经济上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在那个年代,公路和桥梁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且每年都开工建设许多重大基础设施;更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约翰·肯尼迪总统带给美国人的一句名言,“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些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她做些什么”。我们坚信,美国人必将在登月竞赛中胜利。那时,美国人多么乐观。
昔日的流金岁月已风光不再。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经济陷入了超低速增长泥潭,只有处于收入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才能保持有效的收入增长。比如说,美国大公司CEO们的薪金增长了10倍,而他们员工的小时工资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却在下降。此时,中产阶级已负债累累。
尽管美国上下对高速铁路和智能电网的需求近乎饥渴,但这些设施的新建提议一再遭到国会的否决。现有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日趋老化,亟待修缮。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忍受颠簸起伏的道路和危机四伏的桥梁。给水网络和排污系统则时不时地罢工,无数校舍破烂不堪,甚至摇摇欲坠。基础设施投资被大幅削减,资金被挪用到监控前苏联遗留下的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核原料项目上。
美国的政治体制近乎瘫痪,还要面对众多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主宰人们行为的基本事实或逻辑的无端忽视,似乎是瘫痪的根源。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失业,而我们几乎找不到有效对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大萧条”时期送给我们这样的教诲:深陷衰退的经济体极少能迅速自我痊愈。消费者不可能引领经济复苏,因为他们不仅债务缠身,还要为了保住饭碗而提心吊胆;企业也无法引领经济复苏,因为大多数企业产能过剩。凯恩斯得出如下结论:政府是唯一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刺激消费、恢复就业、引领经济复苏的角色。
迅速蔓延的失业使经济就像一架已经飞在天上、仅搭载着几位乘客的飞机,两者都已彻底丧失了创造价值的机会。为何不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样的浪费,没有人能说得清其中的原因。经济刺激计划的反对者会斥责政府浪费开支,尽管很多常规项目还在嗷嗷待哺。比如说,美国内华达州交通署(Neva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80号州际公路上有一段10英里(约16.1公里)长的路段破损严重,现在维修的成本约为600万美元;如果两年后维修,气候和过往车辆会对路基造成更严重的损坏,维修成本可能高达3000万美元。
随着全球经济陷入极度萧条,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工人和机器设备被闲置不用。与此同时,项目所需资金的利率也降至史上新低。这些事情应该马上引起注意,但政府却默不作声。
刺激计划的反对者以担心赤字为由为政府的不作为辩解,但赤字属于长期问题。任何人都不会赞成我们把维护基础设施的计划无限期推迟下去。现在实施意味着更低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远期赤字。赤字问题亟待解决,但这需要在经济完全复苏后再做。
2010年,为美国富人减税的法案到期时,曾经以赤字为由反对经济刺激计划的领袖们,却对赤字只字不提。因为很多富人口袋里的钱,早就多得一辈子也花不完,继续实行减税对经济几乎没有刺激作用。反之,让这些减税法案自动过期,或许可以把腾出来的收入用到更有效的刺激性措施上,譬如有些州原本打算大量解聘教师、警察或消防队员。不过,恰如参议员少数派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不无讽刺地说的,“在复苏过程中,加税可不是个好主意”。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个不很紧急但又束手无策的难题:尽管科学界对全球变暖的预测愈加悲观,我们的政治机制非但熟视无睹,甚至有些抵触。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经常以基础科学本身不精确为由来掩饰他们的不作为,但那些最优秀的科学家早已心知肚明,他们敢于承认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况且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本性。尽管监测到的温度上升速率低于预期(实际上可能更快),但即使是这样的上升也足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根据麻省理工大学建立的全球系统一体化模型(IntegratedGlobal Systems Model)预测,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到2095年上升超过10摄氏度的概率为10%。如果这一情况真的发生,我们所知的地球生命体将彻底消失。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之类的简单政策,就有可能消除这样的威胁。假如我们能循序渐进地引入类似政策,就可以在无需付出更多代价的前提下顺利实施。
任何理性的政治体制都应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为首要任务。但圆滑老练的国会观察员们却貌似无辜地告诉大家,要让美国议会马上通过任何实质性的气候法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法案在政治上是难以想象的。
32-34
《达尔文经济学》指出竞争引起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
《达尔文经济学》帮助读者更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和自身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时寒冰 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 《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作者
