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山寻路(精)/长河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魏英杰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山寻路,读书改变命运。

魏英杰著的《书山寻路(精)》是一份大时代里的个体记录,见证社会与人心的变化;书山有路,从过去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从现在通往未来!

本书由同济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深圳《晶报》总编辑、文化学者胡洪侠,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著名评论家熊培云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书山寻路(精)》是作者魏英杰的书话与读史随笔集。呈现作者从一个乡村青年。在沈从文先生“向更远地方走去”的激励下,如何成为一个媒体人、专栏作家。这是大时代里的一份个体记录。它书写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见证了这个社会与人心的变化。

目录

读书救了我(代序)

第一辑 知人论世

 孔飞力:历史中国的“田野调查”

 史景迁:学术与畅销书的密谋

 余英时:知其人以论其世

 唐德刚:为重新认识历史打开一扇窗

 李欧梵:作为“狐狸”的人生

 余光中:古典的现代诗人

 李敖:虽千万人吾往矣

 柏杨:不合时宜的人

 金庸:改革与大众化启蒙运动

 董桥:再现文字之美

 蔡元培:大学精神遗产还剩多少

 沈从文: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罗尔纲:为学但在“不苟且”

 季羡林:容忍超越了自由

 张中行:“后五四”知识分子写照

 李零:“丧家狗”与“孔子鸡”

 朱大可:我坐在加缪的山顶上

第二辑 见微知著

 面朝真相,春暖花开

 西方中国研究的一段往事

 平庸的恶:被误读与滥用的概念

 有意思和没意思的书

 三本小说里的爱情

 你读的是一本“车站小说”

 “没有同意的同意”

 野蛮的“和谐”

 回到辛亥重估革命

 “往事”何以“不如烟”

 邵洵美遭遇鲁迅

 “苏北人”在当代

 《少年中国》里的中国往事

 为独立人格立传

 疯狂的翻译

 读史拾闻:不战不和叶名琛

 读书散叶(十六则)

第三辑 思想之旅

 游荡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中.研.院”

 昆明湖觅王国维殉身处

 拜谒陈寅恪墓侧记

 徜徉于胡适墓园

 80年代的流行阅读

 90年代读什么

 互联网的思想盛宴

第四辑 命运之境

 十年

 读书的方法

 枕书入梦

 桌前书

 阅读的路线

 那些人啊,那些书

 伟大的读者

 台北的书店

 书的身后事

 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一个自由撰稿人之死

 这一代人的宿命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被撕裂了

试读章节

史景迁:学术与畅销书的密谋

首先我要申明对史景迁先生的敬仰。在英语语境下,讲述中国历史本身殊为不易,何况还要遵循学术规范、表达观点。就此而言,“讲故事”甚至要比撰写学术论文更须具备不凡的功底和笔力。

作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史景迁对中国晚近历史可谓熟烂于胸,因此能在学术研究的高度上,将严肃历史话题演绎得像小说一般精彩。就我读过的《皇帝与秀才》《王氏之死》《追寻现代中国》等著作来看,如果否认史景迁在中国历史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双重贡献,那是极为不公允的,并不符合他在国际历史学界的地位。

但这仍无法消解我对“学术畅销书”一词的厌恶。这一带有媚俗主义色彩的词语,印在所有最近出版的“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的封底,流毒甚广。我认为这是外界对史景迁的最大误读。我相信史氏采用叙事性写作,本意是以更为朴素的方式重构历史本原,而并不单纯追求好看,更不是为了畅销。

学术与畅销书二者并非不可得兼,但学术与畅销书的结合更应该像是一场可遇不可求的邂逅(如《万历十五年》),而不是有预谋的策划。既是学术研究,就该以学术理性来对待史料,而不能有任何迎合市场营销的想法。学术著作的读者不一定多,但读者的胃口一定非常苛刻。相反,如果是畅销书,读者要求的就是好看,而不会纠缠于具体历史细节。

既是学术的,又披上畅销书的外衣,说穿了无非是出版商的一场密谋:以“畅销书”解构“学术”的威权,勾起更多读者的购买欲。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打通小众阅读与大众阅读之间的鸿沟、普及专业知识,却可能以牺牲学术品质为代价来讨好市场。其结果,往往是正史沦为大话、戏说,逸史秘闻、演义别传篡取了历史真相,“还珠格格”成了名正言顺的历史“代言人”。

话语媚俗主义潮流并非自今日始,而是伴随着内地图书出版业的繁荣日渐其盛。早在20世纪90年代,流行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就同样带有浓厚媚俗色彩。与自降格调的“学术畅销书”有所不同,“文化散文”是人为抬高随笔类文体的文化地位,以满足读者提升自身文化气质的阅读需求。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媚雅”,但“媚雅”的本质还是为了媚俗。

究其实质,散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品,何必画蛇添足加上文化的前缀?其中秘密早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所揭穿,他直斥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无非是“文化口红”,也就是涂脂抹粉地将文字打扮成很有文化的样子,以掩饰文化缺血的苍白颜色。可以与“文化散文”归为一类的,还有“学术随笔”、“学术散文”、“思想笔记”等等词语。这些词语的背后,闪烁着的不是学术与思想的光芒,而是媚俗主义的魅影。

