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是一部真实记录陕西农民发现国宝、保护国宝的纪实性著作。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写法,详细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发生的20多起农民护宝事件的始末,真实还原了护宝事件的全过程。主编段德新先生和其他参编人员,都是当时考古发现的亲历者或者当时采访事件的记者,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作者多次采访和调查,语言准确严谨且情真意切,饱含着作者对护宝农民的深深敬意。整本书图文并茂,内有大量珍贵的国宝文物图片以及护宝农民的照片,多数都是首次披露。本书对弘扬陕西精神、推动群众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是一部真实记录陕西农民发现国宝、保护国宝的纪实性著作。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写法,详细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发生的20多起农民护宝事件的始末,真实还原了护宝事件的全过程。主编段德新先生和其他参编人员,都是当时考古发现的亲历者或者当时采访事件的记者,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作者多次采访和调查,语言准确严谨且情真意切,饱含着作者对护宝农民的深深敬意。整本书图文并茂,内有大量珍贵的国宝文物图片以及护宝农民的照片,多数都是首次披露。本书对弘扬陕西精神、推动群众保护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三秦大地上先后涌现出了数百起农民发现、保护国家珍贵文物的典型事迹。段德新主编的这本《守望家园(陕西农民护宝纪实)》以纪实文学的写法,详细记述了其中的20多起护宝事件的始末,真实还原了事件整个过程。尤其是对护宝农民舍弃个人利益、积极保护国家文物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述,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护宝农民英雄的精神世界,为这些普通而高尚的生命书写了一首赞歌。 目录 讲述:陕西农民护宝故事 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国宝/段德新 凤翔全民护宝新风尚/段德新 石嘴头村民的文保情怀/段德新 张晓明与大唐秦王陵/段德新 父子两代护国宝/段德新 罗红社的抉择/段德新 周原遗址上的守护神/段德新 南阳四个村民的选择/段德新 吴山古镇上的新农民/段德新 唐东海力排众议保文物/段德新 张存新、杜天佑保护东汉墓/段德新 红卫村农民为国护宝/段德新 心诚如金的五郡老农/段德新 麟游农民舍命保文物/段德新 剌婷 王存建 魏炳祥的选择/段德新 北周五佛和护宝农民的奇缘/赵争耀 拾荒者的文物情怀/赵争耀 图个好名声,不能坏家风/赵争耀 民俗文化抢救保护第一人/赵争耀 保护茂陵田野文物的铜墙铁壁/孟昆玉 五陵原上的守陵人/靳勇 千年乾陵守护人/李建宁 几千年的纹路 数百年的守望/阳丹 马文娜 后记:要为护宝农民鼓与呼 试读章节 千年乾陵守护人/李建宁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2006年7月2日,是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封陵1300周年纪念日。笔者来到乾陵,博物馆的同志欣喜地说:“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乾陵文物区,大量文物未遭破坏和盗掘,除了馆区内采取严密的安保、技保措施外,大量分散于川野或露天的珍贵石刻、十多个陪葬墓等文物能在风雨岁月中安然无恙,这应归功于乾陵脚下众多默默无闻的农民护宝人。” 他们当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民间守陵,世代相传 2006年6月20日,酷热数日的关中大地,被一场雨浇得格外凉爽。上午,在雅静肃穆的乾陵博物馆,正忙着筹备武则天与 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副馆长梁子,指着坐在身边的两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对笔者说,他们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也是我们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成员。“在陕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是唯一没有遭破坏和盗掘的帝王陵。尤其是这些年,周边地区文物失窃或被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外地一些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对乾陵也窥测已久,有的甚至混在游客中来打探乾陵地宫门道等,但都被我们的文保员及时发现或识破而赶走了。这些农民文保员,他们坚守家传祖训,形成了一个群体,自觉自愿守护着陵园,为乾陵文物保护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位古铜色面孔的农民,见梁馆长如此夸赞,一个个憨厚地笑着:“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们都在保护,到我们手里更应保护好,让更多人来参观,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呢!” 曾在乾县担任过多年文物旅游局局长的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乾陵的民间守陵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唐朝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中代代相袭的默默护宝,乾陵不会保存得这样完好。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博物馆最可敬的人!”说起这些居住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老马更怀着一种特殊的敬意。 保护川野文物的功臣 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介绍说,乾陵文物保护点多、线长、面宽,情况复杂,保护难度比较大。原来1300多年前,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建造规模非常宏大,气势也十分雄伟。其陵园由两重城垣组成,内城周长5920米,占地230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献殿、阙楼、回廊、王宾殿、61个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外城周长40千米,实际占地约20万亩。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及司马道两侧列置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石狮、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特别是在陵园 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呈扇形分布着太子、公主及亲王、重臣陪葬墓,文献记载有17人。