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腊五编著、老春绘图的《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是一部儿童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失学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塑造了“狗蛋儿”、“大炼”、“南瓜”等儿童形象。小说幽默风趣,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的酸甜苦辣。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适合10岁左右酌儿童阅读。50年代出生的“老小孩儿”也不妨读一读,这是他们那个年代都曾经历过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童腊五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童腊五编著、老春绘图的《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是一部儿童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失学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塑造了“狗蛋儿”、“大炼”、“南瓜”等儿童形象。小说幽默风趣,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的酸甜苦辣。书中配有精美的插图,适合10岁左右酌儿童阅读。50年代出生的“老小孩儿”也不妨读一读,这是他们那个年代都曾经历过的故事。 内容推荐 童腊五编著、老春绘图的长篇小说《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讲述了: 20世纪6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胶济铁路青州火车站旁站前小学的孩子们不用再上学了,他们打仗、游泳、扒火车、养兔子,玩花样百出的各种游戏,开心而快乐。 狗蛋儿无意中发现了吴三宝盗窃国家财产的秘密;“失恋”的狗蛋儿和他的两个小伙伴剃光头离家出走,到二龙山去当和尚;狗蛋儿在山洞里发现了当年鲁智深用过的兵器…… 一年后,上级要求“复课闹革命”,孩子们又重新坐到了教室里。校长和许多老师都已靠边站,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没有课本,孩子们每天学习背诵“老三篇”、学工、学农、学军、忆苦思甜、游行、拉练……他们依旧贪玩、调皮,爱搞恶作剧。 狗蛋儿的爸爸不幸去世,母亲带着妹妹改嫁他乡。失去双亲的狗蛋儿扒上了东去的火车…… 目录 占山为王 扒火车 戏水弥水河 露天电影 牛红的脚丫子要烂了 秋天的田野 自己动手做玩具 一群大雁往南飞 小人书被烧了 小小打工者 下雪的日子 灶王老爷上天 过年 弥水河大战 寻宝 狗蛋儿的心思 兔子当妈妈了 暴风雨 当和尚去 探访宝珠寺、龙山洞 密室 复课了 八个蛋子有力量 一群光头 “老皮鞋”忆苦 梁老师讲故事 拉练 热闹的星期天 批判会 吴三宝被抓 狗蛋儿的爸爸死了 狗蛋儿登上了东去的火车 后记 试读章节 狗蛋儿一想起掏麻雀窝掏出蛇来的经历,就心惊肉跳。再路过有麻雀窝的地方,总是躲得远远的。蛇为什么会令人感到恐怖呢?比蛇强大得多的老虎啊,狮子啊,大象啊,给人的恐怖感和蛇是绝对不一样的。这些大动物除了令人害怕外,还有可爱的一面。可是蛇,除了令人恐怖,就是让人疹得慌。首先是它的长相特别,细长弯曲的身体,没有脚还会走路,阴冷的长相,幽灵般分着叉的芯子;再就是它的习性,总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很少暴露自己的身体,对人的攻击总是偷偷摸摸的;再则,大概就是大人们的吓唬给孩子留下了恐怖的印象或者人类很早就受到蛇的攻击,把恐怖基因通过遗传留在了人的心灵深处。 不过,孩子们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植物都有着自然的亲近感,这也是他们的天性。秋天捉蛐蛐儿、捉蚂蚱;夏天捞蝌蚪、抓青蛙、挖知了猴。知了猴变成蝉飞到了树上,发出吱吱的叫声,当然那些雌性的蝉是从来不叫唤的。雄性的知了孩子们管叫它“灵巴”,雌性的管它叫“哑巴”。即使它们飞到树上,孩子们也有办法捉住它们。用面粉和成一块面团,洗成面筋,放到长竹竿的尖端,悄悄地接近蝉,粘住它的翅膀就飞不了了。古书上称为“承蜩”,孩子们叫“粘知了”。粘知了时最倒霉的就是瞅着瞅着,突然被蝉撒一脸尿,而蝉趁机逃跑了。 整个中午狗蛋儿收获不小,粘了十几只蝉,正坐在大院里的大柳树下面休息呢。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云彩,慢慢靠拢过来。狗蛋儿索性躺在地上,仰面朝天看那云彩。云彩慢慢地翻滚变化,变出了一个三头六臂的大力士,在空中迈步行走;又一朵云彩变成一只大骆驼,骆驼变成野牛,野牛变成老虎。狗蛋儿陶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当中。 不过好景不长,一会儿乌云就布满了天空,遮住了太阳,天变得闷热起来。狗蛋儿发现在离地面1米左右的上方,出现了大批蜻蜓在飞。他迅速跑回家拿来大扫帚,开始扑蜻蜓。蜻蜓有暗红色的,有翠绿色的,绿色的个头要大一些。不一会儿他就战果累累。天空的云越来越厚,越来越黑,远处传来隐隐约约低沉的雷声,看来要下雨了。当稀稀落落的雨点开始落下的时候,狗蛋儿扔掉扫帚,跑回家去。 屋子里变得非常昏暗,豆大的雨点打在屋顶上啪啪作响。