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雍正初年,圆明园升格为“以恒莅政”的御园后,经大规模拓建和增饰,圆明园占地已达200公顷。但是,圆明园的建设鼎盛时期却是乾隆一朝。
雍正时期的圆明园,外观还都比较朴素。到乾隆一朝,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到1755年前后,对圆明园的修建算短暂告一段落,这时园内的建筑已近乎600座。
乾隆调整了圆明园内的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使得圆明园越来越奢侈、豪华。乾隆时的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大陆的地势完全契合。工作区和居住区用一个人工湖隔开,湖的形状被设计成大清疆域的轮廓。
园林的西北面是一座巨大的假山,这是清帝国西部昆仑山的象征。园林的东面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象征着帝国的东海。湖中的3座宫殿是传说中东海上3个住着神仙的岛屿,这就是圆明园40景之中的蓬岛瑶台。“蓬岛瑶台”这一园林造景是取自于前人的画意。它以唐代善画金碧山水画的李思训所作的《仙山楼阁图》为依据。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很明确地说:“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乾隆九年(1744年),园内已基本建成40景,宫廷画家沈源和唐岱奉命为圆明园画像。沈源绘房合,唐岱画树木山石。两位顶尖的画师历时7年,通力合作,最终绘制成圆明园景观图40张。《圆明园四十景图》代表着圆明园中的40组宫殿群、40处景观。每一幅图都有一个精美的题名,象征着一处曾经实实在在的景观。这些命名充满了诗情画意,来自于乾隆皇帝和他最宠爱的文人。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中,圆明园的工程从未停止过,乾隆倾全国之力对圆明园不断进行扩建。
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还进行着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除增建改建了园内的众多景观外,乾隆还多次向东、向南拓展御园范围,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 据内务府档案和《大清会典事例》等史料记载,乾隆十年至乾隆十六年(1745—1751年),在圆明园东侧的水磨村以北大兴土木,建成长春园。“长春”二字取义圆明园40景中的“长春仙馆”。乾隆少时曾在长春仙馆读书,也正是在此处,留下了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辈的欢乐时光。另外,乾隆又被雍正赐号“长春居士”。
长春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含经堂、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10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像如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6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景区)。这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圆明、长春二园之南拓并人大学士傅恒父子赐园“春和园”,定名绮春园(后同治年间改名万春园)。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和长春园以南,三园平面呈倒“品”字形。绮春园面积略小于长春园,为54-3公顷。绮春园的构成比较特别,它是由若干小园合并而成,由竹园、含晖园、西爽村以及春和苑的北半部组成。
乾隆时期的绮春园除宫门和正觉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建筑,只有一些小型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如浩然亭、涵远斋、知乐轩、联晖楼、竹园、双寿寺、庄严界、环秀城关等。乾隆皇帝甚至连一首描写绮春园的诗句也没有留下来。
虽然乾隆皇帝最早着手建它,绮春园的主要营建工作却是在嘉庆皇帝手里完成的。嘉庆将绮春园西边诸多小园并入,加以修缮、添建,才初成规模。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30景”。此时的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不过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无法与圆明园及长春园相比。“绮春园30景”远没有“圆明园40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因为园中的建筑分建于不同时期,因此全园并不像长春园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总体布局,大体说来,绮春园是一个小型的水景园集锦。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3园组成的,但却较少有人知道圆明园实曾有过5园之盛——即除却圆明园3园之外,还包括一些附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长春园东南侧的原亲贵赐园熙春园(在今清华大学校园西部)归入圆明园。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又将绮春园西南侧的淑春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北部)易名春熙院,归人御园。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圆明园的范围就是5座园林,总占地面积超过450公顷。
P44-47
清代,帝王以园林离宫作为其避喧听政之所,在政治功能上,皇家苑囿和紫禁城相辅互补。尤其是清晚期,皇帝处理政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三山五园。西北郊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所以,三山五园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清朝国家兴衰史。
三山五园建造横跨康乾盛世,这一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经济基础,涉及方方面面,是今天需要充分挖掘和整理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一直以来,北京方志工作为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载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我从1990年参加工作,从《颐和园志》开始接触方志工作。在修志过程中,对三山五园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我对5座园林逐个研究,也亲身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5座皇家园林重获新生。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颐和园修复了苏州街。1998年11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国庆节期间,香山静宜园昭庙修缮一期工程正式对游客开放。2012年5月29日,以香山永安寺(以下简称香山寺)为代表的静宜园28景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参与到这些文物古建的修复工作让我不知不觉成为新中国园林发展史的书写者。
以我20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通过修志可以澄清诸多专业问题,促进园林的健康发展,如:颐和园依据史料编研成果,对全园的植物配置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造,使万寿山的植物布局恢复到清乾隆时期“前山柏后山松”风格,山上、山下花木布局,再现清漪园、颐和园时期的植物群落风貌;在苏州街、昆明湖西堤、景明楼以及四大部洲等景区和古建筑的复建期间,为原汁原味地恢复园内古典景区建筑风貌,修志人员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历史资料;香山静宜园利用修志的专业资料,相继恢复了乾隆28景的玉华岫、翠微亭、隔云钟、欢喜园、勤政殿、香雾窟等历史景点和古建等。
