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人的神仙世界(太平广记唐五代神仙小说的文化研究)
分类
作者 霍明琨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太平广记》中收录的大量唐代神仙小说为切入点,将这些小说作为文献学意义上的“材料”,文化史意义上的“化石”,整体梳理、深入考索。依托数量庞大的神仙故事,结合正史及其他文献记载,从中国古代神仙世界的产生与发展、唐代神仙群体、神仙特性、唐人心目中的成仙之路、女性神仙与仙凡之恋、神仙世界里的儒道释、神仙世界里的胡风、神仙世界里的术数等多个角度,去还原唐代某个层面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描述唐人的道教信仰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神仙世界的幻想与迷狂,从而阐释和解读唐代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社会风习、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婚恋观念等。新见迭出,精议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内容推荐

有唐一代,推尊道教,雅好神仙之风颇盛。流传后世的神仙文化史料浩如烟海,作者于中但取一瓢——从《太平广记》唐五代神仙小说人手,厘清考索,勾画出一幅唐人神仙世界的风情图。虽不免蠡测,但亦可为读者别开一新颖视角。

目录

序/1

绪论/1

第一章 神仙观念的发展及唐人的向仙风气/7

 第一节 神仙观念的产生与发展/7

 第二节 唐人的向仙风气/12

第二章 唐代神仙群体/29

 第一节 先天神圣/31

 第二节 后天仙真/33

 第三节 谪世之仙/36

 第四节 入世之仙/39

 第五节 混世之仙/47

第三章 唐代神仙特性/61

 第一节 长生驻颜/61

 第二节 富贵多金/66

 第三节 喜美好色/72

 第四节 嗜酒贪饮/76

第四章 唐人成仙之路/89

 第一节 服丹食药/89

 第二节 心性修炼/99

第五章 唐代仙乡与俗世/115

 第一节 唐前仙乡模式的形成/115

 第二节 唐人笔下的仙乡范型/117

 第三节 仙乡与俗世的时空差异/123

 第四节 仙乡与俗世的矛盾选择/127

第六章 唐代女仙与仙凡之恋/139

 第一节 唐前的女仙形象/139

 第二节 唐代的女仙地位/142

 第三节 仙凡之恋中的女性主导/144

 第四节 仙凡之恋中的男女相悦/148

 第五节 仙凡之恋中的悲剧分离/150

 第六节 仙凡之恋中的性与情/153

第七章 唐人神仙世界里的儒道释/165

 第一节 释道之间/165

 第二节 儒道之间/173

第八章 唐人神仙世界里的胡风/181

 第一节 仙界胡风/181

 第二节 仙界胡商/187

第九章 唐人神仙世界里的术数/199

 第一节 命与数/200

 第二节 道与术/205

参考文献/227

后记/234

试读章节

在古代中国的观念世界中,对神仙的兴趣、关注一直存在。神仙观念的产生、发展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世界紧密地联系着。唐代是神仙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外丹术臻于极盛,从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求仙向道之风极盛。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本章追溯了神仙观念的产生、发展,并全面描述了神仙道教影响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助于我们考见唐代神仙小说背后的社会文化情态,并为进一步对唐五代时期神仙小说进行文化研究作好铺垫。

第一节 神仙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一般认为,神仙观念的产生与“灵魂不死”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提出:“第一,个人灵魂在其身体死亡和解体之后可能继续存在;第二,其他的灵魂上升到强大有力的诸神行列。”他认为在宗教产生以前,尚处于野蛮状态的原始人通过对影子、回声、呼吸、睡眠、水中映像等现象,尤其是对梦魇现象的感受,以为人自身有两个实体:一为躯体,一为灵体。二者可即可离,如梦魇是灵魂暂时离开躯体所致,死亡则是灵体与躯体的永久性分离。甚至在躯体腐烂以后,灵体仍然停留在空间与有生命者共居于人世。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乃是见诸原始世界的宗教情感的最初显现。后世的一切信仰、迷信无不导源于此。对万物有灵论,恩格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最初,初民的灵魂观念、物魂观念、鬼魂观念是浑然一体的,并无明确的分界线。当人类的经验、知识发展到可以觉察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时候,才开始出现物魂与人魂的区别。如《礼记·祭法》中的“万物死日折,人死日鬼”之句,已将物死(折)与人死(鬼)作出区分。一些学者认为,鬼的意识最先出现在生产力发展缓慢、尚停留于原始宗教阶段的民族。鬼的观念出现后,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鬼又变成善恶两种,后来善鬼又变成了神。

