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檐下听雨(唐斯复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斯复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斯复编著的《檐下听雨(唐斯复散文)》是一本作者多年累积的散文作品集,说作者她是一位名正言顺的散文家,是一位戏曲文学家也当之无愧,这两者都不能完全概括她,作者还是一位杂家。通常,杂家是指那些涉猎多种学科、皆有所成、皆能成家的学者,但斯复涉及的却不止几种学科,更涉及几种行业以及社会活动,作者应该是一个新型杂家。

内容推荐

《檐下听雨(唐斯复散文)》是作者唐斯复散文结集,记录了她的个人经历及人际交往,以及由此得出的人生感悟。本书记录了唐斯复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以及其间的人生感悟。这其中包括大舅陈岱孙,师友曹禺、欧阳予倩、欧阳山尊、吴祖光、黄佐临、英若诚……

目录

自序

 序一 “不放弃”的唐斯复(刘厚生)

 序二 阳光里的红衣女子(张毅、杨惠姗)

此生有幸

 舞台·圣殿

 舞台上有盏长明灯

 “结束语”的遐想

 记者生涯第一步

老宅抒怀

 老宅抒怀

 忆大舅陈岱孙

 母与子

 跃马扬鞭蹄声疾

 小淑女

 怀念挚友

亦师亦友

 大师·小鸟·打油诗

 曹禺·李玉茹和小白

 高山仰止欧阳予倩

 欧阳山尊见证百年

 素描吴祖光

 写意黄佐临

 为英若诚喝彩

 心怀大爱厚生师

 神人,黄宗江

 陈颙,在排练场倒下

 阿瑟·米勒在中国

 又见雪桦

他们,她们

 杨惠姗和埃米尔·加莱

 飞翔的孔雀

 难忘李德伦

 大头鱼和“亲”

 鼓乐奇人李石根

 敦煌女儿

 雪域聚焦

 也说说莫言

 写诗的纪委书记

 马克斯·魏勒的中国画情结

 蔡元培的婚事

檐下听雨

 戏剧的坚持

 楼东新度

 刻骨铭心的音乐会

 小小的我

 寻找长廊

 世外桃源

 檐下听雨

 台湾故事(两则)

 饥寒交迫柏林行

 借来的故事(两则)

 胡同风情

 出行琐记

 心里美的四小友

 行路拾珍

 新年趣话

 闲话壁炉

姐姐——永远的唐老师(陈雅玲)

试读章节

舞台·圣殿

舞台是圣殿,这是中央戏剧学院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剧场艺术教育的理念。但是,我毕业后的第一次表演却是在农村的土台子上。

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草原出现乌兰牧骑文艺轻骑兵演出队,活跃于牧区,为牧民服务。一时间,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席卷全国,北京市农村文艺工作队也应运而生。

1964年春天,我和剧作家刘厚明,带着他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作《山村姐妹》话剧剧本,和快板书演员梁厚民同乘一辆吉普车,被送到京北昌平县小汤山温泉。在村口的井台边,我们见到农村队的两名成员。昌平地界气温低,他们还穿着棉裤,裤脚处露着棉花。他们挑着水在前边带路,我们东张西望地跟着,吉普车断后爬行。走不多远,便进了演出队的院子。我顿时看傻了——这么热闹!一群女孩儿年龄与我相仿,她们的特长是表演单弦、唱歌、跳舞、演戏、变魔术等,是市属文艺院团的专业演员;说相声、数来宝、唱琴书的当然是大男人;民乐手的行当很是齐全,大多毕业于音乐院校;最令我惊讶的是,其中还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艺术家们,平时想见都是难的,他们来这里为的是排演话剧《山村姐妹》。

演出队的徐编导个子出奇地小,列队在女演员之后。他对我说:“你来了正好,‘大头娃娃舞’缺一个人,今天你就上吧。”“我?!我不会!这个节目我连看都没看过,我不敢。”“胆子大点,在学校上过舞蹈课吧,‘大头娃娃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我们左右两边拉着你,跟着走就是了。”开演前,演员们帮助我穿上演出服,是色彩鲜艳的被夸张了的儿童服装,胸前还带个大兜兜。大头一扣,身子立即显得小了,一队大头小人儿,确实挺好玩的。

土台子垒好了,很周正,约一米五高;我们的帆布舞台大棚如同一件大罩衣,与土台子严丝合缝,前台后台、左右侧台、灯光麦克一应俱全,很是那么回事儿,这在当时的北京为独一份。观众人山人海,本村邻村,村村空巷,有借机回娘家、串亲戚的,还有从百十里外赶着骡车来的,群情兴奋,比过年过节还热闹……演员们面对此情此景,个个动容。

该我们上场了。我早早地拉住两边同事的手——嘿,不至于那么紧张吧,手心儿净是汗!音乐响起来,该演员们上场了。坏了,戴的大娃娃头在我头上乱转圈,两个窥视孔一会儿对着眼睛,一会儿转到脑后,心里那个懊悔呀——怎么上台前就没问清楚如何同定那大娃娃头!后来才知道,演员须咬住大头壳里面的一根横杆。这是后话了。当年的观众一定奇怪一群大头娃娃中怎么有一个被东拉西扯、跌跌撞撞、晕头转向的。徐编导的鞋被我踩住了,踩得牢牢的,他使劲一拔——一股凉风袭进,鞋底掉了!

