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牛街琐忆/燕都书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春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春喜编著的《牛街琐忆/燕都书丛》突出京味散文特点,以浓浓的乡情、恋情亲情触及心灵深处,其中《牛街情怀》、《胡同里的乡音》、《窝头》、《聚宝源与万丰粮店》、《牛街清真大食堂》堪称书中佳品。《牛街琐记》不仅汇集50篇京味散文佳作,还收集了陈春喜精心创作的37幅绘画作品,全书共计21万字。散文作品语言朴实,绘画作品清新明快;细细品读,《牛街琐记》一书令人爱不释手。

内容推荐

陈春喜编著的《牛街琐忆/燕都书丛》分上下两辑,收录了作者五十余篇精美散文。其中多篇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如《桑葚熟了的时候》、《月莲》、《美哉,昌平的山》、《我爱读书》等。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个老北京人对儿时往事的追忆、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

目录

上辑——斗街琐忆

 1.桑葚熟了的时候

 2.月莲

 3.窝头

 4.“小人书”情缘

 5.留在胡同里的乡音

 6.城南旧事

 7.侉炖鱼

 8.说几件咱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

 9.难忘儿时夏夜晚

 10.小铺

 11.童年的歌谣

 12.忆南来顺小吃店

 13.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手艺人和卖艺人

 14.玩家

 15.漫话“心里美”

 16.茉莉花茶香飘千万家

 17.球儿、洋画儿和三角

 18.那些年冬天里我们所玩的游戏

 19.乜帖

 20.聚宝源与万丰粮店

 21.忆牛街北口的清真大食堂

 22.学画像

 23.那些年夏天里我们所玩的游戏

 24.小时候爱看电影

 25.唱评剧

 26.感谢恩师

 27.胡同中那些快乐的小姑娘

 28.咱北京人爱吃面

 29.醉酒

 30.我爱读书

下辑——闲情琐记

 1.把握青春

 2.啊,我喜欢柳

 3.美哉昌平的山

 4.一只小鸟的自述

 5.集香烟盒子的苦与乐

 6.“四”与“八”趣谈

 7.惊心的一幕

 8.相聚在无锡

 9.我的钢销儿情缘

 10.难忘宁夏“八宝茶”

 11.糖酥馍

 12.学洗相片儿的乐趣

 13.蟒山红叶分外靓

 14.希望看到这个广告的续集

 15.“北京话”就是让您爱听

 16.有滋有味儿的“北京话”

 17.“三八”礼赞

 18.花草情趣

 19.好一场春雨

 20.感悟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不扯远了,还说窝头吧。老妈的窝头也.有变化,除了一般的窝头外,有时蒸点咸窝头,就是在蒸窝头时,棒子面里面放些咸盐、葱花、浮油渣(浮油说的是我们回民把羊油切碎后,放在锅里把油熬出来,剩下的就是油渣),成窝头吃起来真香啊!说起甜窝头别有一番风味,把棒子面发好后,里面放上红糖,如果再加上几个大红枣,那窝头真是香甜无比,这样的窝头算是奢侈品,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

说到这儿,又想起一个有关窝头的小故事。传说有一天慈禧太后到颐和园去游玩,中午时分,肚子有点饿,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她突然问大总管李连英:“你知道老百姓每天都吃什么吗?”李连英忙道:“回老佛爷的话,奴才知道,吃窝头。”慈禧就说:“那好,既然老百姓都吃窝头,今天咱们也吃窝头。”这话吓得李连英一个激灵,让老佛爷吃粗粗拉拉的玉米面窝头,那哪儿行呀,赶紧想辙,忙派人通知御膳房准备窝头,这可愁坏了御膳房的厨师们,这窝头怎么做啊?还是一名厨师聪明,把栗子磨成面,里面又加上红糖、果仁、青红丝,蒸成小窝头。当慈禧吃着小窝头时赞不绝口:“还是老百姓会享福,敢情这窝头这么好吃啊!”

