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守松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家一级作家杨守松作品!

荣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

中国第一县改革开放创业史!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问世25年了。这部作品曾经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和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上海文学》等无法统计的报刊选载和转载。本版《昆山之路》除完整收录原版《昆山之路》内容外,还附有各界人士撰写的书评、专题讨论会纪要、媒体对该书的报道以及作者杨守松对相关情况的回顾等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昆山之路”。

内容推荐

《昆山之路:从穷山恶水走向小康》回顾了昆山创业的历程,描写了当年刚现雏形的“昆山之路”,作者杨守松通过对吴克铨等一批共产党人在艰难中成功开辟昆山经济发展之路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通过昆山的“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作了一番追寻和思考。“昆山之路”所创造的物质的尤其是精神的财富,不但激励今人,且将永远载入史册。《昆山之路》告诉读者,坚持改革开放,廉洁奉公,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就不是乌托邦,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目录

《昆山之路》(第一版,1991)

 序

 开头

 第一章 借东风催开花千树

 第二章 静静地孕育着辉煌

 第三章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

 第四章 另一个“开发区”

 第五章 拥有了千万个笑容

 结尾

附一

 杨守松与昆山之路

 守望昆曲的不老松

 一个作家和一座城市

 《杨守松文集》(1—11卷)序

 寻找与守望

附二

 《昆山之路》第一次讨论会发言纪要

 《昆山之路》第二次讨论会暨首发式发言纪要

 《昆山之路》第二次讨论会暨首发式与会代表名单

 孙家正同志的讲话

 杨守松在《昆山之路》讨论会上的发言

 刘日与杨守松的来往书信

 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赠书附言

 有关《昆山之路》的宣传和评论(摘要)

 《昆山之路》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节选)

 新年,送你一个希望(节选)

 静静地孕育着辉煌

 “社会主义是不是乌托邦?”

 敢为天下先

附三

 往事

 “昆山之路”一词的来龙去脉

 《昆山之路》获奖及奖励

跋:“梦”回昆山

试读章节

沉重的搬迁

规划只是一个梦一种纸上的蓝图,实施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苦就苦在既要开发而又不可能向上面要一分钱,(因为是“非法的”,是没有批准没有得到承认的,)苦就苦在既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争取他们的支持,而在事实上又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

用“偷偷摸摸”来描述当时的情况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我们的国家经过了太多的苦难,演出了太多的悲剧,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本应皆大欢喜的,偏偏还有这种分明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却又不得不偷偷摸摸地做着的辛酸的故事……

吴克铨担任了新区的总指挥。接着就调兵遣将,把城建局两个局长推到了第一线。有的事做得辛辛苦苦,但起点不高,他看了就不客气地批评;也正是伴随着各种议论和怨言,开发区一天天地在改变面貌。1988年,开发区从“地下”转到“地上”,6月4日,他又在常委会上建议派县委副书记石泉忠担任常务副总指挥。

新区指挥部就设在娄江河边。只有几间平房,简陋,得不如农民的灶屋,斜对面是金星电视机分厂,与那高大整齐的厂房办公楼相比,它就显得更加寒酸。

这使我想起了延安的窑洞和“干打垒”。

就在这里,吴克铨把一张地图挂在墙上。

图上的线条如蛛网密布,每一根线都是一场耗人心血的苦斗。

搬迁难,难于上青天!你说要开发工业区,他不相信,以为是哄小孩,骗他们。封建和封闭是孪生的一对。对黄土地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怀疑,使他们宁可选择过去而抵拒未来。以前因为规定一个范围内不准造房,农民结伙起哄,把大队办公室的台子都掀翻过几次。现在规划他在住宅区造房子而老屋死也不肯搬。他说他造一幢房子不容易,都是萝卜干和酱油汤里省的……