这是一本好书,能看懂,喜欢看,看完之后老是想,能学到东西。
——郭凯 畅销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作者
《达尔文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有一个新的、深刻的观察,阅读并享受吧。
——托马斯·谢林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
——罗伯特·索洛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对集体行为和税收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丹·艾瑞里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作者
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EMBA教授
经济学家解释进化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建立的进化论不仅影响了生物学,而且影响了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
马克思称赞进化论,据说他曾写信给达尔文,要把《资本论》第一卷献给他,但这封信并未找到。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中的达尔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影响几代人的《经济学原理》的扉页上引用了达尔文的“自然界没有突变”。更多的经济学家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来解释经济中的竞争。由此,还形成了在社会科学中影响甚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最近,达尔文又受到关注了。写过《牛奶可乐经济学》等超级畅销书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出版了《达尔文经济学》。
如果说许多经济学家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经济中的自由竞争、胜者为王,并证明自由放任有利于社会进步,总之是在支持并深化亚当·斯密的思想。那么,罗伯特·弗兰克的《达尔文经济学》则是反对这些思想,力图用“达尔文来代替亚当·斯密”。在他看来,达尔文对竞争的理解比斯密更为透彻和准确,因此经济学的鼻祖应该是达尔文,而不是斯密。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承认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竞争的体系中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然调节以利于社会利益,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自由放任市场,把国家干预减至最少。这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并成为经济学的基础。尽管在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再一枝独秀,但自由主义经济学仍然是主流经济学。
罗伯特·弗兰克则认为这种思想是危险的,我们仍应该回到达尔文理论,从其思想中寻找经济学的基础。在弗兰克看来,达尔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自然选择偏好的特性与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生物,而不是群体”。在一种情况下,即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出现重合,就会出现斯密“看不见的手”所预期的结果。在另一种情况下,个体利益会对群体利益造成危害,从而损害整个群体的利益,甚至使群体灭亡。弗兰克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正因为个体的行为与群体利益不一致,所以自由竞争并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在政策领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干预,限制损害他人和整体的自由行为。这包括管制、征税、惩罚有害于他人和整体的个人行为。
弗兰克的这本《达尔文经济学》得到诺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罗伯特·索洛、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丹·艾瑞里等人的蛊赞。读完全书之后,我感到,这本书的确有新观点,别具一格,也有许多启发。对作者强调加强国家干预的观点,我不敢认同。尤其当前在我国,不是市场竞争多了,国家干预少了,而是市场竞争仍不充分,国家干预仍太多。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深化改革的中心仍在政府,要扩大市场竞争的作用,减少政府的权力和干预。当然,作者在书中指出的竞争引起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因此,读读这本书还是十分有益的。
于2013年2月25日
轻松的宏观形势补习班,有趣的经济政策普及课。
雾霾肆虐,交通越来越差,拥堵税为何如此难产?
污染严重,排污权交易制度为什么总是执行不到位?
房价越来越高,为什么调控一出,房价就猛涨?
……
罗伯特·H.弗兰克大胆预言,达尔文将取代亚当·斯密成为经济学奠基人。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描述经济社会中的竞争远比斯密更为透彻与准确,同时其结果影响深远。如果你认为你一直生活在斯密的世界里,而不是生活在达尔文的世界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将让你无法意识到:竞争有时只会让事情像“军备竞赛”一样越来越糟糕,而根本无法得到解决。
在弗兰克看来,我们的市场可以更有效率,政府可以更有作为,蛋糕可以越做越大,每个人可以分得越来越多。
《达尔文经济学(自由竞争和公共利益如何兼得)》是作者罗伯特·H.弗兰克最新力作!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雷高利·曼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著名财经评论家时寒冰;超级畅销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作者郭凯倾力推荐!
也许你不是经济学家,但这并不妨碍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放下“理性人”面具,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