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朝宁编著的这本《论语人物评传》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人物评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卞朝宁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卞朝宁编著的这本《论语人物评传》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内容推荐 孔子为什么褒柳下惠而贬臧文仲?历史上的卫灵公与《论语》中的卫灵公有何不同?孔子与鲁国“三桓”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是非恩仇?子禽、公伯寮是不是孔子的入室弟子?…… 卞朝宁编著的《论语人物评传》是一本关于《论语》人物研究的工具书,书中159个人物一人一传,一传一评。史学视野,哲学思辨,文学描述,帮助您精读《论语》,进而准确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目录 序 一、上古帝王及贤相名流(19人) 1.尧 2.舜 3.禹 4.稷 5.皋陶 6.羿 7.夏 8.汤 9.伊尹 10.高宗(商王武丁) 11.纣 12.微子 13.箕子 14.比干 15.伯夷、叔齐 16.泰伯 17.周文王 18.周武王 19.周公 二、春秋诸侯及公室成员(14人) 20.鲁公(伯禽) 21.齐桓公 22.公子纠 23.齐君(齐庄公) 24.齐景公 25.齐简公 26.晋文公 27.卫灵公 28.卫君(卫出公辙) 29.鲁昭公 30.鲁定公 31.鲁哀公 32.南子 33.吴孟子 三、卿大夫及士人(51人) 34.管仲 35.伯氏 36.召忽 37.陈(田)文子 38.晏平仲 39.崔杼 40.陈成子(恒) 41.臧文仲 42.柳下惠(展禽) 43.季文子 44.臧武僻 45.季平子(季氏) 46.季桓子(季孙) 47.季康子(康子) 48.季子然 49.孟庄子 50.孟公绰 51.孟懿子(孟孙) 52.孟武伯 53.子服景伯 54.孟之反 55.孟敬子(孟氏) 56.叔孙武叔 57.卞庄子 58.阳货(虎) 59.公山不狃 60.孺悲 61.甯武子 62.公叔文子 63.大夫馔 64.公明贾 65.遽伯玉 66.史鱼 67.卫公子荆 68.孔文子 69.祝鮀 70.宋朝 71.王孙贾 72.卫公孙朝 73.棘子成 74.子西 75.子产 76.裨谌 77.世叔(子大叔) 78.行人子羽 79.桓魅 80.令尹子文 81.叶公 82.陈司败 83.子桑伯子 84.佛胖 四、孔门弟子(31人) 85.有子 86.曾子 87.子夏 88.子禽 89.子贡 90.樊迟 91.子游 92.颜回 93.子路 94.子张 95.冉有 96.宰我 97.公冶长 98.南容 99.子贱 100.冉雍 101.漆碉开 102.公西赤 103.申枨 104.原思 105.闵子蹇 106.冉伯牛 107.澹台灭明 108.巫马期 109.牢 110.颜路 111.孔鲤 112.子羔 113.曾皙 114.司马牛 115.公伯寮 五、其他人物(42人) 116—119.古之“逸民” 120—127.“周有八士” 128—135.宫廷乐师 136.老彭 137.周任 138.微生高 139.微生亩 140.左丘明 141.师冕 142.林放 143.太宰 144.原壤 145.阳肤 146—150.“隐者” 151—159.佚名人物 征引古籍部分书目 试读章节 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为上古太嗥时九夷的一支。传说商的始祖是契,契是帝喾的后裔,帝喾的妻子简狄在海边洗澡时吞食了玄鸟卵而怀孕生契。这个传说反映了商族是以燕子为氏族图腾的,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还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从契开始,商族才正式进入父子相承的父系氏族社会。尧、舜时期,契作为东方氏族部落的代表进入华夏部落联盟的议事决策机构,后来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民俗教化事务,并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由于契为商族的发展开创了局面,打下了基础,因此商人把他奉为始兴之祖。“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由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商族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夏朝末年,已经成为东方一个势力强大的方国。当时,以夏桀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残暴无道,不仅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也引起所属部落方国的不满和怨恨。在这样的形势下,商汤表面上臣服于夏,暗地里已经开始进行灭夏准备。他先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兴建亳邑(今河南商丘北),作为新都。然后他以亳邑为中心,囤积粮草,扩充人马,训练军队。当济泗一带的许多方国纷纷叛离夏桀时,他主动与他们结成同盟,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还利用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特权,通过武力征服周边的小国。商族部落的发展与壮大,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他为了压制反叛的东方诸多方国,专门在有仍举行了一次诸侯盟会,结果激起有缗氏族(今山东金乡县东北)的反叛。夏桀发兵攻打有缗氏,虽然有缗氏战败,但夏王朝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商汤趁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与夏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商汤深知,要战胜强大的夏桀,必须得到诸侯方国和天下民众的支持。因此他布德施惠,轻赋薄敛,笼络人心。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商汤外出巡游,走到山林之中,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布网捕捉飞鸟,网张四面,密不透风。他立即让人把网撤除三面,只留一面,跪在地上祷告道:“天上飞的和地下跑的鸟儿啊,你们想往左飞就往左飞,想往右飞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往网里飞吧。”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各个部落之间传开了,部落首领们一致认为商汤是一个仁慈之君,于是纷纷叛离夏桀,归附于他。这个故事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至少说明商汤在与夏桀的斗争中是非常关切民生的。 商汤还非常重视任用贤人。孟子说:“汤执中,立贤无方。”这里的“方”是“常”的意思,《焦循正义》解作“惟贤则立,而无常法”。商汤重用的两位贤臣,一个是左相仲虺,一个是右相伊尹,他们两人的出生截然不同:仲虺是夏朝贵族出生,其祖先奚仲曾当过夏朝的车正;伊尹则出生卑微,“天下之贱人”,曾“耕于有莘之野”,后来又给人当过割肉切菜的厨子,但是他“乐尧舜之道”,自诩为“先知先觉”。商汤求贤若渴,曾多次拜访他,请他出仕为官,辅佐自己。《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商汤要去拜访伊尹,让彭氏之子驾车,半道上彭氏之子问道:“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要去拜访伊尹。”彭氏之子听说去见伊尹,便轻蔑地说:“伊尹只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下人,您如果要见他,何必亲自前往?只需下令召见,他就觉得万分荣幸了!”商汤听后非常生气,他说:“你目光短浅,能懂什么?比方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能使人耳聪目明,我当然要想方设法得到这种药。