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北京那些胡同儿(话说北京)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梓奕荣轩编著的《老北京那些胡同儿(话说北京)》内容包括:

旧时北京城素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那么老北京的“富人区”具体在哪里?

生活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艺术,老舍又是如何在文坛实现“逆袭”?

个人奋斗的轨迹总是那样相似,毛泽东的“北漂”生活是怎样的?

伟大与平凡并不矛盾,鲁迅兄弟又有怎样的恩恩怨怨?

“胭脂粉上满春色,繁华落尽方始终”,八大胡同展现出怎样的青楼艳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在哪里演绎?

“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古玩重地琉璃厂大街演绎怎样的辉煌?

国子监是读书人膜拜的最高学府,那么它位于北京的哪条胡同呢?

南锣鼓巷连通十六条胡同,那么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与今生?

近代史上最饱含屈辱的东交民巷,背负着怎样的十字架?

内容推荐

《老北京那些胡同儿(话说北京)》由梓奕荣轩编著。

要说世上最接“地气”的,大约就是那些小街小巷了。它们每天都记录着老百姓奔波的身影。对北京人来说,就是胡同了。

北京人似乎忒讲究走路,对自己脚下的胡同,大都有个很有趣的名儿,不是叫起来顺口,就是听起来很形象。

比如,细长的叫竹竿胡同,扁长的称扁担胡同,两头粗细相差很大的叫小喇叭胡同。再比如,根据北京土语的儿化音,于是一连串的称呼就这样叫起来了: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鸦儿胡同等。当然,并非北京的所有胡同都叫胡同。比如,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琉璃厂大街、国子监街、烟袋斜街、苏州街、法源里等。

总之,胡同是北京城里的一条条血管。

目录

京城胡同的“老祖宗”——寿命最长的砖塔胡同

皇城根下的人气集聚地——面目全非的金鱼胡同

具有浪漫气质的旮旯地——来历曲折的细管胡同

要寻宝就去“古玩镇地”——墨香四溢的琉璃厂大街

没文化的巷子无异于马路——高等学府扎堆的国子监街

胡同也“出轨”——姿态“拧巴”的烟袋斜街

锣鼓原来不过是“罗锅”——像只蜈蚣爬行的南锣鼓巷

无奈沦为“使馆区”——步行最为漫长的东交民巷

末代皇后的凄美转身之地——最具皇家气派的帽儿胡同

京城巷子的“富人区”——身世显赫的菊儿胡同

风尘中自有奇女子——八大胡同之陕西巷

韵味飘香的曲苑街——八大胡同之百顺胡同

老北京城的“红磨坊”——销魂处,还数胭脂胡同

“石头城”原来是“温柔乡”——“浓妆艳抹”的石头胡同

寂寞胡同里的革命岁月——从石驸马后宅到文华胡同

隐藏在什刹海中的巷子——怪名儿的刘海胡同

民国“护国将军”的故地——没有“弹棉花”的棉花胡同

魏阉人的臭名传进巷子——让百姓解恨的魏染胡同

小巷子里隐居的大作家——新文化运动与东堂子胡同

直来直去损人丁——富有传奇色彩的铁影壁胡同

令人敬仰的民国“三人行”——名人集萃的总布胡同

一把烈火烧了谁家的洋楼——“五四运动”之赵家楼胡同

毛泽东的“北漂”遗迹——伟人求学之豆腐池胡同

周氏兄弟闹阋墙——民国文豪与八道湾胡同

把“官帽”踩在脚下——因奸臣得名的官帽胡同

莫不是遛鸟的去处——晋商发迹的鹞儿胡同

“蜗蜗居”里的文坛奇侠——京师图书馆与鸦儿胡同

一场恐怖的历史噩梦——传说中阴森的东厂胡同

晚清王朝珍瑾妃的故里——末世姊妹花与粉子胡同

土牢囚不住民族魂——英雄之死与府学胡同

残酷皇帝的真假仁义——作为司令部的校尉胡同

没有黑芝麻,却有糊纸马——从“何纸马”到黑芝麻胡同

老舍的文坛“逆袭”之地——文人雄起的小羊圈胡同

古代商业街的浪漫传奇——不在江苏的苏州街

方家胡同不姓方——循郡王府所在的方家胡同

两座和尚庙的宝地——从宝禅寺到宝产胡同

杨氏太极拳的发扬地——跟钓鱼无关的香饵胡同

声名鹊起的音乐胡同——最具文艺范儿的鲍家街

明代的官方“杂技场所”——别名“象来街”的长椿街

民国里的一场政治阴谋——皇城根下的锡拉胡同

“百花深处”人不晓——狭长而诗意的花局胡同

皇家冰窖的储存地——靠近北海的雪池胡同

落魄皇帝的软禁之地——从飞虹桥到飞龙桥胡同

方盛园还是放生园——起源神秘的方盛园胡同

试读章节

京城胡同的“老祖宗”

