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打造城市品牌成为一项重要战略。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采用“随机电话号码拨号”(RDD)的抽样方法,邀请3600名受访者对我国的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城市形象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此报告。报告展示了受访者对36个城市生态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居民形象以及城市形象推广的评价,并提出了提升城市形象的建议。谢耘耕主编的《中国城市品牌认知调查报告(2015)》可帮助业界、学者、普通读者了解相关城市的形象评价数据,也能够为政府部门、机构的工作者提供决策参考。
谢耘耕主编的《中国城市品牌认知调查报告(2015)》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总报告。该部分由“中国城市形象调查总报告”和“中国城市形象六维度综合报告”组成。前一篇从城市形象总体评价、城市影响力、向外国人推荐度、宜居度、适合旅游度、外地城市了解渠道以及影响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指标切入调查,综合呈现受访者对各个城市形象的认知情况。后一篇重点考察受访者对生态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居民形象、城市形象推广六个维度的评价与其对城市总体印象、城市影响力、值得推荐度、适合旅游度、宜居度等评价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分类报告。该部分由“中国城市生态形象调查报告”“中国城市经济形象调查报告”“中国城市文化形象调查报告”“中国城市政府形象调查报告”“中国城市居民形象调查报告”以及“中国城市形象推广调查报告”组成,分别考察受访者对全国36个城市生态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居民形象以及城市形象推广的评价,并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参考意见。
第三,区域比较。该部分由“北京和上海形象比较分析”“中部地区六省会城市形象比较分析”“东北地区四中心城市形象比较分析”“计划单列市形象比较分析”“一线城市形象比较分析”“西三角城市形象比较分析”以及“内地居民对香港、澳门、台北形象评价比较分析”组成,依次从生态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居民形象、城市形象推广六个维度切人,重点比较受访者对这七组城市形象的评价差异。
第四,专题研究。该部分由“中国城市品牌指数构建”“中国城市形象推广研究”“城市形象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关系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品牌的差异化解读研究”“海外城市营销的经验和启示”组成,分别围绕中国城市品牌指数、中国城市形象推广、城市形象主观评价与客观指标关系、城市品牌差异化解读以及海外城市营销等专题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