陪葬墓区现存封土堆15座,范围北至乾县城关镇东金村殷家,东北至唐禧宗靖陵,东至阳洪镇乳台村东南800米处,南至城关镇大青仁(龙)村,西至城关镇张家堡村东旅游路,整个陵区东西长5600米,南北长3800米,占地2128万平方米。 偌大的陪葬墓区是乾陵文物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现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还有未探测到和未发现的墓葬。根据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发现的陪葬墓数目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推测,乾陵的陪葬墓数目将远远大于文献记载的17座,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无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这样大的区域内,除了露天和川野众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遗址需要保护外,地下也可能隐藏有无数未知的文物也需要保护,而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目的。因此陵园周围的这些农民文保员,对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乾陵博物馆从分居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中,挑选了15名思想觉悟高、身体素质好的壮年农民,正式组建了农民文保员队伍,负责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区川野石刻、古遗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担负着陪葬墓的看护任务,4名看护石刻。这些农民文保员常年吃、住在陵区,日夜守护巡查在陵区,筑起了一道守护乾陵的铜墙铁壁。 P345-347 序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蓝田猿人在这里直立起步,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在这里把上古先民带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这里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显赫的朝代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发祥肇基。对于一个具有数千年连绵不断文明史的国家而言,陕西当之无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富饶而神奇的沃土上,地上地下都留存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陕西全省登记有各类文物点84000处,其中古遗址18000处,古墓葬30000处,石窟石刻17000万处,古建筑8000处。目前,全省拥有140处(171个)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9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多座,拥有馆藏可移动珍贵文物上百万件,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实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造就了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其深厚与否也是该民族有无发展潜力的体现。文物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陕西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自古至今出土的大量精美至极的国宝,所体现的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绵延至今的礼乐文化。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人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淳朴有信、笃厚实在、勤劳爱国的民风。人们历来都非常珍惜、关爱老祖宗的馈赠和自己脚下的厚土,非常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据《岐山县志》记载,自1958年青化丁童村农民童怀义、童周钱等5人交献他们1952年在村南壕起土时发现的外叔鼎始,到1989年先后有42起农民自觉交献青铜器51件。1954年,眉县杨家村农民李喜娃在自家地里挖苜蓿时挖出了蠡驹尊、盏方彝(2件)、蠡方尊等4件重器,先存放于农家,后于1957年主动上交国家,现分别存放于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1972年5月,杨家村第一生产队王五儿、王双海挖土时挖出了西周大旗鼎,交献陕西省博物馆,受到省革命委员会表彰。2003年1月,王宁贤等5人又发现震惊世界的27件西周青铜重器,他们当即守护现场并电话报告,使这一重要窖藏原封不动地得以保护。2008年,西安灞桥区一位与77岁老母亲相依为命的59岁拾荒老人唐舍娃,在一处垃圾壕沟里无意间发现了两方碑石,主动送交文物部门,经鉴定,一方为唐初皇室公主的墓志铭,一方为道教北方真文镇墓石。2009年,西安市长安区农民李社民、刘小健在挖土时发现5件汉代文物立即上交博物馆;同年,该区农民李再飞在新批的庄基地盖房时挖出一古墓葬立即拨打110报告,文物工作者清理出10件汉代文物;同年,咸阳市淳化县田大壮、田号社、王林荣、王静红4位农民工在西安北郊修建污水管道时,发现了11件器形完好的汉代陶器,运到工棚后,立即与文物部门联系交献。凤翔农民赵生祥,三十年如一日,充当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秦公陵园的忠诚卫士,并动员和带领村民在挖掘后几乎被遗忘13年的秦公一号大墓上办起全国第一个农民集资兴建的博物馆,使这一重要遗址得到保护,经他多年努力又最终把他一手创建的博物馆交给了国家。宝鸡金台区陵园村农民张晓明,坚持经常到村子的文物遗址巡查,组织民兵夜间巡逻,在村子的古墓塚不断遭到盗挖破坏的情况下,设法招商引资,与考古部门合作,成功发掘了晚唐秦王李茂贞夫妇合葬墓,并创办了“大唐秦王陵博物馆”,使这一宝鸡近郊的大型地宫和残存文物得到有效保护。长安区赤兰桥村的农民王勇超,历时20多年,耗尽心血,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了30000多件民俗文物,在终南山脚下创办了一个国内绝无仅有的关中民俗博物馆。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关中汉唐古陵密集,相关部门保护压力极大。不少陵区村民都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组织。咸阳白庙村位于西汉帝陵及陪葬区最为集中的五陵原上,文物遗迹比比皆是。一位退休女干部李凤兰在白庙村组织成立了“白庙村文物保护协会”,目前有会员i000余人,因其显著的工作成效,2006年5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程到此视察,会见李凤兰。