——寿命最长的砖塔胡同

一坛酒封存得越久就越香醇,一个玩意儿历经的时代越久,就能毫不客气地享有古董的身份和地位。比如北京城的胡同,那可是历经了几百年的古典岁月,穿越到了今天这个新科技时代。

然而,要说京城的胡同,现在眼睛能看到,双脚能踩到的,不是清代的,也就是明代的,要碰上元代的胡同,那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条老得掉牙的胡同,它就是砖塔胡同。

也正因为年代久远,这条胡同所经历的岁月最长,从它身上流传的故事自然比其他胡同更为精彩,也更传奇。

其实,任何代代相传的东西,都铁定有它们的祖师爷。木匠们的祖师爷鲁班,佛教禅宗的祖师爷达摩先生。北京城的胡同,也有自己的祖师爷,幸好它还“健在”。

据说,它是从前元朝京城——大都所有29条胡同中唯一留存下来的胡同。据专门人士推测,砖塔胡同的年龄,至今已有700多岁的高龄。它是老北京最具沧桑的老古董。不过,还不能说它是古董,它依然居住和生活着现代老百姓,还没有沦为旅游景点的悲催下场。

它坐落在西城区,在西四牌楼附近,西四丁字路口以西。这是在北京中心罕见的一条胡同,而且至今还算完整,尽管拆迁的消息频频传来。

话不虚传,既然叫“砖塔胡同”,少不了跟砖塔沾边儿。

没错儿,砖塔胡同里就高高地耸立着一座青砖古塔,这也正是它的名字的出处。从外形上看,这座古塔是从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从身世来看,这座古塔非同小可,它跟元朝一位高僧有关。

这位高僧叫万松老人。他老人家可是当年的一代名臣耶律楚材的恩师。这座砖塔是耶律楚材专门给恩师建造的葬骨塔。

这位万松老人,年轻剃度时,法名叫行秀。本来是河南洛阳人。15岁的时候,这个外地小伙子跑到了河北邢台,在那里的一座净土寺里削发断尘,成了小沙弥。不过,别小瞧人家,这个小沙弥是极有慧根的。

10年间,聪颖过人的行秀就读完了寺里的所有佛经,并且了悟人生,洞察万世。于是他开始云游四方,成为一名云游僧。之后,云游得累了,也想找个安居之处,他来到了河北磁县的大明寺。在那里,他被雪岩满禅师相中,继承了衣钵,专攻禅学一门。

若干年后,他的禅学相当精进。当初的净土宗沙弥,此时的行秀已成为禅宗的大禅师。但是,这位禅师没有忘本,他清楚自己当初踏入佛门之地,永远是那座净土寺。  于是,他在晚年返回到了母寺——地处邢台的净土寺。在寺里,他建造了一座万松轩,安居其中,并自号为“万松野老”。除了在万松轩中打坐禅修外,他还时常在寺内进行布坛说法,吸引了大批的弟子以及寺外不少普通听众。

由此,外边的人们,都尊称他为“万松老人”。

万松老人的名声传出去没多久,他就受到燕京金国领导人——金章宗的盛情邀请。金章宗崇仰佛法,是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于是,万松老人只身来到了燕京(也就是当时的北京),向这位领导人说法,并受到金章宗的极力赞赏。

不过,金国的气数太短,没过十年,就被蒙古人给收拾了。北京城也就成了蒙古人的地盘,同时也成了元朝的京城——大都。

时代变了,领导人变了,京城的名儿也变了,但是万松老人的佛法没变。他身居空门,一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近水楼台,元朝的一干君臣得知京城有位高僧,佛法无边,难免心动,想要见识一番。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名臣耶律楚材等人,纷纷投身于万松老人的门下,时常向他老人家参学,一学就是三年。

万松老人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元朝的“护国法师”。

他给君臣讲经说法,告诫他们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乃至祸国殃民。在君臣这些俗家弟子中,耶律楚材算是最好学的一个,也是最敬重他老人家的一个。据说耶律楚材闲来无事时,每当拜望这位禅师后,都有幸聆听万松老人操琴一曲。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元世祖将承华殿的一张琴与《悲风》琴谱赠给了万松老人。

几年后,这位禅宗法师溘然圆寂。

为了纪念恩师,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为万松老人筑造了一座朴素别致的青砖葬骨塔。

P1-2

序言

北京城的胡同,光那些千奇百怪的称呼就让人眼花缭乱,更何况那些曲曲折折、形形色色的风貌?它们总是那么包罗万象。名字听起来很随意,一眼望过去,既不惊艳,也不时尚,更不富丽堂皇,却又令人忍不住暗生好奇,不觉地去咂摸,久久地玩味一番。也许,这些古老的胡同以及它们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就隐藏在某个毫不经意的旮旯里。