从“文化散文”、“学术随笔”再到“学术畅销书”,其指向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迎合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无论是散文的“学术化”还是学术的“畅销书化”,到头来导致的结果是,写随笔的成了“文化大师”,搞学术研究的却热衷于成为“畅销书作家”。最后,大伙儿一起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沦为市场的俘虏,从而忽略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本分。这并非杞人忧天,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知识生产,特别是学术研究的终极意义并不仅在于满足市场需求,而是为了寻找真相、追求知识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成就并不依赖市场来考验,而市场选择结果也与学术无关。

恢复知识生产的正常秩序,就必须厘清这一暧昧不清的文化面貌,让学术归学术,畅销书归畅销书,市场归市场一一就像那些聪明的图书分类员,不会把《文化苦旅》放到学术类架上,也不太可能将《皇帝与秀才》摆到畅销书位置上一样。

P5-7

序言

读书救了我(代序)

博尔赫斯作品集中有一篇“自白”题献给他的母亲,那位活了九十九岁、博览群书的女士。在那段充满独白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譬如博尔赫斯的童年礼物,他的家世,以及他母亲在阅读上对他的影响。

这是我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的恩典。但这位操持数种语言,读书无数的图书馆馆长、大文豪,让我想起自己卑微而不失价值的读书记忆。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蹲在马路边,借着路灯的昏暗亮光埋头翻捡着地摊上的旧书。那时候,只要有一点钱,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换成书,放进书架,然后像国王一样巡视着他的领土。当时,我在书摊上看到了不少好书。我一边兴奋地翻阅,一边犹豫着该拿走哪本书,却听见背后有人喊我名字。

回头一看,原来是三姐夫妻骑车路过。他们并没有停下,而是说了一句“又在买书”,就径直从身边驶过,留下我傻傻地蹲在那里。

那是我人生中彷徨无助的一段时期。一事无成,生活落魄,连读书都被家人看作不务正业。在村里,我可能还被当成一个怪人。周围的村子,就没见过像我这样买了满满一架书的人。我也觉得,自己压根不属于这个地方。

从十几岁开始买书、读书,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越发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我一个人在夜里,读曾国藩,读陶渊明,读易经,读古龙。读到兴奋之处,恍然不知身在何处;掩卷之时,又如美梦醒来,暗自神伤。

回首这段往事,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但我如果不是固执地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没有从精神上超越所处的乡村环境,几年后也不可能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

这场人生变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高中时期我走进图书馆的某个下午。当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开始读《史记》,读现代文学史和中国通史,他的人生也许就注定会有些不一样。

当时我以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寂寞的阅读者。当我走出那一片小天地,才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我在逼仄的乡村里通过阅读寻找慰藉,又何尝不是在拼命地挤上列车,和这个时代进行精神接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讲过:“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个体阅读不免会受到时代影响,而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拿我青年时代深受其影响的台湾作家李敖来说,我曾把他当作思想上的一个秘密源泉,后来才发觉,他已成为大众精神偶像。我接触李敖的著作,固然出于偶然,但无疑也是受到一时阅读风气和思想潮流影响。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语:“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时代来讲亦如此。

关于阅读与人生,阅读与时代的关系,还可以从更多人那里找到答案。

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曾不无温情地说起:“在我近七十二岁之时,我日益感到自己一生主要的成长经验始于七岁那年,当时我说服我的两个姐姐带我去公共图书馆……”从那时候到十五岁,布鲁姆在图书馆里“获得了某种新生”。

陈丹青回忆,他在二十八岁后开始阅读尼采、福柯、叔本华等“硬”读物。“是这几个人的书救了我,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会有怎样的立场,这种立场不是政治立场哲学立场,而是怎样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这条命。”这句话同样适合我。

博尔赫斯这样写道:“这自白既是我个人的,也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一个人经历过的事情所有人都可以经历。”

我在这里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正是为了说明,阅读与个人命运以及时代存在着精神联系。

书评(媒体评论)

一份读书人的质朴独白,其中包蕴着对生命、价值、理想、信念的真诚思索。穿越这些文字的小径,读者就能接近隐藏在书页里的真谛。

——同济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

当“阅读改变命运”眼看就成新的陈词滥调之际,《书山寻路》却给了我们信心。魏英杰笔下那些熟悉的人名书名,正可以督促我们更积极面对陌生的未来。

——深圳《晶报》总编辑、文化学者胡洪侠

“书山有路”,从过去到现在,更重要的是从现在通往未来。魏英杰的职业是时评人,本质上却是读书人,正是读书让他的人生变得宽阔而富有意义。

——历史学者傅国涌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也可以让人变得愚蠢,甚至身处险境。在书籍堆起的群山之中,有观念的豺狼虎豹,也有迷魂散,更有人类不可或缺的理智与心灵。得遇恶棍还是良人,既靠自己的造化,也凭他人的指引。书山寻路,也寻寻路者。

——评论家熊培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