沉重的搬迁,新区开发的一个不大的组成部分。但就是这,也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

最紧张最困难的是朝阳路的拓宽改造,它牵涉到18个单位,拆除房屋面积达6894平方米,绝大多数又是无偿拆除。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吴克铨亲自作了动员,又和石泉忠等人一起研究了具体的方案。这条路正在苏沪交通要道上,每天7000—8000辆车流量!又不能断路。边通车边施工。下雨天,车的钢铁、路的泥泞还有人的焦躁组合成一个现代的古战场。争吵磨擦,骂天骂地,以至拔拳相向,也并非绝无仅有。但无论多么缠绵复杂,也无论多么恨之入骨,到后来,说明了情由,取得了谅解,双方一个“罢了”的眼神、一支和解的香烟,还有握别时潇洒的一挥手,都见出来一种“改革了”、大家都要忙自己的了、所以“请多关照”的务实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拓宽筑路始终没出一个大的事故,这在专业部门看来,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在“偷偷摸摸”的心境下埋头苦干;在得到认可之后便轰轰烈烈地建设。富规划,穷开发——规划是富丽的,实施却是勤俭的踏实的。只要隔个十天半月,新区就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脚下的路,每日每时都在延伸……

新区并不是一个“孤岛”。它和老城区是一个完整的构思。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老区却要在画好的图纸上进行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区的改造比新区的建设还要难。

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区,最基础最关键的都是一个字:路。

路是线条,路是骨架,路是蓝图的筋脉,甚至还可以说路就是规划本身。

在我的记忆中,老城多为“裤裆巷”。裤裆巷没有故事,也没有风流,有的只是马桶刷子和“龙须沟”。不过,小城的人也习惯了,“文革”十年,照样闹得天翻地覆;噩梦过去,也仍然一天一天地沾沾自喜着,活得自在、活得舒服、活得坦然。只是到了1984年的元宵节,小城的平静才被打破,于是小城也有了故事。

元宵灯会,不算什么大的事,但昆山的父母官们却专门开会,还成立了一个指挥部。县委书记蔡长林和吴克铨都是谨慎的,他们担心看灯的人太多而街路太窄。结果观灯的人数还是远远超过了事先的估计。万人空巷,倾城而出,一下子就把街路胀得饱嗝连天,老态龙钟的小城颤颤巍巍地发出了既快乐又痛苦的呻吟。现场指挥是副县长徐崇嘉,他提着报话机,站在粮管所的楼上喊得喉咙嘶哑也无济于事。拥挤不堪的观灯群众如潮水一般,在一瞬间就把整个小城的主要街道淹没了。据事后“清场”的人说,被挤掉了的鞋子收拢来能够用小板车拖……

老城区非改造不可!

吴克铨当副县长时,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改造农民的草房户。第二件事就是人民路的拓宽。在县委和老县长孙福贵的支持下,他下决心在10米基础上翻一番,扩到20米。虽然很难,有些人想不通,又有些人到上面告状,但吴克铨和蔡长林认为,昆山要起步,必须甩掉包袱,该拆的一定要拆,该建的一定要建——

东西向三条马路,南北向一条主要干道,再加上环城公路。“三横一竖一转圈”,这就是全城人都知道的道路改建规划。

也许你很难相信县长会做乞丐,但我们所有的县长都做过“乞丐”——有人说是“高级叫花子”。城建3年包干经费是600万元,实际支出是1480万。还有880万是哪里来的?其中一条重要来路就是县长做乞丐讨来的!