又扯远了,还是说现在的窝头吧。

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遭受三年困难时期,苏联反目逼咱们还债,全国人民上至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同心同德,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粮食严格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定期发放粮票,在这有限的定量粮中,粗粮占了很大的比例,白面、大米占的比例比较小。在我的记忆中,每天吃的主食主要是窝头和白薯,仅有的一点副食品及生活用品,不是凭本就是要票,生活比较艰难。

老妈的窝头也发生了变化,不是纯棒子面的“黄金塔”了,成了黄绿色(里面掺了大量的菜帮和菜叶)和黄棕色(里面加了白薯面),就这样的窝头也不能吃饱,像我和三哥,每次只能吃一个,因为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三哥上六年级。不饱怎么办,只能喝两碗棒子面稀粥,当时肚子是吃圆了,两泡尿一撒,就又饿了。有一次我们几个同院的小伙伴一起玩时,三哥问二宝:“你饿不饿?”二宝说:“饿又怎么着,没辙。”又问:“以后你长大了当了官有了钱,你想吃什么?”二宝挠了挠脑袋,想了想说:“那我就天天吃纯棒子面的炸窝头。”逗得我们几个都笑了起来。

 记得1961年的深秋,天气一天凉似一天,那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后就忙着写作业,等作业写完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可还不见老妈做饭,于是我就说:“妈,怎么还不做饭?”坐在炕上的老妈两眼直勾勾地发愣,听见我问后她问我:“小四,你看见咱们家的10斤粮票了吗?”我说:“您把粮票看守得那么紧,我哪儿知道啊。”老妈嘴里说着,手不停地翻这儿翻那儿地寻找,可哪儿找去啊,这时天已经擦黑了,全家六口人先后回到家,知道这件事后,都默默无言,每人喝了两碗稀汤寡水的棒子面粥,早早就睡了,我肚子饿,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仰望着房顶棚数椽子,这时激灵一下突然想起一件事,就对老妈说:“您今天白天穿的不是这件黑上衣,好像是那件蓝色的,您那件蓝上衣呢?”老妈这时一拍大腿说:“哎呦,坏了,我把上衣投了两把,明天开会还得穿呢。”说着连忙跳下炕,从铁丝上摘下那件半干的蓝上衣,从兜里掏出一小卷湿漉漉的东西,我一看是一块钱纸币,老妈把这一块钱慢慢地展开,脸上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说:“还好,还好。没坏,没坏,小三,小四快起来,帮忙。”三哥和我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还是三哥有经验,他把自己的课本拿出来,把那两张湿漉漉的粮票夹在书里,反复贴几次,嘴里又是吹又是哈,一会儿粮票就干了,可是觉得这时的粮票有点板,有点硬,老妈高兴了,对全家说:“你们等着,我回来给你们蒸窝头。”说完就出去了。

老妈什么时候回来的我不知道,蒙咙中听到锅盆响,最终还是睡着了,半夜被尿憋醒,下炕尿完尿后,就看见了地上的铁锅和笼屉,我掀开笼屉,里面竟是窝头,还有点温乎,我拿出一个,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抹了抹嘴,又悄悄地钻进被窝,可能是肚子里有食的原因,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上,老妈把我叫醒说:“该上学了,我在你书包里放了半个窝头,饿了想着吃。”这时老爸神秘地对我说:“昨天夜里咱家闹耗子,丢了一个大窝头。”说完还冲我笑了笑,我心说,那个大耗子就是我。

这事您听着有点意思吧,真是苦涩中掺着甜蜜。说到这,提醒各位一句,老妈说明天开会,她一个家庭妇女开什么会呀?告诉您吧,老妈是街道积极分子,棒着呢!

P8-9

序言

我生于1950年1月,我多么幸运,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且出生在北京。您说,我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幸运儿。

我出生在北京的宣武区牛街,那里是回族的聚居区,牛街之所以有名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您提起牛街礼拜寺,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它太有名了。至于我也是如此,没错,回民。

北京,作为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元、明、清三朝建都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整体造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体现出东方艺术完美的特征。

北京,在过去都叫它北京城,这是有道理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城,既然是城就应该有城门、城墙。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就是过去的皇宫内院,称为紫禁城。外城有点儿像一个“吕”字,就是现在的二环路以里,过去都是用城墙围住的,在城墙的拐角处和重要人口都有城门。先说说“吕”字的上面一个“口”:如果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来说,右起东直门,往西经安定门、德胜门,到西直门,再往南到阜成门、复兴门,从复兴门往东到宣武门、前门、崇文门、建国门,再往北到朝阳门、东直门。再说下面半个“口”是西起西便门,往南到广安门、右安门,从右安门往东到永定门,再到左安门,从左安门往北经广渠门、东便门。这一圈就说完了。到如今,城墙没了,城门也就没了,只留下了名字。国家的事儿我不敢妄言,只是觉得可惜,那可都是文物啊!前些年,重建了永定门,我心里真是高兴,跑去看了好几次。我梦想有一天,北京逐渐复建所有的城门,还原一个真正的北京城。