上个世纪70年代,咸阳兴平豆马村村民在村支书、全国劳动模范许敬章的带领下,发出“发现文物不拿回家,不要报酬交国家”的倡议,如今茂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珍宝就是那时豆马农民送交到博物馆的。据《汉茂陵志》记载,茂陵博物馆现有5000多件文物,基本都是茂陵周围广大农民群众发现后交献的,茂陵保护区1979年就建立起农民文保组织,至目前,陵区共有文保小组58个,文保员298人。铜川陈家坪村7位农民自发成立了文物保护协会,维护和修缮泰伯庙古建筑及庙内壁画。 …… 传统道德的弘扬和继承是陕西护宝农民的文化自觉。陕西护宝农民王明锁在央视答记者问时讲了宋代吕蒙正“横财不发命穷人”的故事,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表示他们发现文物要报告上交国家时的真实心态。灞桥拾荒老人唐舍娃常说:人穷志不能短。他对那些损人利己、盗卖国家文物的人,特别看不惯。在“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大会上,他说:“我是一个农民,是一个拾荒的,我捡到文物,国家的东西就要交还给国家,这是一个公民的义务。”金台区农民侯万春、侯启恒父子始终牢记“横财要不得”的古训。扶风农民刘东林在北京展览开幕式上讲话说:“我们发现文物后报告并上交国家,只是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其实,他们的道德文化理念根源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燕假。燕伋,字子思,在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列第14位,今陕西千阳人,是孔子门下少有的西土秦人。他早年在孔子门下求学,随孔子周游列国。据传说:应燕伋之邀,孔子答应入秦讲学。途中,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故意在路上放了一包银子,想考验燕伋,燕伋发现银子,没有去拾,却用手指在路上写下“横财不发有德之人”起身而去。孔子知道此事后,感慨地说:“秦国有你这样贤德的学生,老师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随即打消了去秦讲学的念头。2500多年前的有德之人和新时代的陕西护宝农民道德观何等的相似,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威力竟然穿透了数千年的时空隧道,发挥着巨大的向导力。在陕西宝鸡的护宝事件中,发现文物的场地有5起在自家院子,有9起是在公共土场,他们都是在没有其他人知道的情况下自觉报告上交文物的。面对一个个憨厚质朴的面孔,品味他们创造的新时代“国宝精神”,立刻就会明白,这些可敬可赞的人们不被金钱诱惑的高尚精神境界,不正是对“德”字做了最好的诠释吗?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绵延数千载而不衰的根本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德的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陕西护宝群众的高尚品德和“国宝精神”将会哺育和培养更多的护宝功臣和护宝群体。 我们把博物馆称为“民族的祠堂”“文化的殿堂”,那么陈列其中的各种文物也就必然承载着主人的过往。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不仅与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而且也与这些遗产的主人有着血脉联系。敬畏祖先,热爱家乡,热爱国家,这就是农民护宝行为的逻辑。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文物保护事业就是对3000多年前周人创造的祖先崇拜思想文化的传承光大。陕西农民正是弘扬了这一传统文化,忠诚地守望着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年代,我们把官场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称作国家的罪人和民族的败类,那么,陕西自觉保护文物的农民兄弟理所当然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功臣、民族的英雄。 段德新 2015年8月1日 后记 要为护宝农民鼓与呼 自2003年1月眉县杨家村5位农民保护文物事件发生以来,三秦大地上相继涌现了数百起农民保护国家珍贵文物的典型事例。由于书稿写作时间的局限,本书只写到了其中的20多起60多位护宝功臣,没有把所有保护文物的农民群众全部展现出来,实在遗憾得很。即就是写到的这些,也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采访挖掘,没有把这些改革开放新时代护宝农民的精神世界完整、生动地表达出来,确实对不起这些伟大的农民兄弟。也由于自身历史文化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所限,每起事例、每个人物都写得不够丰满。尽管如此,我还是凭着对护宝农民的感情,按出版社要求交出了书稿。长期进行文博考古采访工作的记者赵争耀、靳勇、李建宁、孟昆玉、阳丹、马文娜、剌婷、王存建等同志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张润棠、龙剑辉、刘军社、冯长哲、刘宏斌、王保平、王明利、张建荣等同志以及茂陵博物馆等单位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照片。陕西省文物局庞博同志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书中除注明的参考书目外,还参考了报刊上的有关文章,向上述同志和相关作者表示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王慧子编辑为本书拟定大纲、搜寻素材、联络作者,为本书顺利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也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实例和当事人基本上都进行过采访,有的还采访过不止一次。在和这些护宝农民的接触中,我深感我们文物工作者应该真正把护宝农民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不能文物一拿,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奖金一给,就再也不理。尤其是接受文物的县区博物馆,不能认为表彰奖励是政府或文物主管部门的事。我们应该向上海博物馆学习,对捐交者不仅要给予足够的表彰奖励,在展厅长期设置光荣榜,在展出的文物说明牌上注明这件文物是某某人捐交的,而且逢年过节还要上门慰问或请他们到馆座谈。总之,要让他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保护文物的光荣感。特别是那些接收农民发现、保护的文物的文博单位,要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只有这样,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可喜的是,我们省已经出台了《陕西省群众保护文物奖励办法》,也已经做出了为在世的护宝农民树碑立传的先例,但是,我觉得还应该对接受文物的单位做一些相应的规定,让文物单位也能尽一定的义务。同时,对那些有重大发现的护宝农民,在他们年满60岁或失去劳动能力后,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这也是必要的人性化做法。 段德新 2015年9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