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预警,知己知彼才能未雨绸缪
小故事大声音
在白岩松眼中,年轻人活得最辛苦:“我觉得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容易,你们现在担心的是房贷,我们那时住地下室。青春从来就是不容易的代名词。”
青春很潇洒,但是不能太潇洒,否则就成了虚度。不少年轻人倒在了心肌梗死的刀刃上,就像一道闪电,突如其来惊醒梦中人!
我曾经在一天之内接诊了5个大学生,经过诊断发现已经出现了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粥样硬化斑块已经进展到了中期,如不及时控制,容易诱发猝死。解释病情的时候,他们都瞪大眼睛难以置信。
经过我的耐心讲解,他们若有所思,后来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今多年过去,他们也已走向社会,节假日不时发来短信表祝福、报平安。
聊天说病
心梗预警
常见的诱因:情绪变化、持续高度精神紧张,暴饮暴食、持续剧烈活动、长时间熬夜、极度劳累等。
心梗先兆:约三分之一以上在急性发作前,原有心绞痛发作突然转为频繁或程度加重,或原无心绞痛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大多数发生在发病前一周内,少数可在发病前3到4周出现。
主要症状:疼痛,是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亦可表现为休息时或较轻活动时发生胸部不适、胸闷、气短、心慌等。
常发作的部位是:以左前胸区(左乳部位)、胸部正中后面,部分人可出现在咽喉处、牙、双下颌、上腹部,可向左上肢向射。
疼痛的性质:多为压榨样闷痛,程度难以忍受。
持续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虽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及速效救心丸亦不能缓解。
伴随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少数还会出现难治性呃逆;可伴心悸、气促、头晕、无力、烦躁、大汗等;其他尚可有极度虚弱、大汗淋漓、濒死感;严重者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或突发昏厥。
这样说可能大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就需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了!
夜间或休息时胸痛
工作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家坐下来或者夜间睡觉时,如突然发生左前胸闷痛或压榨样痛时则要高度警惕心梗发作。
心绞痛症状加重
之前一直患有心绞痛的人们,若是近一段时间内,心绞痛症状逐渐加重,或者胸痛次数比以前频繁,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需要高度警惕心梗的发作。此外,也要警惕心梗出现。 无明显诱因的胸痛
既往患有心绞痛的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不适都很敏感,当再次发生心绞痛的时候往往会寻到一些诱发因素,如激动、劳累等。如果在没有明显诱因的状态下也出现胸痛症状,同时还伴有大汗淋漓、呕吐、恶心等情况,就需马上就医了。突然的心慌、憋闷当年轻人在普通情况下,忽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胸闷、乏力、心慌症状,或在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等现象,并有症状逐渐加重的趋势时,也需即刻来医院就诊。因为,这往往预示着心梗已经来临。
与劳累有关的其他部位疼痛
年轻人发生心梗前,躯体疼痛的现象通常与劳累、激动等有关联。当疼痛发生在以下地方,如上腹痛、牙痛、下颌痛、左上肢痛、肩膀、后背痛中一个或多个地方疼痛时,需要加以重视。
其他严重情况
而如果年轻人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晕厥等问题时,又不能用其他疾病或原因解释时,则要高度警惕心梗来袭。
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大家都不陌生。
年轻人要预防心肌梗死,首先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习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只有充分的休息,才有充沛的精力完成下一轮挑战。
其次,给自己一份健康的食谱。舌尖上的满足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感没错,但这绝对不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唯一追求。退一万步说,就算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造成我们心肌梗死,也容易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诸多病症。
再次,不良的嗜好一定要戒除。烟瘾,嗜酒,嗨翻天,这些都是在提前燃烧自己的生命。为了解忧,为了面子,为了消愁不是抽烟、喝酒、找刺激的接口。静下来放空自己,看一本书,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出门跑跑步,爬爬山,融入大自然,都是缓解工作紧张以及生活压力的非常好的途径。
汪芳心语
很多人一直在谈梦想,其实保证健康才是对人生事业和梦想的基本态度。
我曾经问我的学生:你愿意回老家工作吗?北京压力这么大。他说:我的女朋友是发小,如果回老家一定很惬意——有酒有菜,闲饮东窗;安得促席,说彼平生。不过这不是我想要或有能力要的,如果我足够幸运,希望80岁以后再过这样的生活。我现在要努力工作!
