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德是一门关于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帮助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学说。在本质上它是要成就人、关心人和实现人。它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理性,更是一种道德实践,它体现了道德伦理的本源意义。在二千余年的发展中,儒家美德形成了自己完备而坚固的结构体系;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儒家美德的美德范畴总能得到适宜的“扬弃”;在“现代性”生活中,儒家美德的道德优势正在日益彰显。这些都成为其在当代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依据。
本书对儒家美德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观构建中扮演的角色,在国人接受全球化浪潮“洗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对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以及其在“现代性”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在后现代视野中的应用价值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唯物史观与动力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儒家美德在当代社会的存在状态及对国人的实际影响为出发点,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儒家美德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观构建中扮演的角色,在国人接受全球化浪潮“洗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对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以及其在“现代性”生活中存在的合理性,在后现代视野中的应用价值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分析:儒家美德思想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儒家美德的源与流
一、儒家美德思想的起源
二、先秦儒家美德思想的建构
三、汉唐时期的儒家美德思想
四、宋明时期儒家美德思想的重建
五、儒家美德思想在近代的命运
六、儒家美德思想在现代的新生
第二节 儒家美德的结构与特征
一、儒家美德的双旋结构与发展模型
二、场论与儒家美德动力学
三、儒家美德的特征
第三节 儒家美德的类型
一、德行道德、规范道德与修养道德
二、元典道德与衍生道德
三、正统儒家美德与非正统儒家美德
第四节 儒家美德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一、儒家美德的主要内容
二、儒家美德的价值审视
第二章 实证研究:当代中国人的儒家道德观
第一节 当代国人儒家道德观基本状况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构成
二、中国公民儒家道德观总体现状
三、同情接纳与隔阂疏离
第二节 不同类别群体儒家道德观比较
一、不同社会背景群体儒家道德观差异
二、性别视差中的儒家道德观
三、儒家道德的代际之维
第三节 对于国人儒家道德观状况的深度思考
一、中国社会“道德博弈”的社会学分析
二、儒家美德现代转化向度
三、从儒家道德观现状看国人道德前景
第三章 从传统到当代:儒家美德范畴的内涵转换
第一节 困境中的诚、中、谦、廉耻及忠恕之道
一、天上之“诚”与地上之“诚”
二、“中庸”中的两极
三、“谦”与现代的对话
四、儒家“廉耻”与国人道德文明
五、“忠恕之道”的价值整合
第二节 孝、勤、俭、悌、敬、慈与当代家庭美德
一、儒家孝道观的演变
二、勤俭持家与消费伦理变迁
三、现代视野下“悌”、“敬”、“慈”等家庭美德的双重价值取向
第三节 儒家“五常”观的解构与重建
一、儒家“五常”观的历史道德优势生成
二、当代社会对儒家“五常”观的解构
三、儒家“五常”观的重建
第四章 “德”-“得”相通:儒家美德的当代社会合理性探寻
第一节 文明的难题
一、“麦金太尔问题”与伦理-社会价值生态
二、“海因兹困境”与道德合理性问题的困难
三、儒家美德现代性批判与道理合理性基础论证
第二节 “德”-“得”互动与儒家美德合理性
一、儒家“德”的潜在与自在
二、传统儒家美德精神的价值原理
三、从“德”-“得”相通到“德、福一致”
第三节 美好生活与儒家美德
一、道德哲学与日常生活
二、“苏格拉底问题”的思考
三、儒家美德的生活智慧
第四节 文化人生的美德诉求
一、儒家美德中的人生哲学
二、文化人生与文化中国
三、反思与天地的齐一
第五节 自然律与道德律
一、“是”与“应当”
二、儒家美德与古代律法
三、儒家道德法思想——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
第六节 道德失范与人之恶行
一、“恶”的来源与制恶机制
二、“康德悖论”与善恶因果律
三、儒家美德对“恶”的消解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儒家美德
一、后现代主义与儒家美德之异
二、后现代主义与儒家美德之同
三、后现代主义与儒家美德的现代转化
第五章 全球化视阈:儒家美德与其他美德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儒家美德与西方德行伦理比较
一、儒家美德的理论形态
二、儒家美德与西方德行伦理比较
第二节 东、西方各国儒家美德观比较
一、东、西方各国儒家美德的形成与展开
二、东、西方各国儒家美德的分与合
第三节 儒家美德成为普世美德的可能性
一、对儒家美德实用性的追问与反思
二、儒家美德与道、佛美德比较
三、儒家美德与基督教美德、伊斯兰教美德异同
四、儒家美德成为普世美德的因素
五、儒家普世美德的创建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