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席德强编著的《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袁隆平的科研故事。全书分为“追梦人生”、“求学之路”、“曲折的科研之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辉煌的成就,做人的楷模”几个章节,全方位地介绍了袁隆平的成长经历、科研历程。本书作为中学生课外阅读图书,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奋努力向上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内容推荐

席德强编著的《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的校本教材。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人物传记,它以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彩地描述了袁隆平先生的科研之路。全书以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为主线铺开,从挑战传统理论到提出杂交水稻培育方略,从克服重重困难到到三系配套成功,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在国内推广到造福世界人民。这本书的写作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启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

目录

第一章 追梦人生

 一、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最好?

 二、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三、育种工作的过去与现在

第二章 求学之路

 一、家世与童年

 二、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全面发展的学生

 四、选择农学

 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第三章 曲折的科研之路

 一、敬业的老师

 二、不迷信权威的研究者

 三、接触杂交稻

第四章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一、心中有梦

 二、山重水复

 三、柳暗花明

 四、初现曙光

 五、知难而上

 六、豁然开朗

 七、百折不挠

 八、殚精竭虑

 九、再创辉煌

 十、百尺竿头

 十一、谁来养活中国

第五章 辉煌的成就,做人的楷模

 一、当不当官,是个问题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设奖励基金,养育后昆

 四、“杂交水稻之父”殊荣的由来

 五、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六、当选两国院士

 七、成立隆平高科

 八、名标星座

 九、泽被神州

 十、连获15次国际大奖

附录 袁隆平院士主要著作、学术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求学之路

一、家世与童年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袁家世代务农,繁衍生息在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上。直到19世纪后期,到曾祖父袁繁仁时,开始弃农经商。经过曾祖父辈三兄弟的艰苦奋斗,袁家有了一些积蓄,他们举家迁居县城。由于家境渐好,袁家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祖父袁盛鉴就是当地的一位文化名人,毕业于江西地方自治研究所,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是当地非常有声望的一个人。

父亲袁兴烈出生后,由于受祖父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也担任过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和督学,还曾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是一位颇具爱国心的知识分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家老宅被日军炸毁,从此他四海飘零,谋生于外。先在平汉铁路局供职,抗日期间他又投笔从戎,在冯玉祥将军领导的第二集团军中任上校秘书。抗战胜利之后,在国民党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

母亲华静女士是江苏扬州人,她端庄典雅,聪慧善良,曾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所以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位知识女性。她高中毕业之后,任过德安县高等小学教员,与时任校长的袁兴烈相互爱慕,结为伉俪。婚后她辞去了教师工作,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这个书香家庭。由于父亲的工作地点经常变动,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就按照袁氏家族“隆”字的排辈,再加上出生地。兄弟五人:隆津、隆平、隆赣、隆德、隆湘,即以“津”“平”“赣”“德”“湘”的出生地取名。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因排行第二,乳名二毛。

华静女士除了懂英语之外,还特别爱好哲学、文学等,是一位秀外慧中的知识女性。因此,她对五个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出色。她不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非常注重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她看来,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在纸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而兴趣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是在白纸上作画的画笔。她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她用自己的母爱给孩子带来温暖;用自己的知识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一个母亲所能付出的心血哺育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她经常讲一些美好的故事给孩子们听,还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对孩子们进行英语会话的启蒙。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浓郁的知识氛围,使兄弟五人在学业上都出类拔萃,先后考取了高等院校,毕业后分别在新疆、湖南、江西、四川、安徽等地工作,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袁隆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他热爱生活、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可以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袁隆平是幸运的。但是,他出生在1930年的旧中国,又是不幸的。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本悍然侵略中国,不久华北沦陷,随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向上海、汉口和广州。战火由北向南、由东而西全面燃烧起来,大半个中国都在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之下。从1938年起,袁隆平一家也开始了逃亡生活。儿时的袁隆平生活备受艰辛,在战乱流离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我们只需看看袁隆平的读书经历,就知道当时的混乱的中国连一个孩子安心读书的要求都满足不了:

1938年春天,袁隆平随父母从汉口动身,乘坐一只小木船,由水路逃往湖南,历时20多天,到达湖南桃园镇。1938年8月,袁隆平转入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在这里,袁隆平度过了他短暂但终生难忘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不久他们又举家迁往重庆,袁隆平转到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1942年进入复兴中学读书。1943年转到重庆赣江中学读书。1944年8月,转到汉口博学中学读书。1948年8月,转到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继续高中学业。