听完五味杂陈,佩服,感慨,心疼,惋惜。
很多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胸怀抱负,这是社会的幸事。我只希望社会能够赋予更多的便利,别让安逸的生活等到80岁以后才能享受。当然也有不少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慨叹大学一毕业就开始操劳“柴米油盐酱醋茶”,担心“再不疯狂就老了”。如此我只能说:生命在自己手中,且行且珍惜。
P24-27
听闻我院心内科的汪芳教授要著书立说进行科普宣教,我喜出望外。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凝聚的是汪教授二十多年的医学积累和自己独立思考的经验,传递的是“医者仁心”的无私大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向大家诚挚推荐这本凝聚心血、充满虔诚的书,希望有心之人能够认真阅读,汲取营养,守护健康!
曾益新,北京医院院长
我与汪芳医生是心内科的同行,我听过她的讲座,对她丰富清晰的理论储备和婉约真切的演讲风格印象深刻。汪医生说这是她的第一本科普书籍,遂推荐给我以期指正。看完后我给的批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似简单、平凡,读来却回味无穷。我想这一定是汪大夫在百忙之中,用沉淀多年的医学知识编写而成。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要想心血管健康,还是听权威专家意见。北京医院心内科汪芳教授20多年来从事心血管病临床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不仅看病看得好,还写得一手健康教育的好文章。我虽与汪教授不曾谋面,但经常从《健康时报》上看到她写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来自她诊疗工作的亲身经历,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也强,深受读者喜欢。今天,她把自己在临床上心血管病防治的经验,撰写成书,从身心调养到锻炼饮食,从各类心脏疾病到用药支架治疗等等,一册在手,信息全有,我推荐给广大读者作为一本时时阅读的枕边书。
孟宪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辑
心血管疾病困扰着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我们应当学着未雨绸缪。《汪芳说血管清爽活百岁》会告诉你答案。我非常欣赏该书的叙述风格,很多原本艰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在作者云淡风轻的话语中慢慢倾泻下来,很缓,也很暖。相信大家读完一定会有所感悟。
滕和显,中华企业家联盟主席
亲爱的汪芳老师,最美的心血管卫士!
悦悦,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主持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在变化的,是我国民众的疾病谱:以心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代表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在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作为北京医院的院长,每天看着数以千计的患者拥挤在门诊楼里,深感为医者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有病找医生!没错,白衣天使的任务就是保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但“一盎司的预防等于一磅的医疗”,而预防则主要是靠自己,靠每个人所具备的医学科普知识和管理健康的意识与行为。
听闻我院心内科的汪芳教授要著书立说进行科普宣教,我喜出望外。我国有3亿多心血管病患者,如果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心血管疾病常识,这将是全社会的福祉!
汪教授是一位德才兼备、敢于创新的心血管专家,在心血管疾病药物应用方面颇有建树。以前她常在电视台做讲座,最近一年多来她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心血管方面的预防知识,写下了百余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深受微友们的好评。此次出书,即是将微信内容做一精选和深加工。洋洋洒洒十几万字,凝聚的是汪教授二十多年的医学积累和自己独立思考的经验,传递的是“医者仁心”的无私大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向大家诚挚推荐这本凝聚心血、充满虔诚的书,希望有心之人能够认真阅读,汲取营养,守护健康!
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
10个心梗,9个可以被预测;
6个心梗,5个可以被预防。
和身体的其他问题一样,血管的健康并不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睡眠、情绪等,都影响着血管的弹性与清洁度。也就是说,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并不是突然来袭,它有一个引发的机制和量变到质变的发病期,生病之前可以预防、确诊之后可以调养,这些都是日常可以做到的事情。
作为一名资深心内科大夫,汪芳教授在《汪芳说(血管清爽活百岁)》一书中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最浅显的语言给大家讲解普通读者最需了解的心血管知识,包括几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房颤、心律失常等的发病原因和需要注意的事情。对于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支架和他汀类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疑问也一一道来,更给出了通过日常饮食和运动等养护血管的方法。这些内容都紧贴时下生活,不仅学习心血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可以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在无意中损害了身体健康而不自知。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7亿,平均每4个成人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降压,您吃对药了吗?
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需要特别防范心血管疾病突发的高危人群?
你知道多久应该进行一次血脂检测吗?
30岁前血管养你,30岁后你要养血管!
在《汪芳说(血管清爽活百岁)》一书中,心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告诉你:重视生命危险因素管理有多重要!
本书是国家领导保健医、BTV《养生堂》栏目主讲嘉宾、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汪芳教授从医30工作感悟首度结集出版。
运营微信公众号“汪芳心视界”倍受欢迎,粉丝100万。
医界权威、媒体名人、企业大咖等百万读者粉丝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