不过,说到“胡同”这个词儿,差不多可以说算是北京人的无聊发明。

其他地方,不论是北方,还是江南水乡;不论是大都市,还是小乡镇,人们只会叫街道、过道、弄堂、小巷,只有北京人称之为“胡同”这么个“叽里咕噜”的、不知所云的名字。

然而,这个词并不是汉人的称呼。因为,这个词大约是从元朝兴起的。那时候,北京城开始幸运地轮到了担任京城的地位。蒙古人统治下,蒙汉混居,“胡同”这个词是汉人谐音叫过来的,久而久之,就成了汉语词汇大家庭里的一员。

不过,有专家精心考证,“胡同”一词的含义并非那么简单,而是有以下三种意思。

第一,在蒙古语、突厥语、满语中,胡同是水井的意思。以前,大家吃水靠挖井。老百姓以某口水井聚居起来,因而水井就成了那条街巷的代名词。所以,胡同原来指的是巷子里的水井。

第二,胡同指的是城镇。蒙古语中,人们管城镇叫“浩特”。蒙古人统治北京后,就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这里的城镇叫“浩特”。进而,“浩特”被叫转音,变成“火弄”,或“弄通”,进而又演变成“弄堂、胡同”。序言老北京那些胡同儿

第三,是个政治口号的简称。元朝人统治天下后,操着“胡人大统”这个政治口号,向被统治阶层的百姓“洗脑”。于是乎,这个政治口号被简称为“胡同”。

这三重意思都有其合理之处,但作者姑且比较认同第一条,应该没什么较真的人抬杠。其实,大家只要知道胡同现在指的是街巷就行了,“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也没啥意思。

要说世上最接地气的,大约就是那些小街道了。它们每天都会被老百姓踩在脚底下。对于北京人来说,就是胡同了。自然,这些胡同的名称最具生活气息,也最能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如此一来,这些胡同的取名也是相当有讲究的。

北京人似乎忒讲究走路,对自己脚下的条条胡同,大都有个有趣的名儿,不是叫起来图顺口儿,就是听起来很形象。

比如,看看这些名儿:细长的叫竹竿胡同,扁长的称扁担胡同,两头粗细相差很大的叫小喇叭胡同。此外,还有什么耳朵眼胡同、笤帚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等。  再比如,根据北京土语的儿化音,于是一连串的称呼就这样叫起来了: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听听,多顺耳。

俗话说:“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于是乎,另有一些胡同就取材于生活,如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茶儿胡同等。大约,这些胡同里驻扎着老百姓的日常集市。

另外,还有以寺庙命名的,也有一长串: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等。这说明,在旧时代,北京城的和尚庙不少,香火旺,求佛拜神的香客们是很普遍的。

当然,世上啥事都不是那么整齐划一,也并非北京的所有胡同都叫胡同。个别的也正儿八经地叫某某街,某某巷子。比如,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琉璃厂大街、国子监街、烟袋斜街、苏州街、法源里等。这些应该最初多是汉人称呼的,所以才没有上胡同的“道儿”。但是,它们依然属于北京胡同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

因此说,北京城的胡同数量多得吓人。但要说具体数字,恐怕每一个人不一定能说上来。老一辈的大爷们,他们可能会念着口诀说:“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

那么,大小胡同加起来,恐怕也得上万了。

当然,北京的胡同数量是变化的,随着时代不同而变迁。最初它兴起于北京城兴建之初,据史书记载:“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大致就是说,大胡同接近三十条,小胡同则将近四百条。大小胡同加起来,也就四百来条。

到了明朝,尤其是在朱棣篡位后,愣是把京城大老远地从南京城挪到北京城来,之后的京城就更是兴旺发达了。据说,这时的胡同巷子大约有1170多条,而其中直接以胡同命名的,就有459条。可见,胡同数量直线上升,不用说,北京城的规模也在辐射式扩大。

再到“扎辫子”的清王朝。据记录,康乾盛世的时候,北京城的胡同巷子达2077条,其中直接以胡同命名的就有978条。

还没完,还有民国的记录。没想到在这个乱世,北京胡同依旧在增长。据一位日本人在对北京城的考察中,记录民国时北京共有3300多条胡同,比清王朝增加了10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据记载,北京城区的胡同达4550多条。到了20世纪末,北京的胡同巷子的确切数字为6029条,其中以胡同命名的达1320多条。

胡同的不断增多,直接在暗示北京城的人口在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城的规模在不断拓展。如今,它作为国际大都市,那些胡同自然而然成了流淌在北京城里的大大小小的血管。甭管是静脉、动脉,还是毛细血管。

总归一句话:胡同,是北京城里的一条条血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