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道(当代儒学教育践行者孟繁信)(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史修辉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亚圣孟子第74代后裔——孟繁信,以儒学经典唤醒教育之魂的治学理念,“修身正己、以文弘道,亲子共学、文明同行”的治学之道能如一道强光,劈开这层层迷雾,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些许温暖和光亮,给大家一些人生启迪。史修辉所著的《师道(当代儒学教育践行者孟繁信)(精)》让我们一起走近孟繁信,踏寻他平凡而又非同寻常的人生足迹,感悟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谱写的人生华章。

内容推荐

史修辉所著的《师道(当代儒学教育践行者孟繁信)(精)》记叙了主人公只上了四年半学,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这得益于他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关乎一个民族前途。他说,读书使人增长知识,知识使人发现良知,明辨是非,指导行动。此时,知识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当文化落地生根,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文明。文明当从读书始,读书从学校培养起。

他倾心于教育事业,不论在教学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创造性提出教育“八字”方针:“挖掘,唤醒,发现,点燃”!挖“本善之心”,唤醒良知,发现优点,点燃激情,最终实现“育人铸魂”目的,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健康成长。

目录

第一章 遵循古道,少年励志承圣学

 第一节 家风传承

 第二节 童年启蒙

 第三节 坎坷求学

 第四节 勤研技能

第二章 初悟师道,倾心教育苦求索

 第一节 孟氏教学法

 第二节 临危敢担当

 第三节 轻伤不言苦

 第四节 田野读书声

第三章 修身立德,诚信包容事业兴

 第一节 把心放低能容物

 第二节 “孟大妈”处世艺术

 第三节 家长补习的课堂

 第四节 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四章 另辟蹊径,对症下药传圣道

 第一节 凝聚师生共识

 第二节 传承儒家文化

 第三节 开设道德讲堂

第五章 以文筑景,春风化雨养品德

 第一节 建设人文景观

 第二节 推崇农耕文化

 第三节 营造发展氛围

第六章 以文化成,多辟渠道勤渗透

 第一节 创新教学模式

 第二节 开设崇德课程

 第三节 推进儒学渗透

 第四节 品味经典书香

 第五节 面向圣人诉说

第七章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育春蕾

 第一节 聚焦“特种生”

 第二节 故事改变认知

 第三节 弘孝道暖心灵

第八章 以德润身,师生家长炼家风

 第一节 家校建桥梁

 第二节 老师炼家风

 第三节 家风带校风

 第四节 校风促家风

第九章 以点带面,弘扬家风正民风

 第一节 培树家风领民风

 第二节 试点先行创经验

 第三节 家风吹拂和谐行

 第四节 中国好人孟繁信

第十章 求索而得,孟氏校长“心经"

 第一节 好校长的“四要素”

 第二节 孟氏教育“八字经”

 第三节 职业快乐“金钥匙”

第十一章 静而致远,浮华背后的孟繁信

 第一节 养浩然之气

 第二节 家有贤妻

 第三节 教育不了情

延伸阅读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中学章程(节选)

 于家务中学学生礼仪规矩

 承儒学文化育厚德学子铸中华魂魄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

 结语:衣带渐宽终不悔

试读章节

通州地处北京东南,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交界,这里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这里人杰地灵,涌现出民族英雄阎应元,著名作家刘白羽、刘绍棠等等。

1956年6月18日,孟繁信就出生在永乐店镇马合店村一个普通的书香门第家庭,他从没见过爷爷,但听父亲经常说起,爷爷是清末秀才.在私塾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有的走向仕途,有的经商,也有的和他一样做了教书先生,虽称不上桃李满天下,但在当地也负有盛名。爷爷对儒学研究颇深,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这一点从他给五个孩子起的名字中可见一斑,他起的名字分别是:元、亨、利、贞、长。在《易经》中,“元亨利贞”被称为四德,有阴阳之分,也叫作乾坤,乾之“元亨利贞”是天道、君道,属阳,有刚健之德,四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是创生万物的原动力,有“始、长、遂、成”之义;坤之“元亨利贞”是地道、臣道,属阴,是柔顺之德,有生成化育之功,与乾同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本。《易经》为五经中最深奥玄妙的一经,很多人穷其一生也难得窥其堂奥。祖父能直指核心,可见其对《易经》及传统文化研究之深。从这些名字上,也看得出他对自己后人的殷切期望。

