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仁义礼智信丛书》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著, “仁、义、礼、智、信”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多少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弘扬着这种道德观,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这些理念,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内涵丰富的民族道德人格,造就出了许多人格典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中华道德、中华文明、中华精神的力量,才支撑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奋进不止。本册为仁卷, 收录了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供青少年小朋友们引以为见。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仁/仁义礼智信丛书》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著,《仁/仁义礼智信丛书》为仁卷, 收录了历史上的经典故事,供青少年小朋友们引以为见。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学说中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有些人变恶,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没有保持和发扬本性中善而导致的。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人,叫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和恶,而环境和教育,则可以使人成为善人或恶人。
有一次,告子和孟子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告子先提出了他的看法:“人陛,好比急流的水,水路的决口在东就向东流,在西就向西流。人性不能分善恶,正像水在流向决口之前不能分东方、西方一样。”
孟子立刻驳斥告子说:“是的,水的确不能分出东、西,但难道不能分出它的本性是向下流或向上流吗?水总是向下流的。人性也是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正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道理一样。但是,水可以用拍击、遏阻的方法,使它从平地流向高山,人性也可以用外力影响,使它成为不善。”
告子又说:“人性的善与不善,都是由外界影响决定的。周朝的文王、武王是仁德的君主,百姓就向善了。到了幽王、厉王,他们是暴虐无道的君主,百姓就跟着暴乱了。”
孟子回答道:“从你说的例子来看,依然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百姓跟着君主而变得暴乱,这不能说是他们的本性不善。请想一想,侧隐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也都有。还有,看到值得尊重的事而生恭敬之心,看到某件事而做出判断的是非之心,更是人所共有的。这些正是人性本善的证明。人的善良本性是存在于内心的。必须有意识地去探索它、发展它,才能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放弃它,那就会失掉或被淹没。”
孟子、告子他们各不相让,争论许久,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P2-4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之后儒家先哲们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汉朝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古人称之为“五常”。这“五常”作为中华伦理主体的重要部分,贯穿在整个道德体系的发展中,它们既是一种道德规范,又形成了一种道德意识。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构成元素,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系,牵动、影响着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也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仁、义、礼、智、信”代表五个核心道德观。多少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弘扬着这种道德观,我们的祖辈、父辈和历朝历代的社会精英,都受到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这些理念,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了内涵丰富的民族道德人格,造就出了许多人格典范,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中华道德、中华文明、中华精神的力量,才支撑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奋进不止。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在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树立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勤奋学习、昂扬向上、珍惜时间、节俭敬上、礼义仁智、诚信待人等传统观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通过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培养爱心,尊崇善良,遵守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提倡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从爱父母、爱亲人做起,逐步升华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从爱动物、爱植物做起,逐步升华到爱环境、爱自然、爱地球。
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社会行为。“形象大于思想”,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用传统美德的具体化,教育广大青少年继承优秀传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传播传统美德,正是编写和出版本丛书的目的所在。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2005年7月22目,中共中央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都对此表示了高度重视,作出相应批示。为此,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学者,对“仁”、“义”、“礼”、“智”、“信”逐字加以诠释,并赋予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建构新时期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措施加以实施。 本丛书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中国农工民主党原宣传部长李汉秋为顾问,张新建、卢祥之任编委会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持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王蕾、曾成钢、陆地、高赛、刘军、李宏图、沈文博、胡敬云、侯露、章鹏飞、韩卫国、楼云、腾矢初、潘晓玲、魏松、王进、方瑛、冯建华、刘静、杨晓峰、汪国新、孙云、何斌、张明、张娟、张仲超、张金元、陈维、陈可之、罗北升、胡胜、聂振强、黄风兰、曹新华、雪村、高淳、孔宪梅、马美林、马丽颖、马艳伟、于菁、王爱华、王玲、王斌、白雪、朱玲、孙晓琳、孙全红、孙有明、刘惠琴。
我们衷心希望,全国的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阅读本丛书,能够有所领悟,有所提高,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卢祥之
201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