“神”字见于殷周时代。殷周时期将雷电的“申”字孳乳为“神”字。《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于省吾先生在《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一文中,说:“(申)本象电光回曲闪烁之形,即‘电’之初文。‘申’字加‘雨’为形符,则变为形声字。古人见电光闪烁于天,认为神所显示,故金文又以‘申’为神,神为申之孳乳字。”雷具有威震万物的威力,亦属于天帝崇拜的系统。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不能安排自己的命运,在自然面前恐惧、困惑,产生了另有一种超凡力量支配着天地、支配着人类的认知,这就是神。自从殷周出现了“神”以后,中国才有了神的观念。初民认为神的能量是无限的,统治着人类,并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大至王朝的兴衰更替,小至个人的穷通,收成的好坏,冥冥之中都有神明在主宰。

神仙观念中的“仙”一般指后天仙真。《说文解字》曰:“(仙)人在山上貌,从人从山。”又作僊,“僊,长生僊去”’。《释名·释长幼》进而指出:“老而不死日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其字,人旁作山也。”仙来源于神,传说中最早的一批仙人,就是亦神亦仙。闻一多先生认为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像的或半想像的人物”。

神仙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世界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色彩。

战国时期,燕、齐一带流行“方仙道”,社会上逐步形成方士阶层,滋衍出各类神仙方术。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燕人宋毋忌、正伯桥等“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一时期的道家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神人、真人、至人的描述,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秦汉时期的秦始皇、汉武帝痴迷于神仙方术,多次遣方士为其搜求不死之药。汉代谶纬学兴起,神仙家把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改造为追求长生久视的黄老道,老子及其《道德经》也被神化为道教的教主和宝典。西汉刘向的《列仙传》收人神仙70多位,在此书中把老子称做真人。《淮南子·本经训》曰:“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时谓真人。”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解释神仙说:“神仙者,所以保全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乎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于匈中。”此时真人、神仙、仙人均指通过后天修炼达到肉体永生的一种人。汉代盛行的阴阳灾异和天人感应神学使此时的神仙观念带有了相当的政治伦理色彩。《汉武内传》的《汉武帝》篇云:

汉孝武帝皇帝,景帝子也。未生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下,直入崇芳阁。景帝觉而坐阁下,果有赤龙如雾,来蔽户牖。宫内嫔御望阁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灭,见赤龙盘回栋间。景帝召占者姚翁以问之。翁曰:吉祥也,此阁必生命世之人,攘夷狄而获嘉瑞,为刘宗盛主也,然亦大妖。景帝使王夫人移居崇芳阁,欲以顺姚翁之言也……旬余,景帝梦神女捧日以授王夫人,夫人吞之。十四月而生武帝。

P7-10

序言

2006年8月,我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会议中认识了霍明琨君,她向我说起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人的神仙世界——(太平广记)唐五代神仙小说的文化研究》,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现在论文即将出版,远道求序。

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将文献学、文学和历史的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参证,互为辅助,成功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丰富生动的唐代神仙世界图,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故不辞老拙,欣然握笔。