而他的五个儿子都没有令他失望,他们遵循祖训“养浩然之气”和“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教导,修身正己,发奋学习。成年后,有的从军,有的做生意,有的考上北大,都成为某一行业的翘楚。当时,有好心的乡邻过来劝祖父:孩子们都飞走了,谁留下来给您养老啊!老人想想也是这个理,就把孟繁信的父亲留在了身边。孟繁信的父亲行四,自幼在私塾苦读史书,对《四书五经》及古典名著都烂熟于心,是当地有名的才子,生育兄妹六人,其中兄弟五个,最大的是姐姐,孟繁信最小,父亲按五常“仁义礼智信”给他们哥五个起名,希望他们学好道德规范,做好人。

孟繁信就是在这样的家道环境下,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从《三字经》《弟子规》等入手开始接触儒学经典。诵读是枯燥的,但文字后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孟繁信,他进步非常快,几个月下来,就能背诵了。

在孟繁信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就是孝道。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使本来底子就薄的国家雪上加霜,人们粮食吃没了,就吃野菜,野菜没了,再扒树皮。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在这个家里都尽量不让老人受苦,家里仅有的一点细粮给老人留着,孩子们一顿饭是两个黄豆皮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做成的窝窝头。自己家的鸡下的蛋,先依老人享用,在最困难的时候,可以打个鸡蛋饼给老人打打牙祭。那时候家里吃饭,规矩多,老人不坐下,任何人不允许坐下动筷子;老人吃饭的座位是固定的,即使老人不在家,那个座位谁也不能坐。  有一年冬天,阴历十一月份,天都快黑了,父亲突然想起早晨奶奶曾说想吃猪头肉的事来,赶忙骑自行车往市场上赶,到市场时,天已经黑透了,冷风像鞭子一样抽打着父亲的脸。市场已经歇市了,空荡荡的,看不到几个人影。父亲琢磨着卖猪头肉的都是长摊,周围的人肯定知道他们的家在哪,于是,就在市场附近打听,终于打听到离这四五里地就有一家,父亲急忙骑自行车赶到那个村,敲了好几家的门,终于找到了。好在人家还剩了一点猪头肉,没舍得吃,父亲高兴地付钱买下,赶回家时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奶奶吃着猪头肉,连声说:“好吃!好吃!”父亲看着,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灿烂的笑容。

P2-3

序言

用儒学书写生命传奇(代序)

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典雅、圣洁的玉兰花在料峭的春风中含苞待放。

2016年3月16日上午9时,我与孟繁信校长在北京通州区于家务中学如约相见。年近六旬的孟校长是亚圣孟子第74代后裔,他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时时流露出一个教育家的睿智、读书人的儒雅、文化者的忧思……

一位哲人说:“我们从来不缺少理论家,缺的是实干家。”孟繁信在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承继儒家圣贤之思,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教育学子砺厚德之志,践行儒雅人生。用传统文化影响心灵,用儒学思想照亮教育前行之路,抒写了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传奇。

他只上了四年半学,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这得益于他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关乎一个民族前途。他说,读书使人增长知识,知识使人发现良知,明辨是非,指导行动。此时,知识便形成了一种文化,当文化落地生根,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就是文明。文明当从读书始,读书从学校培养起。

他倾心于教育事业,不论在教学一线,还是在管理岗位,推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创造性提出教育“八字”方针:“挖掘,唤醒,发现,点燃”!挖“本善之心”,唤醒良知,发现优点,点燃激情,最终实现“育人铸魂”目的,使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人生路上都健康成长。

他以古圣贤为楷模,博爱无痕,大教于心。开全国之先河,在校园内建孔子文化广场,孝道、儒学展厅,将儒学经典外化于形熏陶学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课程,将空洞的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先爱妈后爱家,关爱集体就是爱国家”,将文化落地内化于心。形成了以诚求知、以礼行事、以善为人、以俭润行的校园氛围,修身立德、学文砺能、利己利人成为学子们的共识,打造出了“厚德砺志,笃学致远”的于家务中学精神。

他慧眼识珠,以文弘道,引导流淌在国人骨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血液润泽这块千涸的土地,追寻久违的家规家训家风,由老师及同学,由校及家。由家及社会。在全乡、全区乃至全市引发了积极影响。“追寻家规家训,呼唤良好家风”活动在这一地区蓬勃兴起,这与三年后党中央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家风正则民风淳,中华文化精髓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地区文明得以提升。

他修身正心,立己达人。面对文化、道德、信仰缺失的现状,呼唤“忠、孝、仁、义、信、礼、智、勇”,重新营造师生们的精神家园,生文化之根,塑文明之形,铸信仰之魂。他说,信仰是义与理的个人化呈现,一个人没有信仰是可怜的,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是可怕的!人不一定皈依某种宗教,但必须具有宗教精神:虔诚的尊重与神圣的捍卫,百折不挠与义无反顾。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继而向外辐射,校风为之变,家风为之正,民风为之清。