吴克铨是第一个“乞丐”。  他说,我既做“叫花子”,又做“强叫花子”。那意思很清楚:他晓得你底细,知道财政包干任务不重,你有钱,要是不给,那就不客气地摊你底牌,做“强叫花子”。所以,他讨钱,不敢不给。

轮到副县长徐崇嘉讨钱时就难了。他只好反反复复,苦巴巴地求情施舍,说事情多么多么重要,而办事的人又多么多么可怜,所以希望局长行长厂长经理兄弟哥儿们发发慈悲行行好,给个3万5万,也好把路铺下去筑下去……就这么说着他动了感情,当着那么多中层干部的面竟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P32-35

序言

杨守松

《昆山之路》问世25年了。

这部作品曾经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和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上海文学》等无法统计的报刊选载和转载。

河北省委书记高扬在《河北日报》亲自撰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读一读《昆山之路》。1991年春,湖南省委组织全省干部学习《昆山之路》,一时买不到,就让省委机关印刷厂在春节期间自行排印发送全省……

同时,海内外一些投资者闻讯前来考察,全国各地无数年轻人和各类人才,因为看了和听了《昆山之路》,来到昆山就业、打拼……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淡化作品的影响。调研的,参观的,写论文的,还有商界、政界、文化界的人,或者到昆山或者通过朋友,也往往会问到这部作品,希望能够看一看,最早的“昆山之路”是怎么走的?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在25年以后,依然不断地被人提起:上至高层,下达百姓,都说“昆山之路”。

“昆山之路”已经是一个“成语”。

2008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选改革开放30年30篇报告文学,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在内的30篇作品获奖,《昆山之路》赫然在列,这是华东三省一市唯一一篇人选的文章。

2011年3月31日,《文学报》通栏标题“影响中国文坛的那些作品”,《昆山之路》在列,江苏仅两篇作品人选。

2014年春天,受央视委托,苏州电视台拍摄纪念邓小平的一个大型纪录片,主题是“中国梦”,他们找我采访,当然是说“昆山之路”,为此我回头再读这本书,忽然惊讶地“发现”:原来《昆山之路》写的就是中国梦——

正文第一句就是:“中国是一个梦。”

结尾一句:“中国梦,永远属于你!”

贯穿全书的议论、思辨,都围绕“中国梦”展开,其理念,其观点,如今看来,依然光鲜。

其实,当年稿件抄送《雨花》杂志时,就写了两个题目,另一个就是《中国梦——关于社会主义是不是乌托邦的思考》。

真理不受时间的制约。

于是决定再版。

除了极个别涉及到具体人的地方做点技术处理外,全书不做任何改动。

因为——

在那个年代,以吴克铨为代表的昆山人,为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昆山之路”所创造的物质的尤其是精神的财富,不但激励今人,且将永远载人史册。

所以,请读《昆山之路》。作品会告诉你,坚持改革开放,廉洁奉公,实现经济的“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就不是乌托邦,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最后,真诚感谢当年为《昆山之路》的发表、出版和宣传付出心血的周桐淦、山谷、姜玮j敏、陆建华,还有潘震宙、蔡玉洗、黄小初、芮从东等人,而同样尽力的《雨花》主编叶至诚、江苏省委宣传部代部长王光炜、中国作协副主席张锲、省委宣传部韩祝鹏,已经离开人世,在此特向他们的英灵致敬!

感谢他们——

相信感谢他们的不仅仅是作者本人,也不仅仅是昆山……

2014年8月初稿

2015年6月改定

后记

“梦”回昆山

周桐淦

A

先是接到守松的短信,说《昆山之路》要再版了,想找我这个当事人写几句,我立即回复:“祝贺!我写。”可等守松将原稿和关于《昆山之路》的几篇相关文章一并邮件发来的时候,我有点无措了:守松要我为再版写序,而第一版的《序》是当时的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写的,去家正书记办公室取《序》的回忆一下浮现眼前;还有,关于编发《昆山之路》的一系列人和事也像碎梦一样片片涌来。

为再版写序我肯定不够格,作为跋或后记之类,片断记下25年后仍清晰如昨的历史花絮,对阅读和理解《昆山之路》这部记录一个火红年代的作品,无疑会起到一些背景介绍和人物事件注释的作用的。