伊尹对于我们商国来说,就是这种良医善药,而你却不让我去拜访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说完,他让彭氏之子下车,不要他驾车了。 商汤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特别是他对于出身卑微的伊尹,敢于突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启用,显示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开阔的用人视野。在以后灭夏的斗争中,伊尹帮助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P36-38 序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师从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刘毓璜先生攻读先秦思想史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我最初把论文选题定在《论语》研究方面,当时刘先生听了我的想法后,眉头微微一皱,显然他对我的选题不太满意。刘先生是那种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的老派学者,他不希望我们去“捣鼓”那些花里胡哨不着边际的理论,他经常引用顾炎武“只管开山取铜,不捡废铜烂铁”的名言来要求和勉励我们。一部《论语》,即便是蕴藏丰富的铜矿,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度开发,现在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是刘先生所担心的。当然,刘先生还有更深层次的担心,他当时并未明说,这是几十年后我自己体悟到的:《论语》书中的许多内容,只有随着人生经历和感悟渐渐丰富起来才能真正理解。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两句话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是每一个人的理解和体会都不一样,即便同一个人,三十岁和六十岁的理解和体会也不一样。研读《论语》是需要调动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感悟的,如果尚未经历多少人和事,就夸夸其谈《论语》心得,难免贻笑大方,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 毕业几十年来,我坚持研读《论语》,从未间断,但一直停留在“述而不作”的状态,因为我认为对于《论语》,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必须怀有崇敬之心,敬畏之心。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灵魂,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心怀敬畏,慎言慎举! 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孔子在与人作答或与弟子讨论为人处世的道理时,经常会以各种人物为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论语》书中涉及到各类人物多达150多人(包括一些虚拟人物),有上古帝王、封建诸侯、世卿贵族、贤臣良相、名流逸士以及孔门弟子等。这些历史人物,大多是当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对古代历史发展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推动或阻碍作用。孔子在臧否人物时,从华夏为正统和以周室为正宗的历史观出发,对他们做出正面或反面的评判,对后代影响深远。然而迄今为止,从未有人把《论语》书中的历史人物梳理出来,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论语》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因而致使许多读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判仅仅局限于孔子的观点,有的以偏概全,有的以讹传讹。我由此萌发了写作《〈论语〉人物评传》的想法。 《〈论语〉人物评传》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所谓“传”,就是一人一传,有言有行,有始有终,通过客观生动的描述,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和思想倾向。其中许多人物过去从来没有人专门研究过,他们只是出现在正文的注释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所谓“评”,就是从历史出发,把这些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和评判,一人一评,或宏观发论,或微观分析。许多人物,如果把他们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人生经历中,就会发现孔子受其政治倾向和史学观点的局限,臧否人物时存在着谬误与偏见。比如卫灵公,孔子称其“无道”,受孔子的思想观点影响,后人对他的评价大多也是负面的,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卫灵公在位四十多年,对内他维护了卫国国内的政局稳定,发展了经济;对外他加强与齐国联合,有效遏制了晋国的扩张,维持了诸侯争霸的均衡态势;他在执政理念上开明开放,举贤任能,广纳贤士,开春秋诸侯执政之新风,历史功绩是非常卓著的。再比如对于藏文仲和柳下惠这两个人物,孔子始终贬藏文仲而褒柳下惠,他历数藏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甚至批评藏文仲是“窃位者”,对柳下惠则推崇备至,称其为“贤”。孔子的这种态度,完全是受到他个人的政治观点和仕途遭际影响的,其实在历史中藏文仲是鲁国的一位忧国忧民的实干家,而柳下惠则是一个沽名钓誉的道德家。此外孔子评价卫国大夫遽伯玉为“君子”,楚国令尹子文为“忠”等,结合他们一生的行止,这些评价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分清是非曲折,而是希望研读《论语》者能够了解孔子在臧否人物时的政治立场,进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孔子。书中的“评”是建立在“传”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论语》书中思想博大精深,我没有能力进行解读,因此我在写作之初就把这本书的功能定为从历史研究方面提供相关研读资料的工具书。人物和事件是构成历史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此前提下,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判,从中得出某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历史研究。根据这样的功能定位,我在梳理人物时力求齐全,《论语》中出现的人物一个不拉,不论事迹多少,每人都有交代,可供研读者随时备查。不得不承认,这样做学问是“笨办法”,但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笨办法”往往比陷人于云里雾里的“大智慧”要强! 全书成稿后约有38万字,在修改过程中,我又硬生生地删除了7万多字,被删除的部分都是我个人研读《论语》的心得体会,宛如断腕割肉一般地痛。但是,既然这本书功的能定位是工具书,就应该把那些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东西删除。我没有资格为读者解读《论语》每句话的思想内涵,但我可以帮助读者客观了解每句话所涉及到的人物背景和事件概况。这就是工具书的功能。 写完《〈论语〉人物评传》,任务才算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应该是《〈论语〉事件评述》,即把《论语》书中涉及的所有事件梳理出来,一一进行评述,看来还得用“笨办法”。 卞朝宁 2014年10月于南京曲水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