他四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农村基层教育战线上,孜孜奉献,无怨无悔。他的事迹在教育界传颂着,在老百姓中流传着……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双鬓,2015年,他被评为“通州榜样”,并入选当年度“中国好人榜”。他的故事开始走向全国,有两家教育上市公司争聘他担任校长,更有许多国学馆邀请他前去讲学……他均婉言谢绝了,他离不开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退休在即,他说:“我会继续为提升地区文明发挥余热,在家里建造一个教子堂,让孟母的五大教育思想发扬光大。”

如今,在推进素质教育制度的强烈呼声下,一纸成绩定分晓的应试制度还是没有根本改变,还有很多学生依然困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学校该如伺发展,未来会走向何方?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前面有一层迷雾,阻碍了望向远方的视线。在中国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希冀孟繁信以儒学经典唤醒教育之魂的治学理念,“修身正己、以文弘道,亲子共学、文明同行”的治学之道能如一道强光,劈开这层层迷雾,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温暖和光亮,给大家一些人生启迪。

让我们一起走近孟繁信,踏寻他平凡而又非同寻常的人生足迹,感悟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谱写的人生华章。

作者于北京房山半米阳光斋

二○一六年六月

后记

结语:衣带渐宽终不悔

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四十多年来,孟繁信把自己奉献给了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衣带渐宽终不悔”。回首来路,孟繁信是微笑着的,因为所有曾经的坎坷,都已被岁月催生成记忆枝头的花朵,让他永远都记得起那些曾经经历的苦与乐。

他没有虚度,他播种了,也收获了,累累的果实,让他欣慰。

他是值得为自己骄傲的。一直以来,他勇立潮头,不怕挫折,积极探索,孜孜奉献,以“崇德悟道做人教育”引领师生成长;以文载德,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以文弘道,将家规、家风、家训引入校园中,家校联手,倡导“亲子共学,文明同行”;他不遗余力地弘扬儒学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让教育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他用一把叫做“儒学”的钥匙,开启了一条“文明”的通道。

他竖起了一个文明的风向标。

如今,他在于家务中学倡导的“树家风、写家规、立家训”的活动经验得到了推广,于家务回族乡正在深入开展“追寻家训家规,呼唤良好家风”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家风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以家风正民风,清社风,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如今,整个地区文明乡风、淳厚民风正在培育形成。

他,功不可没。

再有几个月,他就该退休了。很多朋友给他支招,工作了半辈子了,该休息休息了,做个“酒菜花”(喝喝小酒买买菜养养花)享受享受生活;因为工作,有很多朋友多年没拜访联系了,闲下来了,可以串串门,看看朋友……听了这些,他只是一笑了之。

在一个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的傍晚,孟繁信独自一人来到通州大运河畔。森林公园里,熙熙攘攘的游人正在渐渐散去。欢唱的运河水也平静下来,太阳已收起了它午时的威严,温和而慈祥地微笑着,宛如一面圆圆的镜子,静静地悬挂在天边。那连绵起伏的流云,也因了夕阳的倩好,兴奋的燃烧着,追逐着,变幻着,时而显现出飞奔的战马、缓步的骆驼,时而幻化出宁静的田园、林立的工厂,时而又变成了逶迤的群山……

孟繁信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着,心也变得宁静了,每个人从出生下来那一天起,就背负着各自的使命一步步前行,每个生命都会发出火焰,谁不充分燃烧,就会被世俗的烟熏黑。春去秋来老之将至,都该问问自己了,身上的亮点和光束还有多少?该怎样度过桑榆之年?

面前的大运河,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巨人,用穿透一切的目光,环视着历史风云。历史,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历史,总会得到最公允的评价。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需要坚定地走下去。他突然想起汉朝徐轩的一句名言: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寝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

退休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没有职务缠身,自己更有时间参加孟氏宗亲的正能量活动,继续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自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可以在家里建造一个教子堂,让孟母的五大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为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为民族振兴和文明光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想到这里,孟繁信的心情突然豁然开朗,他情不自禁地吟道:“莫道夕阳晚,为霞尚满天。”放眼望去,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染得一片火红,那灿烂的晚霞不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孟繁信走着的脚步更坚实有力了。

前面更宽广的路,在等着他。

书评(媒体评论)

这里的教师爱生乐教,学生仁孝善学。传统文化在这里继承发扬,圣贤思想在这里得到实践。

这一切,都源于通州区骨干校长孟繁信,他三十九年扎根在农村教育的沃土,修身正己用心为师,引传统文化源泉润泽师生心灵,追寻家规家训家风,提升地区文明,使中华文化精髓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通州榜样”颁奖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