P17-19

序言

按照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占78%,地方课程占10%,校本课程占12%。校本课程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进行适度调整,使课程资源既有统一的标准,又能兼顾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教育环境。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设置哪些校本课程?编写什么样的校本教材?是各个中小学校必需考虑的问题。校本教材是顺利开设校本课程的保证与促进。对校本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当地的教育特色,又要与国家课程标准契合;既要弘扬学校的办学宗旨,又要考虑学生对内容的接受程度。

目前,全国各地区的校本教材建设方兴未艾,从我了解情况看,大体分为三类:一、历史题材类,如地方史、校史等;二、科学史类,如物理学史、化学史:生命科学史等;三、科学家的故事类,如本书。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是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的校本教材。这本书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人物传记,它以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彩地描述了袁隆平先生的科研之路。全书以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为主线铺开,从挑战传统理论到提出杂交水稻培育方略,从克服重重困难到到三系配套成功,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在国内推广到造福世界人民。这本书的写作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启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

袁隆平先生是当代著名科学家,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头顶上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背后的艰辛。这本书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袁隆平先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付出的劳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取得今天的成就是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通过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明白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袁隆平先生常年在农田里风吹日晒却从不感到辛苦,在研究道路上历经重重坎坷却始终无怨无悔,是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研究杂交水稻是他的人生乐趣,在研究过程中他享受到了精神的愉悦,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我想,如果孩子们阅读本书,能够从此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苦与乐,对以后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所帮助,那么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王梓坤

后记

赤峰市田家炳中学一直致力于文化发展,先后请启功先生题写了校名、季羡林先生题写了校训。为了进一步体现“大师精神,书院气派”的办学特色,学校于2010年6月派人拜见袁隆平先生,请他做学校师生的精神导师,将先生的人品、精神和文化在学校永远传承。

先生听了之后,非常高兴,立即拿出纸笔,为学校题写了学生培养目标:“赤峰市田家炳中学:书生意气、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国际视野。”

听说学校打算给先生塑像,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绝对不能给我塑像,因为我是一个凡人,就是一个农民。”

为了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故事,让同学们学习袁隆平先生那高尚的人格、锲而不舍的精神、豁达大度的心胸,学校决定由我组织编写本书。

一晃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2010年夏秋两季,我在研读了10多本关于袁隆平先生的书籍和他本人的一些著作之后,以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从教育学生的角度出发,总算将先生的科研之路粗略地记述下来了。又经过几个月的修改和完善,终于写成了这本小书的初稿。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袁隆平先生的事迹和其他文艺作品可能有类似的地方,但本书有自己的描写手法和叙述风格,努力用激励学生学习的语言描述先生的故事。

二、避免将先生的生平事迹写成小说。所以我采用了记述的方式,以第三人称来描写先生的科研之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尽量少些或干脆不写。比如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这样虽然不能全面地展示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凸显了他的科研历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可能更好。

三、在写作时,注意总结先生在科研过程中的探究历程,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由于杂交育种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三系法杂交水稻也是教材中的选修内容。所以我在以前也对袁隆平先生和他的杂交水稻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还写成论文《杂交育种的过去与现在》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上。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我的学习、提高过程。从知识上来说,使我对杂交育种工作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对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我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促进。从做人、做事上来看,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我学习提高的过程。袁隆平先生豁达大度的做人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都值得我学习。从工作性质来看,袁隆平先生是把收获的种子洒向大地,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改变了人类的健康状况;我们这些教师是把知识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长出的是精神的收获与丰盈。可以说,学习袁隆平,更加坚定了我走教学和科研之路。  这本书在学校刊印之后,又经过近5年的修改和完善,才最终得以正式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师生提出了值得参考的意见。在每年的读书节上,写这本书读后感的学生最多,可以看出这本书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这是我决心出版这本书的原动力。

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教授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他在三年前为我的科普书《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生物学简史》作了序,现在又亲自为本书作序,还多次勉励我多写一点东西,对我的关爱和期待溢于言表。我校的老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韩树培老师也抽出时间帮我审阅了稿子,提出了修改意见,指出了许多语句、语法方面的错误。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先生也对书中一些描述不准确的地方提出了修改意见,并提供了袁隆平院士的照片供本书出版之用。对这些关注我校发展、关心我个人成长的师长,在此一并致谢。

近年来,学校坚持“办有灵魂的教育,创高贵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确定了“坚定不移抓质量,千方百计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创品牌”的指导思想和“建自治区质量名校,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办学定位;确立了“加强民主治校,彰显文化特色,打造质量品牌”的发展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大师精神,书院气派”的办学特色。努力发展成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办学质量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度和信赖度较高的优质特色高中。我相信,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会越办越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8:06