编写志书要研究形成志书的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的环境条件和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地位被进一步凸显出来。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颐和园、圆明园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建设。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把“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部分。
紧跟政府的战略规划,近年来,学术界加紧了对于三山五园文化的挖掘。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携手共建的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和三山五园文献馆,就已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近两年时间,几易其稿,编写三山五园风物图志,希望能将之前研究的成果系统地融人到这一本书,对我本人也是一次历史脉络的再梳理。我试图通过文字和图片,还原历史上白海淀镇至香山蔚为壮观的大型皇家园林集群。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这本风物志的编写工作,首先是得益于段柄仁同志的高度重视,对初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感谢市地方办研究室的热心协调,以及北京出版社白珍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颐和园研究室和香山研究室的同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片。
我相信,在“众手成志”模式下,此书可做一块基石,为不断挖掘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同时,修志成果也将进一步服务社会发展。
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中强调,“建立北京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每年统筹100亿元,用于支持首都文化发展”。为落实这一指示精神,海淀区委做出“推进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三山五园地区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把三山五园景区建设成为具有重要民族文化特征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古都风貌代表区和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
我相信,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三山五园将不再只是5座孤零零的园林,而将以青龙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为起点,突破5座园林的局限,全面恢复历史上三山五园区域的传统特色,使现在的同庆街、青龙桥和香山连成一线,集中展示北京西北郊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高大伟
2015年4月
段柄仁
记述北京古都文化特点和亮点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一批10部,于2005年7月出版,包括《王府井》《天桥》《前门·大栅栏》《什刹海》《琉璃厂》《会馆》《王府》《庙会》《老字号》《祭坛》,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时光匆匆,又过去近10年,目前市场已难觅其踪,需再版供应。现在我们又接续编纂了第二批10部,计有《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牛街》《东交民巷》《三山五园》《西单》《雍和宫》《南锣鼓巷》,将来还应有第三批、第四批……,把北京这块宝地上现有的和曾有的人类文明的闪光点、出彩处,尽可能网罗其中,展示世人,同时也在志书的宏大家族中,创立北京特色志书的“风味美食”系列,并使其生生不息,同现已经完成的规划一轮172部志书,正在编纂的规划二轮67部志书,以及规划外志书《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大型特色志书,古镇图志等系列丛书,乡、村、街、社等综合性志书,各行业的专业志书等,构成覆盖北京历史和现状的基础文化宝库,必将光照现世,影响千秋。
风物图志与规模宏大、历史知识丰富全面的北京规划志书相比,应当说在内容上是出其类、拔其萃,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亮点更加明亮。如果把规划志书比作无所不包的天空,那么风物图志就是在美不胜收的满天繁星中,撷取其最美最亮者,给予拉近、聚光、展示,使其更加感动人、吸引人。表现形式上,图志在遵循志书的体例和纂写原则的基础上,比规划志书更多地使用图片展示内容,即图片多、占位大,成规成套,有地图、象形图、实物图照,有全局性图照、局部图照、单位图照,有现状图照,也有历史图照。总之,图片美观,形象性强烈,加之图文紧密结合,相互映照,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志既是展示北京风物的精选本,又是志书家族的精美书,更具有京味,更方便选用,也更大众化。
第二批10部图志和第一批相较,无论是只写北京风物的选题原则,还是以专家为主的编纂路线,没有不同之处,每部各自独立,相互是单体并列,两批之间是整体接续的关系。较大不同的是,第一批是以北京风物的“点”(诸如《天桥》等)、“片”(诸如《什刹海》等)、“类”(诸如《会馆》《老字号》等)为主要展示对象,而第二批则以“线”为主,辅以“点”和“片”。10部中有7部是展示名街名巷的,这虽然在写作上增添了一些难度,但名街名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特色和闪光之处,把它们纳入图志丛书系列,是图志领域的扩大,也是读者的要求。
志书是代代相续的资料性著述,时移势易,随着时代的演进,北京风物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由亮变暗,有的增光添彩,也有消失和新生的。志书编纂者都应如实记载下来,把消失的纳入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用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把新生的展示出来,以便为后来者接续编纂开创先河。
2014年12月10日
《三山五园》由高大伟编著。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官苑囿的总称,含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和畅春园。“三山五园”兴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三山五园见证了清代皇家园林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巅峰与辉煌。在最近50余年,西郊园林的复苏与兴旺则又成为伟大的中华文明正在复兴之中的生动写照。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自辽、金以来,北京西郊即为风景名胜之区,西山以东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具有江南水乡的山水自然景观。因此,历代王朝皆在此地营建行宫别苑。乾隆时为增加玉河水量以满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时为防洪及发展西郊水稻生产,而大规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为进一步开拓西郊风景园林建设打下基础。三山五园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现在的公园和建筑大多是是原来的基础上重建和翻建的。
高大伟编著的《三山五园》对三山五园的历史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