这就是我走出校门后的第一次演出,笑死人的回忆。  之后,我和同事们在农村度过两年粉墨岁月,几乎每天起床就打行李转点,足迹遍及北京郊县的山山水水。因为学习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我们都要会唱会跳,一晚上,每个人要表演好几个节目。当然,我的主业依然是演戏,在《山村姐妹》中演一个男孩子,观众是频频喝彩的。同时,我担任演出队的业务秘书,安排日常排练、演出节目、事后小结,还得当报幕员,频繁进出于台前台后。演出前第一个化妆,散场后最后一个卸妆,天冷手冻僵了,怎么也捏不住卸妆用的油棉花球。我在给外婆的信中写道:霎时间,大雪纷飞,雪花飘落在观众的肩上;天空中的雪,人身上的雪,树梢上的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听说有三户人家的老奶奶下不了山,想听真人唱戏,一辈子没听过——我们八个人背起乐器,送戏上山!陡峭山势,羊肠小道,举步维艰,岩石上还残留着“打倒日本鬼子”的标语,可见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在炕头上,贴着老奶奶的耳朵“喊”戏,“喊”得她们老泪纵横。山上用水是小毛驴驮上去的,量着喝,晚上我们都不肯洗脸。第二天告别,轻易不下炕的老人们执意送我们到村口。在山巅的劲风中,她们头发飘散,久久伫立。那情景如诗如画如雕塑,感动撞击心扉。

下山应了一句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路面上遍是滚动的石头子儿,走一步,滑一跤,二十里之遥呢!一根绳子依次拴住八个人的腰,我们互相拉扯着、搀扶着往山下挪动。天黑了,幸有一个小手电筒引路。所有人一样地饥寒交迫、困顿疲乏。P3-5

序言

似乎18岁、28岁、38岁、58岁还在眼前,怎么,人生就迈人古稀之年了!

每个人自有来历。我的妈妈陈荷,福建闽侯人;爸爸唐亦仁,湖南浏阳人。当年,外婆看了爸爸的求婚书,回赠四个字:盛情难却。于是在北平成就了一桩“满门多忠义之士”的门当户对的婚姻。我妈妈的祖父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学养精深的太傅陈宝琛;我爸爸的祖父是戊戌年自立军首领,与谭嗣同并称“浏阳双杰”、英勇就义的唐才常。帝师维护王朝鞠躬尽瘁,烈士反对帝制死而后已,背道而驰的人生,却殊途同归,两位先祖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为后人景仰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中国社会大伏大起的20世纪,我的父亲母亲命运多舛。我也受牵连名列“另册”,始自少年,生活便如溯水行舟、逆风走路。外婆要将对我的教育纳入“诗书传家”的传统,无奈,读书人名正言顺的传统,却遭遇当时社会无处不在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所幸,曲折坎坷,练就了坚强;理想未泯,志向不移,总还能如愿以偿。终于,我走进了大学,我改变专业成为编剧,我适时当了记者,我努力开创文化艺术事业的种种先河。友人说:“你继承了维新烈士的刚毅、帝师治学的执著。”实际上,我只是坚守目标,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每一次成功,实际上都极其偶然,我能努力做到的只是:机会临近,不言放弃。

我曾为《文汇报》驻北京记者,二十余年,日复一日地奔波采访,书写急就章。退休以后,节奏放缓,我体会到从容写作的美妙。我爱写,我享受敲击键盘的乐趣。散文集《檐下听雨》中的文章都写作于结束记者生涯以后。不必翻阅笔记本,不必听录音,多为沉淀的记忆和情感,信手写来,全然是自我心境的描绘。

2002年返回上海定居,我参与三项文化工程的创建:创作并制作昆剧全本《长生殿》;组织“TMSK(透明思考)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比赛”十年五届赛事,获得参赛作品五百件;建立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参与文化艺术项目制作的心路历程尽在《檐下听雨》中。

书稿编成以后,发现第四部分“走过长生殿”可以自成一书,收录我以同一题材《长生殿》写作的四种剧本——昆剧连台本戏(四本)、昆剧精华单本戏、电影文学剧本、现代芭蕾舞剧剧本。每一种剧本均配有创作意图、写作实践、心得体会。因为内容集中,姑且称它为“专题本”吧。于是,将原计划的内容分成上、下两册:上册保留原书名《檐下听雨》,收集我多年积累的散文;下册便是《走过长生殿》。两本书合成一个总书名《唐斯复散文》。以此,作为向亲爱的家人、手足,尊敬的师长,以及不离不弃的挚友们对我关爱的交代,也是对父母赋予我生命的交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