下雨天是听故事的好机会,狗蛋儿又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听。奶奶端着一个搪瓷茶缸子,坐在床沿儿上,呷一口水。狗蛋儿搬个马扎坐在奶奶旁边,双手端着下巴,仰脸准备听故事。 奶奶想了一会儿,开始讲故事:“从前啊,有一个善良的农民在山上种地,他突然听到地边草丛中有吱吱的叫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狐狸被猎人打断了腿,无法行走,充满哀求的眼睛看着这个农民。农民撕下自己的衣服做绷带为它包扎好伤口,用花篓把它背回家。喂它好吃的,为它擦拭伤口、敷药,狐狸受伤的腿好得很快。 “一天夜里农民做了一个梦,梦见狐狸对他说:‘感谢你一个月来对我的照顾,我要回山里修炼去了。你是个好人,为了报答你,我告诉你一个有财宝的地方。从你家往西去20里地,有一座黑山,山的东北方向半山腰处有一座黑石门。把我告诉你的咒语念三遍,石门就会自动打开。开门的时间只有一刻钟,拿了财宝要赶快出来,千万不能停留。否则,石门关闭后,你就永远别想再出来了,记住啊!’ “农民醒来,发现狐狸不见了,他把梦中的咒语牢牢记在了心里。找了一条大口袋,带上火石、蜡烛朝黑山奔去。他在黑山东北边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黑石门。当他把咒语念到第三遍时,黑石门轰隆隆开了,山洞里面金光闪闪,根本不用点蜡烛,无数的金银珠宝令农夫眼花缭乱。他拼命地往口袋里装啊装啊,装到半袋的时候时间到了,但是农民还想多装一点,等他装满口袋扛着往外走的时候,石门关闭了,他再也没有出来……” “唉,太可惜了!”狗蛋儿为农民的失败而叹息。 “人啊,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贪心了,要适可而止。”奶奶说。 狗蛋儿望着窗外的雨帘,点了点头。一道闪电划破天空,把屋里照得锃亮,接着是一声巨响,狗蛋儿紧紧趴在奶奶的腿上,惊悚地望着窗外。奶奶又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年大贱年……” “大贱年是啥?”狗蛋儿问。 P110-112 后记 老宅子被拆5年后,终于盼来回迁安置房的竣工。 2013年3月,我站在新居四楼阳台上,望见楼下学校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有的在跑,有的在跳,有的躺在地上打滚儿,有的叫喊着追逐嬉戏,阵阵熟悉的、充满童稚的喧嚣声(那是任何学校课间都会有的喧嚣)随着微风阵阵飘来,这时我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与现在的孩子相差是多么大啊! 有一次,朋友问我:“你住的离学校这么近,难道不感到吵闹吗?”我笑了笑,回答:“不,一点都不。”朋友感到奇怪,问我原因,我说:“如果把孩子的喧嚣当成噪音,你一定会心烦;如果把它当成美妙的音乐来欣赏,那是另外一种感受。再说,那声音充满活力、充满童真,就像美妙的天籁之音。陶醉在这声音里,你不仅会变得年轻,而且会长寿。”朋友听了我这一番话,说:“嗯,有道理。” 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尤其是在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方面,是我们童年时代无法比拟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在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的百般呵护下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要专人接送;教室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有多媒体教学方式,实验室有电脑;课余看电视,打游戏,出门坐轿车,饿了吃汉堡,有无数图书可供阅读。不过,我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在玩耍方面没有我们小时候会玩,花样也远比我们小时候少得多,动手能力太差了。但这不能全怨孩子,我又不禁为他们感到悲哀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的往事似乎离我越来越近,一闭上眼睛仿佛就飘浮在面前,触手可及。仔细回味,越发觉得有意思,成年之后的所谓“辉煌成就”顿时失去了任何意义,简直不值得一提。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学校、街道、车站、山川田野的图像萦绕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现在想来,成长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我们本是受害者:上学的年龄赶上“文化大革命”,荒废了学业,所学到的知识残缺不全,对我们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一切非常快乐幸福。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玩耍、调皮、爱搞恶作剧,这种天性的显现无关乎时代和环境的优劣。想起童年,想起在我心中酝酿了多年的“狗蛋儿”和伙伴们调皮捣蛋、滑稽而又无奈的故事,到了“知天命”的我应该动笔描述下来,若将来把这些故事带进坟墓,肯定会遗憾终生的。 我曾为自己写过一段人生的总结:从小无大志,干一行,扔一行。上过学,下过乡,当过老师,从过政,后来下海经过商。闲来笔耕,贻笑大方。我这个人确实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会专心致志地去干同一件事情,所以也就一事无成。