B

记忆中《昆山之路》的初稿是手写的,500格的大稿纸,100多页,装订成厚厚一册。许是因为都爱好报告文学创作的原因,守松将稿件直接寄给了我,时间大约在1990年的6月底或7月初。原稿封面是守松题的两条拟定标题:1.《中国“梦”》,副题是“关于社会主义是不是乌托邦的思考”。2.《昆山之路》。

说实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两条标题都很刺激。读罢初稿,感到内容和标题一样“刺激”,于是,立即将稿件荐给了叶至诚老。叶老当时是《雨花》主编,我作为省作协党组成员兼《雨花》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山谷是分管报告文学的副主编,姜琍敏负责苏锡常地区的稿件处理,四个人在第一时间分头传阅后,确认这是一部分量极重的力作,编辑部要倾尽全力推出。但正如作者拟定的两条标题昭示的那样,稿件的内容也在两个话题间游走,想兼顾着说清两个问题。从当时的大背景考虑,编辑部倾向于用后一条标题,立足“昆山之路”,用昆山开发区的发展事实,来回答第一条标题的严肃设问。

C

1990年的文学界可以用寂静和萧条作为关键词。寂静得研讨会啊笔会啊几乎悄无声息,萧条得文学刊物“人不敷出”,每每为发稿犯愁,以至于作协党组开会时,当时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作协党组书记潘震宙也常常关心《雨花》和《钟山》的来稿情况。《昆山之路》初稿的出现,理所当然成了作协党组会上的话题。

当时的省委宣传部代部长王光炜也非常关注文学和文艺工作,去宣传部开会的时候,只要见到,他总要聊聊对国内几家主要文学刊物或当红作家作品的看法,听司机讲,他车上常带的读物就是《十月》、《收获》、《当代》等。一天,王部长电话打到编辑部,说听老潘(潘震宙)讲守松写了部好报告文学,他想进一步了解点具体情况。王部长豁达睿智,思维敏捷,我带着原稿到他办公室做了认真汇报后,他说稿件他就不看了,凭直觉感到编辑部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要尊重作者的思考。他说杨守松近期的报告文学他基本都看了,尤其是海南系列。但那是个人在特定时候特定心境下对一地一事一时的观察与思考,要鼓励他在修改过程中利用昆山开发区这个时代的亮点,多做些站在百姓角度、江苏角度、特别是国家和民族角度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

所以,基于以上谬识,在南京一所高校中文系的讲台上,回答什么样的作家可以选择为毕业论文写作研究对象时,我不假思索首荐本土作家杨守松、赵恺和他俩的作品,我以为可以作学士论文、可以作硕士论文、甚至更适合作博士论文,可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就是杨守松的《昆山之路》和赵恺的《第五十七个黎明》。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个分娩56天就急切地推着婴儿车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赶去上班的少妇,就是刚卸掉政治包袱急于报效国家报效人民的诗人自己,赵恺的全部作品,都可以从这首代表作中找到解读的密码。与此异曲同工的《昆山之路》,正如孙家正同志点评的那样,“是杨守松思想发展和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升华。”从写作《昆山之路》开始,守松就像完成了蚕蜕的春蚕一样,通体透明,吐出孕育了数十年的丝丝缕缕(包括近几年的昆曲系列),全身心地将自己与昆山大地融为了一体。我还据此谬论了江苏文学的“高地高峰”说。时下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江苏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高地,但没有出现高峰。愚以为,文学评论切忌“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定程度上讲,“侧成峰”是一叶障目,是坐井观天。文学评论有时候需要“侧看成岭横成峰”的全局观照。横向比较,高出一截的就应该是峰。黄山山脉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山峰多在1400至1700米之间,莲花峰1864米,就高出那么一截,成为当之无愧的黄山顶峰。回首25年,同时期同类型作品中能列《昆山之路》左右的,有哪几部?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是高峰?

昆山在共和国编年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发展史上,注定是座具有特殊标高的山峰;杨守松和他的《昆山之路》也必将和力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一样,为昆山、为祖国、为历史所铭记。

2015年5月于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