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楷模文人笔下的政治神话
传说在上古时代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的时代,在文人的笔下是一个美好和天真的时代,传说那时的人们都纯洁高尚、没有险恶的钩心斗角,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尤其从他们开始的“禅让制”,更是被孔夫子及其以后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的原始依据,直到今天,还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尧舜众多的“为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的怀念和美好的赞誉。
但是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先王们的事迹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文人们别有用心的美化?那段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太平盛世还是读书人为后世编造的一个政治梦想?
尧是帝喾的次子,姓尹祁,号放勋,谥号尧。他是我国古代五帝之一。尧的父亲帝喾,名蠕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驾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日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城在蒲阪。
让我们看一看司马迁在《史记》对他的这一段评价,他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就是:他的仁德如同皓皓蓝天,他的智慧可比神灵,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
尧在位的时候,曾经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真是一种乐陶陶的小康生活。)
舜帝,姓姚,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是黄帝的后裔,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是有虞氏族的乐官。瞽叟父亲名叫桥牛,桥牛父亲名叫句望,句望父亲名叫敬康,敬康父亲名叫穷蝉,穷蝉父亲就是帝颛顼,颛顼父亲名叫昌意,到舜已经七代了。这一段光辉灿烂的家谱,很显然是后世正统史家煞费心思追本溯源的结果。从穷蝉一直到舜,都是普通百姓。但是为了表现他的不同寻常,也是为了名正言顺,跟后世许多帝王一样,史家没有忘了让舜生了些“异相”,传说舜帝目有双瞳(双瞳医学上叫“虹膜粘连”,是一种疾病,看来舜有眼科遗传病史),还因此而取名“重华”。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黄帝打下来的江山是世袭的,黄帝死,颛顼即位,颛项死,帝喾即位,帝喾死,帝挚即位,帝挚死,帝尧即位。但是,权力传至尧戛然而止。这未免有些难以理解,恐怕不是舜生有两个瞳孔所能够解释得清楚的了。
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尧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打破了权力的血缘传承定式,在观念上对“权力”二字做出了异样的解读。套用今天的话,尧发动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于自己不利、于国家有利的“政治体制改革”。
模范青年——舜
尧是怎样将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舜的呢?前前后后有哪些故事?关于这一段历史,让我们首先看看正史中是怎样记载的。
据说,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这一年,尧让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于是,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历史上最早的马屁精。)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
另一个叫谨兜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_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入。
事过不久,尧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为自己推荐。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大家都说他既孝道又有才干,可以当个‘候选人’。”
尧平时对舜也偶有耳闻,据说这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就以孝道而闻名天下,是个小小的“名人”。尧为自己寻找接班人的这一年,舜正好三十岁。听了大家的叙述,尧也有了兴趣,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
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是个“问题少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舜的出生非常神奇,一天晚上,他的父亲瞽叟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凤凰,嘴里衔了米来喂他,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名字叫“鸡”,是来给他做儿子的。瞽叟醒来,觉得诧异,后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随族姓,取名叫:虞舜。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舜的经历显然带有虚构的成分。可能来自于当时大臣们的“炒作”,更大的可能是史家为了神话古代帝王而有意为之。
出生不久,舜的母亲就死了,瞽叟又娶了一个媳妇,生了儿子象和一个女儿。舜的悲惨命运从此开始了。
正所谓“幸福的家庭大体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舜的父亲瞽叟头脑糊涂、遇事不讲道理、宠爱后妻和象,怎么看舜都别扭,时常想杀死舜。舜每次都躲避开,有小过失的时候,便接受处罚。后母更是心眼狭小,泼辣凶悍;弟弟象的秉性也和后母差不多,非常粗野。只有一个妹妹对他还稍稍好一点儿。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有些疑惑,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正史记载,尧在位百年,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史书上说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但是,史书的记载也总是自相矛盾,有舜家这样的家庭风气,很难想象当时的社会风气会好到哪儿去!
但是,虽说是家里的“受气包”,舜倒是个“模范青年”:天性笃厚的他对父母十分孝顺,诚笃谨慎,从不懈怠;对顽劣的弟弟象也小心翼翼地不予计较。后来,舜在家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一个人单独分居到外面去,在附近的历山脚下,开荒种地,过着孤单的日子。
没过多久,历山的农人受了舜的德行感化,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又到雷泽去捕鱼,不久雷泽的渔夫也争着让起渔场来;舜又到河滨去做陶器,说来也奇怪,河滨陶工做的陶器都精致美观耐用了。
人们都喜欢在靠近舜生活的地方居住,这些地方一年会成为小村落,两年就会成为较大的城镇,到第三年简直就会变成都会。这真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舜在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经常去感化民众。在传统文化和大家的普遍认识里,尧舜文化精神之魂可以概括为“德为先,重教化”。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