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个月头上,全国上下一片新气象,即使陕北的条件还很落后,也处处洋溢着翻身做主人的兴奋劲儿。但是毕竟已经到了数九寒天的时令,陕北的土地上已经刮起了肃杀的风,到处都是一副萧条的景色。
陕北绥德专区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的沟渠里,农民王玉宽家却是一副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热闹景象。他家的窑洞门前挂着一把高粱秆做的弓,这是清涧县一带的风俗,也是陕北人的风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早日成人的希冀,也预示着黄土高坡的孩子要像高粱秆一样的直,既压不跨也要立得住。月子里的产妇和孩子是不见生人的,这个小小的弓也是在告诉邻人不要莽撞,不要冲撞了大人和孩子。
王玉宽是王家堡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姐妹一共四个,他是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下面是一双弟妹。王玉宽的父亲王再朝在1940年的时候,响应边区政府号召,从王家堡“走南路”落户到了延安一带开荒谋活计,王玉宽的媳妇就是他在距离王家堡一百七八十里地的延川县给说下的亲事。
当时清涧王家堡一带是典型的地少人多,可耕地少得可怜,人们的生活也很贫苦,对于王再朝这一大家子六七口子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日后几个儿子成家立业,家里的几垧薄地恐怕是养活不了这么一大家子了。于是区政府的号召一下来,王再朝就积极响应,向榆林南边的延安地区“南迁”。但老头心里明白,王家堡的祖产不能丢啊,“南迁”之前就说好了“破窑不卖,薄地不退”给自己留好了后路,想着万一“南迁”寻不着好地方,还有个去处。就这样拖家带口的来到了延川县的郭家沟。
后来由于陕甘宁边区土改,王再朝惦记着老家的几间破窑和几垧薄地,虽说不要求分到多少地吧,却也担心自己的祖产被分了,于是就自己带着二儿子王玉宽一家回到了王家堡,留大儿子一家在郭家沟料理营生。说起来这个孩子还是王玉宽的头生子了。
生孩子放在哪家哪户都是大事,尤其是黄土高坡上。那里的条件要更苦一些,生养的孩子也更加不容易一些。所以陕北的人们都喜欢把出生叫“落草”——在这黄土高坡上,人可不就是被风吹来的草籽吗?找个合适的土壤扎下了根,就要努力地长,克服一切困难地长,在黄土高坡的怀抱里,人跟随风飘的草木,没有什么区别。当时的陕北农村,一家夫妇生养六七个孩子都是普遍现象,所以孩子一落地,就要使劲地长,努力地活。
受当时的医疗卫生水平限制,生产时,产妇的死亡率很高,所以陕北又有着“人生人,怕死人”的俗语。这一胎又是王玉宽的头一个孩子,所以他心里难免慌乱,早早地赶着驴车接来了丈母娘,又找了自认为最稳妥的接生婆,好让婆姨顺利生产。
虽然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但是真到了临盆的这一刻,王玉宽还是心里七上八下的,焦急地在窑洞外踱着步子,恨不能自己冲进去替婆姨使劲。就在王玉宽越来越着急的时候,窑洞里传出来了一阵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王玉宽一家几乎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算踏实地落到了肚子里,紧接着就听见接生婆喊了一声:“母子平安,是个带把的!”王玉宽本不高大的身材似乎也挺拔了几分,整个人都精神了,是个男娃啊!
P4-P5
“如果说陈忠实给中国农村的描写增加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文化视角引入了农村话题,创建了百家村这样一个文化人格,路遥就是把创新精神、理想精神寄人农村。这是他的秘密,也是他的作品长久不衰的原因。”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王巨才曾对路遥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中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路遥,从小饱尝了贫穷的滋味和世俗的眼光,也正是这些,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基础和灵感,他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有“农村味道”又有“城市气息”的人,他常说“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那个结果”,所以对他而言,那些无比沉重的劳动并不是生命的负担,而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路遥始终带着深深纠缠他的故乡情结和沉重的生命责任去感悟生活、创作作品,在他的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包含着发展空问等种种的限制。他所描绘的主人公都是坚毅而倔强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人生》中的高加林等人物,无一不体现着不断追求发展和日臻完美的特质。这是路遥所钟爱的笔法,苦难越是深重,越是能够体现出战胜苦难的人的品行和道德,越是能够体现出那种难能可贵的执着和坚定。
古语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路遥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作家。他六岁便因为贫穷被过继到自己的大伯家,上学后更是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与讥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有了自己的成名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他却拮据得连去参加颁奖典礼的路费都凑不齐,赠送给文人好友的书籍还是借别人的钱买来的。一个作家,连自己出的书都买不起,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路遥一生生活在贫穷中,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畏惧,反而愈战愈勇,成就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
对于路遥来说,他敢于花六年的时间创作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巨大历史性变迁的史诗性小说,这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他敢于忍受创作过程中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苦和寂寞,甚至为了创作,失去了家庭和爱人;他敢于迎风而立,对“惟洋是举”的文坛风气发出质疑和挑战,这种勇气和自信永远让人敬仰。在他与友人的通信中有这么一段话:“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他就是这样固执的一个人,他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的心声。然而,时间也证明他是正确的,他的坚持是有价值的,茅盾文学奖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有人说,一个作家的生命长度并不是由他的年龄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的作品的价值和思想。的确是这样,与新中国诞生于同一年的路遥,如果活到今天,也只有66岁,也仅仅是一个作家有所收获的年龄,可是他却在43岁的时候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那些爱他和恨他的人们,如同一颗流星般短暂地划过夜空,但是却留给了人们永远无法磨灭的辉煌和灿烂。
路遥的作品不仅绵延不绝地对无数读者进行着心灵的共振,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SOHO中国的董事长,中国地产界的大腕潘石屹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够走出黄土高原,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功劳”归结于路遥,每当他前进的道路遇到阻碍时,每当他的生活出现挫折和困难时,他都会读一读路遥的书籍,看看书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然后,他就会产生更多向前走的信心与勇气。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路遥,走近这位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作家,他虽然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和品质却如同松柏般永久地屹立在文坛,屹立在社会,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路遥的作品不仅绵延不绝地对无数读者进行着心灵的共振,还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通过阅读王拥军所著的《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位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作家,了解他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他奋发向上的斗志,深刻体会他在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人生。
王拥军所著的《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讲述,路遥本是凡人,活在平凡之中,亦在平凡的世界里逝去。然而不甘平凡的他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写下不平凡的一笔。
一部《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为路遥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路遥走了,他直面人生的勇气,是除了文学之外,留给世人的另外的精神财富,他让人们在平凡的世界里,用心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