在北宋初官修的四部大书中,我最喜欢《太平广记》。该书共五百卷,收录七千余则小说,基本上将汉朝到宋初的小说囊括进来。其中卷帙最为浩繁的是神仙类,故事数量最多的集中在唐五代。霍君以《太平广记》中收录的大量唐代神仙小说为切入点,将这些小说作为文献学意义上的“材料”,文化史意义上的“化石”,整体梳理、深入考索。依托数量庞大的神仙故事,结合正史及其他文献记载,从中国古代神仙世界的产生与发展、唐代神仙群体、神仙特性、唐人心目中的成仙之路、女性神仙与仙凡之恋、神仙世界里的儒道释、神仙世界里的胡风、神仙世界里的术数等多个角度,去还原唐代某个层面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描述唐人的道教信仰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神仙世界的幻想与迷狂,从而阐释和解读唐代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社会风习、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婚恋观念等。新见迭出,精议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纵观霍君论文,《绪论》之后,共有九章,写得尤为出色的是如下三章:

在《唐代神仙群体》一章中,对于入世之仙、混世之仙的描述、分析,结合了道教神仙观念在有唐一代的世俗化、人性化的转变过程,读之入情入理。

在《唐人成仙之路》一章中,将前期唐人痴迷服丹食药的具体表象一一罗列,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心理动因,注意到外丹术虽然迷狂虚妄,其中尚有生命意识的高扬和试图超越生命有限性的可贵努力。在谈及外丹术终以淆乱政治、败坏世风、浪费金钱、危害生命而失败后,又细致地梳理出由外丹到内丹过渡期间,“心性修仙”观念的兴起,以及这种观念的雏形、发展、演变的经过,尤其是将道教理论层面的“心性修仙”和民间心理层面的“心诚则仙”进行对比论述,细化和还原了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风貌。其间从小说入、从道教入,佐以哲学、社会,又从历史出、从文化出,张合有度,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在《唐代女仙与仙凡之恋》一章中,霍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和独到感悟,将仙凡之恋中的男女相悦、悲剧分离、性与情等质素进行描述解读。既结合文学角度的情境、人物、性格分析,又综以文化角度的第一性、婚恋观、心理感契入,再参照历史原型、政治背景维度;语言优美,情理皆合,使读者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又得到一种清新优雅的美的享受。

《太平广记》是汉唐小说的宝库,为人们提供了一笔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学文化遗产,神仙之外,还有佛教、儒行、豪侠、科举职官、音乐书画、医卜星相、风俗人情等内容,可供发掘研究。愿霍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创新,继续撰写出其他方面的优秀文章。

是为序。

二○○八年冬

于南京大学,时年八十五

后记

在自己的第一本书即将面世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孕育子女的艰辛,感慨良多,难以尽述。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尊师邹进先先生给予我的悉心指点和教诲。是先生的严格要求、谆谆教导,引领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学术探索之中拨云见日;又是先生的细心和耐心使我逐渐克服了很多方面的焦虑困惑,才终于能在今天交上这份微薄的答卷。恩师对我的为人、为学,乃至对今后的人生之路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寥寥几语。何以言表,唯有在以后的日子里以自己的不断努力为报。

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他们在我脆弱的时候给我鼓励,沮丧的时候给我勇敢,懦弱的时候给我坚强,无助的时候给我支持。没有他们,几乎不敢想象我能够面对、克服生活和学业中的巨大压力。这些话最想写给我的姥姥,老人家在七十高龄时还帮我带孩子、做家务,让我全心全意完成学业,可惜她没能看到我的博士毕业答辩就安详离去。大爱无言,却留给我永远的遗憾!亲人的爱将继续鼓励我前行,给我力量,而我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在他们伟大的爱面前却显得十分渺小。

感谢在我人生途中,师长们的指引教导,感谢我所有的好朋友们,他们无论近在身边还是远在天涯,都从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角度给我温暖帮助。尽管我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他们却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对我,与良友处,如沐春风。诸多心情,不是一个“谢”字能够表

另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了加强读者的感性认识,引用了一些图片,并对一些图片作了必要的说明,但因为时间仓促,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特向图片的作者致以谢意。

最后想说明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和修改几经寒暑,无奈杂事缠身,能力有限,在即将付梓之际,仍有很多遗憾和未尽之处,心中惴惴,期待着有识者的批评和赐教。

霍明琨

2007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