现在又要写小说,更有点自不量力。好在有《青州文学》主编耿春元先生的鼓励,有“弥水文化学会”的文友们的支持,就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坐在温暖的家里,硬着头皮在电脑前敲打起来。我写得很慢,写写改改,改改想想。写累了就伸伸懒腰,看看阳台下在做操的孩子们。“狗蛋儿”和他伙伴们的故事在我脑海里翻腾着,澎湃着,像一片片移动的白云,逐渐地清晰起来,慢慢地连成了一片。 主人公“狗蛋儿”,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小学到高中阶段班里几个调皮孩子的集合体。一开始构思时,主人公的名字叫“冬冬”,后来考虑到应该起一个有代表性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男孩的名字。在那个年代里,“狗蛋儿”应该是华北地区很多县城、乡村父母给孩子起的名字,虽然有点俗,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而且好记,因此定名了。 书中描写的故事大多数都是实际发生过的,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把“狗蛋儿,,和他的伙伴们放在二龙山下弥水河畔,胶济铁路旁的供销大院的环境里去描写是刻意安排。书中的梁老师也是那个年代我几任班主任的缩影,他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却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那个大环境下,他们本身遭遇着冲击和磨难,依然良知未泯,赤子之心坚贞不渝。他们是中国基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书中狗蛋儿奶奶的原型以我的奶奶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因为我的奶奶是不信佛的。其他人物,也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基础上经过虚构、加工出来的。 在楼下孩子们的喧嚣声中,经过三个月的努力,2013年儿童节前夕,《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这本十多万字,凝聚着我许多梦想、心愿和汗水的小说终于写完了。我打印出来,瞅着厚厚一摞书稿,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口气。连续几天没有再看它一眼。我想,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是一本小说吗?凭我有限的水平,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别人读了效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不知道。为了安慰自己,我想起了海明威的话来:“第一稿永远是一堆臭狗屎”,对于初次写长篇小说的我来讲,修改后的二稿三稿也不会强到哪里去。但能从海明威的话里得到启迪,树立继续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也就够了。 “爸爸,扔点好吃的下来呀!”上六年级的儿子在楼下操场上喊我。我赶紧把花生、巧克力、牛肉干之类的东西从阳台上扔下去,儿子和他的同学们伸着小手接着,掉到地上的就去捡、去抢。凝视着孩子们灵动雀跃的身影,我笑了。上课铃响了,孩子们一哄而散地跑向教室…… 晚上,我对儿子说:“爸爸给你讲一段狗蛋儿的故事。”没想到儿子能听我念下去,且听得津津有味。此后,儿子天天晚上睡觉前必须要我念上一段。儿子的认可使我对自己的作品多少有了点信心。 文友和同学们阅读后,鼓励我把书印出来,我还是没有把握。2013年9月份在网上浏览了北京画家老春先生“20世纪60年代北京记忆”系列画作,感到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适合我的小说插图。我随即通过QQ和老春先生取得联系,没想到老春先生欣然应允为我的小说配图,11月20日画稿全部完成。再后来,一位同学把我的配图小说文稿介绍给了北京出版社的编辑窦广利。2014年元旦过后,窦先生从北京来电话,要和我谈谈作品出版的有关事项。我和其他第一次出书的人一样禁不住一阵兴奋,写下了这篇后记。 我知道,由于作者写作水平和创作技巧所限,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不是那么鲜明生动,儿童语言的运用和心理描写把握得还不到位,素材及故事情节也有堆砌之感,拘泥于现实生活素材,缺少现代小说的离奇、魔幻、悬念和跌宕起伏的脉络结构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小说的第二部《狗蛋儿和七彩岛》(暂定名)正在构思之中,想融入更多的想象和魔幻,把绚烂多姿的七彩岛和岛上发生的神奇故事讲述给大家听。 《忆童年——狗蛋儿的故事》付梓之际,感谢高悦奎、刘益云、马守业、张伟忠、李广军、郑兆峰、张伟玲等提供创作素材;感谢耿春元、冯伟山、高传广、房永江、孙琪山、周传涛、耿洪义、高建华、李修亮、王晓亚、祁学梅、唐梦媛等阅读本小说并提出修改意见;感谢卜键、刘国辉、何玉麟、孙贵颂、冯蜂鸣、周习、吕会田、景洪兴、朱艳琴、刘迁、聂兴等提供帮助与指导;感谢北京出版社编辑窦广利、韩建凤为本书最后修改、定稿、出版付出的辛劳。 童腊五 2014年1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