过去咱北京有四大中心城区,即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如今四城区合并,成了两个城区,就连崇文、宣武这两个有着北京特色的名字,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渐渐地消失。要说咱北京,就是胡同多,这是咱北京的最大特色,许多的外国友人不就是冲着胡同来的吗?而现在,小胡同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我真有点儿找不着家的感觉,这还是北京城吗?

咱北京原有“富东城,穷宣武”之说,意思是说东城区住的有钱人多,那里的胡同比较规范,青砖青瓦的标准四合院也很多,磨砖对缝,古色古香,透着气派。而宣武区就透着寒酸,在我们牛街那些小胡同里,像模像样的四合院太少了,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大杂院,一个院里住着七八户人家是常有的事儿,而且都是穷人,净是做小买卖的,或做苦力的,而且房子又小又矮,那就是牛街的特点。

回忆起小时候,经常到宣武门去玩儿,从牛街到宣武门并不远,所以每次我们都是走着去。也许是年龄小的原因,每次看到城楼,都觉得雄伟高大,直冲云霄。成群的雨燕在上面飞来飞去,唧唧地叫着。那幽雅的环境,透着古风古韵,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而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在这里充满着古色古香,充满着老北京的特点,充满着老北京人亲切的人情昧儿,充满着京城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充满着童年美好的回忆。于是我便将这些丝丝缕缕的难以磨灭的记忆记录下来,并付诸报刊。几年过来,回头一看,竞有数十篇,便辑成《牛街琐忆》一书,在抚摸故乡的同时也求教于读者。

后记

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如美术、书法、读书、写作、唱歌、唱戏、下棋(象棋)、摄影、旅游、烹调等。就是这些个兴趣爱好的养成,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我绚丽多彩的人生道路上撒满了幸福与欢笑,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在我这些兴趣爱好之中,读书和写作是我的最爱。因为读书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所以我对书非常喜欢,因此写出了《我爱读书》的一篇小文。

写作是我的最大愿望,由于看的书多了,自己也总想写点儿什么,可总是抓不着头绪,不知怎么写,也不知从哪儿写。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断断续续地写过几篇,均不成功。我是小学教师,每周18节课,工作繁忙,每天备课,批改作业,还有一些其他的事务需要去做,所以时间非常紧,也就想不起来了。

2003年初,我写了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散文《美哉,昌平的山》,发表在《昌平周刊》上,我心里真是高兴。因此也就认识了《昌平周刊》的编辑刘金玲,是她当初对我的文章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了不足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以后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散文作品,使我写作的信心大增,可以说,刘金玲是我的引路人,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非常感谢她。

我要感谢的第二个人就是《京郊日报》的副刊编辑张晓红,是她让我在省市级的报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散文《桑葚熟了的时候》,还配上了精美的题图,我心里真是激动万分,好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京郊日报》又发表了我多篇作品。因此我非常感谢张晓红,她是我的领路人,使我向更高的一层台阶迈进。我和她从来没见过面,只是通了几次电话,仅此而已。

我写作涉及的面儿很广,以散文为主,此外还有随笔、评论、诗歌、歌词、相声、笑话、幽默等方面。近十年来我在各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约20多万字。尤其近两年来,我的思路大开,记忆的闸门一打开,美好的文字像清泉一样奔流不息,因此也就写出了关于老北京的多篇记忆文章,写得多了就想出一个小册子,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  在我的文学道路上,我还要感谢高若虹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昌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昌平文艺》主编),他给了我不少的帮助。我衷心地感谢他。

我今天能出这本书,还要感谢一个重要的人,她就是我同楼的邻居宋文莲女士(还有她的女儿罗雪),因为我不会电脑,这本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她一键一键敲出来的,而且不厌其烦,反复修改,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直到满意为止。可以说,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我非常感谢她。

今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写作充实了我的生活,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快乐,我要用手中的笔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把其中的快乐带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